化疗药物既会抑制癌细胞,也会杀伤正常细胞,损伤正气,给机体带来损伤,使生存质量下降,且常因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部分恶性肿瘤患者不能顺利完成各个疗程,影响疗效[1]。因此,恶性肿瘤治疗原则是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毒副反应,改善临床症状,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目的。2004年 5月~ 2008年 1月 ,我们应用参麦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 40例,并与单纯化疗治疗35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75例均经病理诊断学及细胞学确诊为恶性肿瘤的住院患者。按国际抗癌联盟 (UICC)TNM分期标准[1]:Ⅲ 期 36例,Ⅳ 期 39例;生活质量卡氏计分(Karnofsky)[2]≥60分,预计生存 3个月以上;初治 46例,复治 29例。按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 40例,男 28例,女12例;年龄 45~ 69岁,平均 54岁;病程 10d~ 5个月,平均 26.0±18.7d;Ⅲ 期 21例 ,Ⅳ期 19例;Karnofsky评分平均 70.15分;其中肺癌 19例(腺癌 13例,鳞癌 6例),乳腺癌 8例,大肠癌 4例,恶性淋巴瘤 9例。 对照组 35例,男 27例 ,女 8例;年龄 43~ 70岁,平均 55岁;病程 7d~ 3个月,平均 (25.0± 15.6)d;Ⅲ 期 25例,Ⅳ期 10例;Karnofsky评分平均 71.2分;肺癌 15例(腺癌 11例,鳞癌 4例),乳腺癌 9例,鼻咽癌 6例,大肠癌 2例,恶性淋巴瘤 3例。 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2组均按常规化疗方案用药,至少用药 2个周期以上,观察期为化疗开始前和结束后 1周为止,平均化疗疗程 (个)治疗组为 2.2± 1.4,对照组为 2.1±1.6。其中肺癌采用 NP方案;乳腺癌采用CMF或 CAF方案;大肠癌采用 FOLFOX4方案;恶性淋巴瘤采用 CHOP方案。化疗前常规予胃复安、舒复宁等止呕,并按常规对症支持处理。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 50m L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 250mL中静脉滴注,化疗期间开始用药,连用 7d为 1疗程。
疗效标准 化疗疗效按世界卫生组织(W HO)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2],分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 (PR)、稳定 (SD)、无效 (NC),总缓解=CR+PR。药物毒性分级按 WHO急性和亚急性分级标准[2]。以卡氏计分标准[2]为指标,凡疗程结束后较治疗前评分增加>10分者为提高,减少 10分者为降低;增加或减少<10分者为稳定。总稳定=提高+稳定。
治疗结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 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组生活质量变化比较 见表 2。
表2 2组生活质量比较
毒副反应 2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变化比较,见表 3。治疗组白细胞计数下降Ⅰ度 6例,Ⅱ度 1例,检出率 17.5%;对照组白细胞计数下降Ⅰ度 8例,Ⅱ度4例,Ⅲ度 3例,检出率 42.9%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治疗中均未见明显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的毒性反应。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白细胞计数变化比例(×109/L)
讨 论 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我国的肿瘤治疗模式有西医和中医 2种。中药的作用机制是多靶点、多环节地调节疾病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变化而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近年来倾向于综合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是目前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研究的热点。参麦注射液的主要成份为红参、麦冬等组方,用现代科学方法制成的针剂,红参能复脉固脱,益气摄气,麦冬有养阴润肺,益肺清心功效。参麦注射液含有人参皂甙、麦冬皂甙及微量人参多糖及麦冬多糖等有效成分,能增强肿瘤患者的抗肿瘤能力[4],对造血系统有保护作用[5]。人参多糖与环磷酰胺合用可发生明显的抗肿瘤的协同作用,有减轻抗癌药物的毒性作用,具有明显升白细胞作用[6]。临床观察表明,参麦注射液通过静脉给药能明显改善患者全身症状,减轻毒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与效应,具有良好的扶正抗癌作用,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1] 刘嘉湘.中医药维护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 [J].中华肿瘤杂志,2002,24(3):309-3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第 8、9分册 [M].第 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1:25-26,48-49,10-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S].第 3辑 ,1997:6-36.
[4] 冯培芳,刘鲁明,沈玉英.参麦注射液对晚期癌症患者 sIL-2R、LAK及 N K细胞活性影响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2):87-89.
[5] 钱 华,林胜友,刘鲁明.参麦注射液对肿瘤化疗的减毒作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2):32-34.
[6] 刘春安,彭 明.抗癌中草药大辞典 [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