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魂断蓝桥》的悲剧美学

2010-04-22 05:34倪来成
文学与艺术 2010年1期
关键词:电影

【摘要】世界著名经典影片《魂断蓝桥》的悲剧之美使其得以永恒。主人公的性格、命运、情感、道德等意味在影片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电影本身有着不可回避的“悲剧意识”,但影片却充斥着令人叹服的悲壮之美。本文从战争悲剧、性格悲剧、命运悲剧三个维度叙述了这部电影的悲剧美学。

【关键词】电影;《魂断蓝桥》;悲剧美学

引言

作为一部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电影——《魂断蓝桥》自1940年上映以来备受观众喜爱。影片中那首根据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改编的插曲贯穿始终,不仅渲染了悲喜交加的环境氛围,也升华了主人公乃至整部影片的情感世界。主人公洛伊和玛拉演绎的柔肠寸断、悲悯凄美的爱情绝唱所产生的感染力更是让人们至今记忆犹新。电影本身精美震撼的结构艺术,编导娴熟的艺术功力,精致流畅的语言对白,浪漫迷人的异国情调让这部传世经典佳作起承转合有序、脉络分明、线索清晰。勿须否认,无论爱情本身是怎样的隐晦与曲折,在《魂断蓝桥》错落有致、起伏跌宕的叙事情节里,电影编导始终没有忘却“人”的存在。电影以“人”的生命形态为中介,性格、命运、情感、道德等种种意味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此,即便电影本身回荡着氤氲不已的“悲剧意识”,但并不令人悲伤,而是在与“本色人生”的交互变奏中充溢着积极、果敢、崇高、勇毅的悲剧之美。

1、战争悲剧——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何时返

残酷的战争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一场不可避免的人性冲突。《魂断蓝桥》的时空背景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主人公洛伊留下的精神创伤尚未愈合,二战期间洛伊军官还得外出执勤。途经伦敦滑铁卢桥时,他身倚铁栏,凝神沉思。一个小吉祥符让一段哀痛欲绝的往事浮现出他的脑海……镜头突然切换到故事的开端。序幕把两次战争、洛伊的过去和现在紧密连在一起,用战争将洛伊与玛拉的婚姻阻隔在离别的车站……离别前,洛伊就向玛拉求婚,他想用结婚固定下来俩人忠贞不渝的爱情。然而婚礼还没来得及举行,就是因为可恶的战争让这对一见钟情的恋人无情地分开了。车站嘈杂的人声、笛声、机车放气声,增添了洛伊不安的心情……玛拉从候车室大门跑出来……在开动的车上,洛伊发现玛拉……火车越来越快,玛拉只能边喊边追赶着越开越快的火车,连一句离别的话语都没有来得及说,留下的只有无限的思念与伤感。诚然,在这场战争中,生活充满着太多不确定因素。玛拉向往纯真的爱情,但又不知所措。当她收到洛伊从前线寄来的信和鲜花,她无限地幸福着;当她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洛依阵亡的消息时,又不堪突如其来的打击。洛伊阵亡的消息打破了她编织的美梦,以至接下来的日子,她一直不敢直面现实。在她内心深处,她是深爱着洛伊的,但是洛伊的离去就意味着她没有了盼望,真可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何时返”。

无可置否,战争是导致这对深爱着的恋人被无情地分开的重要因素之一。影片通过人物的提及、车站送别和等待亲人从战场归来的场面来表现战争。女主人公玛拉正是因了这场战争,接到相爱的人阵亡的消息。为了维护肉体的活路,爱慕虚荣的她和凯蒂一起沦落风尘,从而导致最终的悲剧。玛拉的沉沦既意味着两人爱情的结束又为最终的悲剧埋下了伏笔。统统这些都与这场战争有关。正如玛拉对洛伊说她痛恨战争( I hate war!)。由于战争,玛拉对现实中原本美好的爱情、金钱、名誉、地位、信仰等的传统看法感到质疑、否定甚至绝望,也不再醉心于永恒的爱情等待。影片编导以冷峻的目光描绘出悲剧主角玛拉的现实生活和命运以及她承载的欢乐和痛苦。在众多的因素中,战争终究是悲剧人物历经苦难走向毁灭的决定性因素,战争迫使两情相悦的人不能彼此相爱,正所谓“山盟海誓玉人憔悴,月缺花残终天长恨”——都是战争惹得祸。

2、性格悲剧——相逢何必曾相识,脉脉此情与谁诉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雅斯贝尔斯认为,性格本身就是命运的逻辑与形式。①利奇也说过,与必然性相关的最可怕的事情在于我们总是不自觉地与之共谋。②这一切都说明了,性格悲剧其实也可能是主人公“自找”的,社会只是给了他一个机会,把他带进一个悲剧性的境遇中,然后隐身而退,省下的就是人物在这境遇的性格展示中走向悲剧的结局。③

玛拉与洛伊的相识缘于偶然。从玛拉的爱情思维流程看,玛拉开始爱罗依时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女,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纯情的爱。在英国上流社会看来,芭蕾舞演员是份不高尚的职业,但初恋的玛拉从未向洛伊谈起此事。这个重要的“伏笔”,既符合玛拉初恋时的心态,也为全剧的发展留下了最大的“隐患”。然而善良美好的愿望并不能代替残酷的现实。浪漫爱情与现实相碰撞时,梦想就容易支离破碎。面对洛伊母亲的来访,玛拉开始思考自己如何告知她关于自己的职业问题。因为玛拉在举行婚礼前已经了解到一个可怕的现实——贵族家庭最看不起舞蹈演员。这说明玛拉已明白职业与爱情的关系。但洛伊已“死”,玛拉觉得实在没有必要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如果说玛拉刚遇到洛伊时的爱,是不理智的热烈而浪漫的爱,那么玛拉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问题则是对洛伊理智的深沉的爱。在悲苦人生的磨练中,玛拉已由一个天真幼稚的少女成长为一个深沉而理智的女青年。她爱洛伊,爱得越深就越不愿伤害洛伊及其家人。她清楚地知道,一旦暴露自己的身份,等级森严的贵族家庭和社会是不能容忍她的,这必然会给洛伊带来伤害。而洛伊的亲人对玛拉的信任和真诚甚至不认为她是芭蕾舞演员使得玛拉深感不安。影片中塑造的玛拉是位善良而真诚的姑娘,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她既不愿在真正的爱情中掺假,也不愿欺骗伤害别人,因而不对贵族家庭报任何幻想,不去哀求别人原谅自己的过去。至此,可以看出人性情感的残缺是影片悲剧深层的、内在的因素,而玛拉正是这场人性冲突的牺牲品。表面上,玛拉沦落风尘是由于生活所迫,而实际也是自己虚荣,又经受不起打击自暴自弃的直接结果。最终她只能离开这个贵族家庭。但玛拉对洛伊的爱始终没有变,而且爱得更深沉,否则她就不会以生命作为代价。玛拉的死饱含着对门第观念的怨恨和对洛伊的刻骨痴爱,而且这爱与恨都已达到了忘我的地步。

在玛拉的性格中,“真、善、美”占据主体,它们表征着玛拉的价值与存在的合理性。影片通过“唯美”爱情的毁灭及其玛拉为了保留“完美形象”以死了结的代价,展示了人性的凄美与苍凉,展示了生命的光彩、锋芒与阴影之重;影片通过玛拉一生的境遇所涤荡的悲壮与激昂的主旋律,表达了对“真、善、美”人格的真诚预期,并从肯定方面重新阐释了永恒的生命意志及其内在的丰富性。玛拉的性格为她的行为作了有力的辩护,又为她的毁灭保存着形而上的生命之“迹”;玛拉不可避免地受着本能、欲望与利害的驱动,它们有着不可抗拒的破坏性,亵渎着、腐蚀着、摧毁着“真、善、美”所设计的人性乌托邦。深入玛拉的心灵世界,就会发现,正是她的灵与肉、情与理、意志与欲望、理想与现实以及道德意识等综合而成的“性格合力”及其与时代环境的“合谋”,谅成了悲剧的主导之“源”。

3、命运悲剧——蓝桥载不动哀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传统社会的舞女身份是相对低下的,并且玛拉身世贫寒,没有父母,又毫无家产,完全依靠芭蕾舞台维持生计,之后更是为生活所迫,沦落风尘。而洛伊却是家族显赫,身世高贵,有极好的背景和涵养,又是上尉军官。俩个人出生命运的差距在无形中悄然摧毁着他们纯粹的爱情。正如洛伊的叔叔尤里公爵所说:“我们团的臂章,也是洛伊的,它代表传统。他们以为,保持这个传统的惟一办法,就是过枯燥的生活,和他们之间的一个人结婚,他们认为舞蹈演员太离格,不符合标准……”这番话深深地刺痛了玛拉。玛拉在临死前那天晚上与洛伊的温存中看到了洛伊的肩上的勋章……勋章成了一把无形的利剑在审判自己的良心和命运,从未让玛拉的精神世界彻底崩溃。命运安排玛拉与洛伊重逢。他们仍然深深地相爱着对方,但她却一直没有勇气向他道出真相,因为她不想破坏自己在洛伊心目中的形象,以至在影片的最后,玛拉留下信不告而别(玛拉的画外音):“感谢你对我的爱。再见了,我亲爱的洛伊。我爱你!别人我谁也没有爱过,以后也不会!这是真话,洛伊!我永远也不。”而母亲玛洛夫人也宽厚地接受了她,更为当时不了解玛拉失态的原因而匆忙离去表示歉意,这种仅在咫尺的幸福让玛拉的内心反而更加恐惧与矛盾,精神上备受折磨,倍感自惭形秽。当玛拉被逼到穷途末路之际,正是主人与命运斗争的极致。传统的叙事模式强调一个“好结局”,但并不一定是皆大欢喜。相反为了再次激发观众的情趣,更多会用悲剧性的结局④。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⑤永恒的爱情其实是情与爱在瞬间的凝固,从这个意义上,死亡可能是达成永恒的最好方式。影片以玛拉的逝去结束永恒的爱情印证了以上观点。悲剧结局越残酷, 造成的情感冲击力会越强烈。这是戏剧化电影所具备的情节剧的特点,强调以情动人,通过悲欢离合的情节达到煽情的目的,唤起对主人公的最大同情。⑥

其实,无论对“命运”持何种解释,不管是“天意”、“自然规律”还是“历史的必然性”,它都高悬在人们头上,像“达摩克利斯”一样主宰着芸芸众生;在“人——命运”的关系法则中,面对着“先在”的“悲剧性”,人们该如何选择他们的“生存过程”?对此,黑格尔认为,由于“命运”是绝对力量的化身,在它面前,人们永远是渺小的。玛拉是渺小的,她不敢告诉洛伊事实真相,一直在压抑着自己爱的意志,并且很快意识到爱与隐瞒实情两者的矛盾与冲突,她爱的那么纯粹,以至于想要宣布自己的自由意志时,用自己自由的丧失——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命运悲剧去证明这种自由。

结语

纵观整部影片,在多灾多难的命运行程中,玛拉和洛伊无奈又坚毅地进行着自己的苦斗与挣扎。《魂断蓝桥》并不纠缠并蛊惑于错综复杂的人物情节,而是深入人物内心,大胆剖开了女主人公经营的惨淡人生。影片里有热烈的生活和爱,有充满道义的温情,有卑微和低贱的牺牲,有高贵的信仰和生命诉求。一方面,《魂断蓝桥》集中了主人公所遭遇的“心理的、环境的、本体的”种种悲剧,“社会环境”、 “性格缺失”、“命运安排”等因素铸造了丰富的痛苦与悲哀;另一方面,《魂断蓝桥》又超越了它的伤感与迷失,热情地描写了男女主人公坚韧地工作、执著地寻找“真、善、美”的价值以及爱恨情仇赐予生命的合理性。在悲剧的高度上,洛伊执着而又顽强地期盼着重逢与聚首;玛拉广泛、深入又满怀热爱地肯定了人生。《魂断蓝桥》的“悲剧意识”,既有来自历史本身的沧桑与巨痛,也混杂着主人公惨痛的生命经验,苦心建构并有意义地丰富了“悲剧美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 悲剧的超越[M]. 北京: 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43页。

[2]科利福德·利奇. 悲剧[M]. 北京: 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60页。

[3]和磊. 生命的无奈——关于性格悲剧的一种理解[M]. 艺术百家. 2001年笫1期。

[4]黄会林, 周星. 影视文学[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07.

[5]孙宜君. 影视艺术鉴赏学[M ].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234.

作者简介:

倪来成(1984—),男,江苏淮安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电影文学

猜你喜欢
电影
徐克电影的视觉风格解读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电影《飘》中的女权主义意识研究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从小说到电影:看《推拿》的改编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