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春艳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广大数学教师努力实践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数学课堂因此变得精彩纷呈。可是,当我们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时,却发觉在表面的热热闹闹下掩盖着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小组结构方式单一。当前的学习小组结构方式一般为“同组异构、异组同构”,即同一个小组内既有优秀生,又有中等生,还有后进生;不同组别的结构方式相同。在合作交流、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同组内虽然起到了一些取长补短的作用,但是更多的交流发言机会一般为优秀生所把握,中等生、后进生成为小组合作的陪衬,表面的热热闹闹下掩盖的实际情况一直是优秀生在唱“独角戏”,优秀生的学习自信心、自尊心得到不断加强,其思维的缺陷在小组内却无人给予弥补,久而久之必将造成优秀生的盲目自大,中等生、后进生的无所事事,唯优秀生“马首是瞻”,失去个人主见。所谓的合作,成为只作不合,成为中等生、后进生向优秀生学习的过程。
2.思维深度无法突破、广度无法拓展。同一小组内优秀生的思维代表了全组同学的最高思维。其他同学无论在思维的深度,还是思维的广度都远远不及优秀学生,即使偶有灵感闪现也不敢在优秀生面前“班门弄斧”,免得招来“嘲讽”。因此,“同组异构,异组同构”分组方式下的小组合作在思维深度无法突破,广度无法得到拓展。
3.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的范围极其狭小。教师一般只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小组合作这种极其重要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调团队精神的学习方式局限于课堂教学的狭小的范围内,失去了这种学习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应有的重要意义。
4.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由于所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智力因素等的不同造成学生学习能力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差异。原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把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置于同一个学习小组,思考同样的问题,去完成同样的学习目标,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在医院里。”也许只能“提5桶水的孩子”的发展潜力远比能“提20桶的小孩”大得多,但是由于原来的分组方式基于统一的学习目标,不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不能耐心地等待“提5桶的水”的孩子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必然扼杀学生的未来,使学生在起步阶段就和其他孩子产生巨大的差距,失去在学习上成功的机会。
二、改变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思考
1.学习小组的结构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改变原有的“同组异构、异组同构”的结构方式为“同组异构、异组同构”和“同组同构、异组异构”两种分组方式灵活使用。“同组同构、异组异构”是指同一研究小组内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思维层次大致相当,而不同组别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思维层次却存在较大差别的分组方式。在实际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采取不同的分组方式。如:数学课堂中一般采用“同组同构、异组异构”的分组方式,苏堆姆林姆基是这样分组的:“在第一组里,是学习最好的儿童,他们无需帮助就能很容易解出任何应用题;第二组里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作业;第三组学生,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第四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中等难度的习题。”这种分组方式不仅可以让成绩好的学生提高思维的深度,也可以帮助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因为水平、能力相当的分在一组才能有共同语言,同时也方便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分类指导的策略,有利于实现“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
2.小组合作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中心问题。小组合作研究的问题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产生于课堂教学中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的不懂的东西,使他的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预设学生可以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效率,达到“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而不是“每向前一年,学生就感到学习越来越困难。”
3.注重对小组合作效果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其实是促使学生运用知识的一种学习策略。“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用知识进行辩论、产生思维的火花,解决一些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动起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知识的激活剂,它能使学生死的记忆迅速转变为活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注重对小组合作效果的评价和指导,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这种学习的策略,清楚地知道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有哪些知识需要去准备,自己在小组合作的表现怎样等等。
总之,对于原有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我们要敢于跳出既定的条条框框来加以批判地继承和革新,否则只能“不识庐山真面目”,而沉迷于“此山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