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市人民医院内科,山西 霍州 031400
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0%--20%,是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常见疾病之一。而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是其主要并发症,是导致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独立的危险因子。本文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来探讨动态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12月~2009年6月门诊及住院诊断为高血压病患者86例,诊断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各种肝肾肺疾病、糖尿病及其它器质性心脏病,均未接受降压治疗或停药2周以上。年龄33~59岁,男49例,女37例,平均年龄(46.8±6.8)岁。
1.2 研究方法
1.2.1 动态血压监测 采用日本DS-250型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受试者袖带佩戴在左上臂,白天(8:00~20:00)每30min自动测量1次,夜间(20:00~8:00)每60min自动测量1次,监测期间保持日常活动和起居。24h获得血压读数36次,有效血压监测次数多于获得血压次数的90%以上,最后数据采用专用的动态血压分析软件分析。观察指标:(1)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和舒张压(24hDBP);(2)白天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dSBP、dDBP);(3)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和舒张压(nDBP);(4)24h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SBPL、DBPL):即白天SBP≥140mmHg,DBP≥90mmHg或夜间SBP≥120mmHg,DBP≥80mmHg的发生率(正常<10%);(5)收缩压或舒张压的夜间下降率(BPF):即(白昼均值-夜间均值)÷白昼均值×100%。BPF反映的是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夜间SBP或DBP水平降低≥10%白昼血压水平,叫做杓状血压,为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反之,叫做非杓状血压,为异常血压昼夜节律。
1.2.2 超声心动图检查 采用PHILIPS公司SD-8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完成,按常规方法测得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PWT)、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等指标,按Devereux公式算出左室质量指数(LVMI):男性>125g/m2,女性>120g/m2,诊断为左心室肥厚(LVH)[1]。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相关性分析,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高血压LVH组和不伴有LVH组昼夜血压比较LVH组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SBPL、DBPL、LVMI均较不伴有LVH组升高,两组有显著差异,见表1。
高血压LVH组与不伴有LVH组血压昼夜节律比较LVH组以非杓型高血压为主,占75%,而不伴有LVH组以杓型高血压为主,占82.6%。
表1 两组患者昼夜血压指标的比较
LVH组LVMI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分析LVMI与24hSBP、dSBP、nSBP、SBPL呈显著正相关,P<0.01;LVMI与SBPF、DBPF呈显著负相关,P<0.01,见表2。
表2 LVMI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
偶测血压是目前临床上诊断高血压并进行分级的主要依据,但由于血压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可受体位、饮食、温度、环境、体力活动、测量方式及昼夜因素等的影响,使偶测血压不能准确可靠的反映实际的血压波动情况。
正常人的血压有昼夜变化,以日间活动时最高。正常人及轻度高血压患者全天呈现双峰一谷“杓型”特点,这主要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平衡作用的影响,也是人体适应机体的活动,保护心血管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机制。本组高血压病的ABPM资料显示,高血压病LVH组的非杓型高血压的比例明显高于不伴有LVH组,差异显著,提示左心室肥厚的发生与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或减弱有关。非杓型高血压提示血压生理性昼夜节律消失,夜间血压多持续升高,使心血管系统更长时间处于高水平血压负荷,容易导致和加重左心室肥厚的形成。血压昼夜节律状况与心、脑、肾靶器官损害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夜间血压水平对左心室肥厚发生发展有更重要的影响,本文结果显示,左心室肥厚的发生不但取决于高血压的水平,还与血压超过正常值的频数有关,提示降压治疗不仅应降低平均血压,更重要的是要降低血压增高的频数,才能有效地减少或避免靶器官的损害。
Framingham心脏研究随诊4年,发现LVMI每增加50g/m2,男性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增加1.49倍,女性增加1.57倍。在所有心血管病的死亡病例中,约47%的患者存在LVH,已发生LVH患者5年病死率高达35%。而无LVH的高血压病患者死亡率仅为10%~15%。因此左心室肥厚是猝死、冠心病和充血性心衰的独立的、主要的危险因素和预后信号。本研究相关性分析表明,左心室肥厚与24hSBP、dSBP、nSBP、SBPL值呈显著正相关,与SBPF、DBPF呈显著负相关,与国内多数报道一致[2]。因此在治疗高血压时,应选用能够控制24h血压总体水平,尽可能减少血压负荷并能恢复24h血压昼夜节律的药物,以免靶器官受损,从而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能力。
[1]王蔚浩,林轶雄,邵超华,等.左心室肥厚对高血压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56.
[2]段刚,白梅.血压昼夜模式与心率变异对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