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针刺研究

2010-04-25 10:45孙立明天津市天津医科大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天津300070
陕西中医 2010年5期
关键词:胃肠功能排气腹部

吕 光 孙立明 李 平 天津市天津医科大学 2007级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070)

腹部外科手术后,由于麻醉或者是解剖结构等的改变,很多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腹胀、排气、排便等的胃肠功能紊乱的变化,如何尽快的使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是外科医生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针灸在胆囊结石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恢复中有着比较好的疗效,本文在这些的临床报导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同的针刺手法及其刺激量对于其的治疗效果。

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 32例胆囊结石切除术后患者,且所有患者均来住院患者,按照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四组,其中男 10人,女 22人;年龄最小的 28岁,最大的 78岁,同时本文在分组后对这些患者进行了原发病统计,上述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麻醉、手术因素上均有均衡可比性。

诊断标准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诊断根据 2001年第五版《外科学》[1]确定。

纳入标准 腹部外科疾病患者,拟行中等以上的腹部手术。术后不排便,并具有下述症状 2项以上:①上腹部及胸骨后疼痛;②餐后饱胀或胀气;③早饱;④烧心;⑤嗳气;⑥厌食;⑦恶心;⑧呕吐;⑨反酸或食物返流;难以描述的上腹不适。

排除标准 年龄小于 18岁,大于 80岁,孕妇、残疾患者等;术前消化道钡餐或胃肠镜检查有肿瘤等严重疾患及其它结构异常等器质性变;既往和术后有明确消化道出血或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近 2周内应用大量激素或非类固醇抗炎制剂;手术前后应用其他胃肠道药物者;术前出凝血时间及肝功不正常;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的患者;有可能无法完成本研究全过程的患者;研究者认为不宜进行此项临床实验者。

治疗方法 选取患者双侧足三里穴位[2],采用分层抽样法将 32例患者随机分为 4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抗炎补液等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取胃经的下合穴足三里,采用 0.30 mm×40 mm毫针,单手指切进针法,提插强刺激组:幅度(0.5~ 5mm),频率 (120~ 180次 /min);捻转强刺激组:角度 (180°~360°),频率 (120~ 180次 /min);提插弱刺激组:幅度(0.5~ 5mm),频率(60~ 120次 /min);捻转弱刺激组:角度 (90°~ 180°),频率 (60~ 120次 /min)。刺激时间:20s:留针时间:20~ 30min;行针间隔时间:5~10min/次,1d 1次,疗程为至排气排便止。于术前以及术后第 2d空腹采静脉血,测血管活性肠肽值(血管活性肠肽试剂盒来源于海军总医院放免中心)。

疗效标准 于手术前及术后第 2天空腹采静脉血测量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并观察患者的胃肠功能的恢复的情况。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饮食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60% 以上,饮食基本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消失 30% 以上,饮食增加;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 30% 以下或病情恶化者。

统计学方法 采取卡方检验来分析。

治疗结果 4个小组的病人在针刺后,均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各个小组的有效率均为 100%,其在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肠鸣音以及排气排便的恢复的差别见下表 1以及表 2。

表1 四组病人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变化的比较(pg/mL,±s)

表1 四组病人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变化的比较(pg/mL,±s)

注:本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与其余三组比较▲P<0.05。

实验分组 术前 术后 48h提插强刺激组 75.65± 32.42 56.28± 23.56△▲提插弱刺激组 74.85± 37.36 49.31± 14.71△▲捻转强刺激组 73.47± 31.52 36.77± 45.23△▲捻转弱刺激组 74.09± 35.31 31.74± 15.34△▲

经统计学处理,四组病人术前血管活性肠肽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术后第 2天四组病人血浆血管活性肠肽含量治疗后均有回升趋势,提插弱刺激组和捻转弱刺激组病人血浆 VIP含量在治疗后与提插强刺激组和捻转强刺激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且提插组和捻转组比较也有差异。

表2 患者自主功能恢复的比较表(min)

经统计学处理,四组在肠鸣音恢复时间的比较之上提插强刺激组和捻转弱刺激组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排气时间来说捻转强刺激组和提插弱刺激组以及提插强刺激组之间,捻转强刺激和提插强刺激之间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无统计学意义,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排便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讨 论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属祖国医学“肠结”、“关格”范围。六腑的生理以通为用,故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腹部手术后,由于气虚血瘀,肠壁肌肉因神经反射障碍而失去蠕动能力,导致肠腔内容物通过障碍。本研究则通过选用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足三里来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紊乱,对于足三里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疗效,已经得到广大临床工作者的认可,本文则主要是探索不同的针刺刺激量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影响,《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有言“合治内府”,是指六腑的下合穴能治六腑的病证,足三里出自《灵枢◦本输》,别名下陵、鬼邪、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有着不可替代的疗效,同时足三里位于膝关节附近,对于刚行腹部手术的患者的体位无丝毫影响,具有可以调节胃肠之经气,促进气血运行,气血通行,肠道蠕动,肛门排气,使腹胀好转。另外,现代穴位与内脏相关的研究也认为:内脏与穴位区或体表的这种神经节段的交汇与重叠可能就是针灸治病的形态学基础,薛振东[3]等报道的根据足三里穴区及盲肠的传入神经标记细胞的节段性分布,表明脊神经节 L3~ S2为足三里穴区与盲肠的重叠区,也很好的解释了足三里的治疗的作用。

对于刺激量的大小或者是强弱来说,一直是一个比较争议的部分,本实验通过对不同刺激量的实验,得出提插强刺激较其他的刺激量具有更好的优势,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是还需结合临床,本实验可以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依据。

[1] 关在德.外科学 [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7.

[2] 孙国杰.经络腧穴学 [M].第六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78.

[3] 薛振东.卢守祥.家兔盲肠及足三里穴区的传入神经的节段性分布— HRP法研究 [J].解剖学报,1984,15(3):286-289.

猜你喜欢
胃肠功能排气腹部
四磨汤口服液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腹部超声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分析
排气歧管螺栓紧固力的测定
缩缸强化汽油机用高效排气消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