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美玲
(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江苏镇江 212003)
2010年中国女子冰壶世锦赛比赛成绩分析
洪美玲
(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江苏镇江 212003)
采用文献资料法、现场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中国女子冰壶队在2010年世锦赛的11场比赛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我们的技、战术水平仍属于世界强国之列,只是大赛经验匮乏,不能把握比赛节奏;竞技心理不成熟,在比赛中不能很好地调控心理状态;后备人才匮乏,关键时刻运动员的休息难以保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
女子冰壶;世锦赛;成绩分析
2010年3月26日,在加拿大的斯威夫特卡伦特举行的女子冰壶世锦赛上,卫冕冠军中国女子冰壶队以世锦赛循环赛后只列第七的成绩,踉踉跄跄地走完了世锦赛征程,提前回家。对此,中国冰壶姑娘充满失望和懊悔。开局3连败,单局丢6分,这也许是中国队留给本届比赛的 “经典”回忆,运动赛场上的你输我赢,曾经的冠军黯然离场。如此反差,有人惊讶,有人同情,有人质疑,更多的人有些惋惜。因此,我们要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是我们女子冰壶队成长过程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本文就是针对2010年世锦赛中国女子冰壶比赛成绩进行探讨和分析,为我们中国冰壶运动的发展提供参考。
冰壶运动是一项技巧与智慧、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体育运动项目,集竞技性、娱乐性、健身性为一体,而且竞赛的氛围友好、和谐,被称为冰上高尔夫运动[1],也被誉为“冰上绅士运动”[2]。冰壶又称 “冰上溜石”,起源于14世纪的苏格兰,是当时人们冬天在冰冻的池塘湿地上玩的一种推石球游戏。冰壶运动也1511年,在苏格兰,冰壶首次被列为比赛项目,到了17世纪,比赛所用的石头加上了一个手把,成了现代冰壶的最初外形。到了18世纪,冰壶游戏从英国军队传至北美洲,并且渐渐地普及起来。20世纪室内运动场开始出现,冰壶的发展更进一步,60年代先后在瑞典、挪威、瑞士、法国、联邦德国、丹麦以及意大利等国家广泛开展,并于1955年传入亚洲地区。1966年国际冰上溜石联全会在英国成立,1991年改为世界冰上溜石联合会,同时获得了国际奥委会的承认,并于1998年列为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3]
我国开展冰壶运动时间较晚,但进步非常快。1995年在加拿大北阿尔伯塔省冰壶协会和日本北海道冰壶协会的协助下,首届冰壶讲习班在中国的哈尔滨市举办,这是冰壶运动项目首次登陆中国[4]。2000年2月,中国第一次参加在日本青森市举行的国际性的冰壶比赛[5]。2001年成立了冰壶运动队,开始专业训练[6]。2002年我国正式派队参加太平洋青年冰壶锦标赛,2003年亚冬会和我国第10届冬运会上将其列为正式比赛项目。2004年我国女子冰壶队在太平洋冰壶锦标赛获得世界锦标赛参赛资格;2005年我国女子冰壶队首次在世锦赛上亮相并取得第7名;2006年世锦赛上女队又获得第5名的可喜成绩;在2008年世界冰壶锦标赛上,我国女子冰壶队仅输给加拿大,获得一枚宝贵的银牌[7],在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上和世界冰壶锦标赛上,中国女子冰壶队都勇夺冠军,在2010年的冬奥会上女子冰壶名列第三。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标志着中国冰壶跻身世界冰壶强队之列。这在短短的15年中只有200多人参与的运动中就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的确令人刮目相看。然而,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冰壶运动存在普及水平低、后备人才匮乏、群众基础差的问题,这在2010年的世界冰壶锦标赛上就已凸显出来,运动员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竟然找不到可以替换自己的队员。因此,我们要想真正立足世界冰壶强国之列,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打好群众基础,提高冰壶运动的普及水平,使更多人了解冰壶运动、更多人参与冰壶运动[8]。在这一点上,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已经把冰壶运动列入重点项目,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关心下,冰壶运动在中国应该可以并得以迅猛发展。
以2010年世界冰壶锦标赛上中国女子冰壶队与其他11个国家的女子冰壶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这11场比赛的相关问题。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冰壶相关的文献资料、运动心理和运动训练相关书籍,为本文提供研究理论依据。
2.2.2 录像观察法
对参加2010年女子冰壶世锦赛的中国队与其他11个国家冰壶队的11场比赛进行观察,并将运动员的临场表现加以记录。
2.2.3 数理统计法
对中国女子冰壶队的技术统计、成绩和得分进行整理和统计。
2010年度世界女子冰壶世锦赛于2010年3月21日到29日在加拿大的斯威夫特卡伦特举行,来自北美地区的加拿大和美国队,欧洲地区的瑞士、瑞典、苏格兰、俄罗斯、丹麦、意大利、德国和拉托维亚队和来自太平洋地区的中国和日本队共12支队伍参加了比赛。经过了九天的激烈角逐,德国、苏格兰和加拿大分别获得2010年度世锦赛的前三名。
表1 2010年女子冰壶世锦赛成绩统计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队以11战6胜5负的成绩获得第7名,与2009年度世锦赛成绩相比我们的成绩明显下降。但是我们能够战胜冬奥冠军瑞典、与加拿大队势均力敌拼杀到第十局,说明我们的整体实力非常雄厚,依然处于世界一流强队之列。通过此次比赛,与参赛各队的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同场竞技,使我们学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先进的技能,同时,也暴露出了我们的许多弱点:心理素质的不过硬;想赢怕输的负担过重;长期海外训练带给我们队员对冰壶兴趣的消失以及后继乏人等等凸显出来,这为我国冰壶事业的发展以及与国际水平接轨,敲响了警钟。
冰壶运动是一个技巧性项目,战术是灵魂,技术是基础[9]。良好的技、战术能力是获取比赛胜利的关键。目前,中国国家女子冰壶队的4名主力队员都来自中国开展冰壶运动最早的哈尔滨市,从开始冰壶训练时就接受了正规的冰壶技、战术训练,无论是技术结构还是技术动作的稳定性达到了较高水平。近几年在加拿大的外训期间,通过外籍专家的精心指导,技、战术水平大幅度提高。然而核心垒手的成功率平均只为76%,在4名选手中最低,从表2中可以看出:11场比赛中有4次成功率在70%以下,远远低于全队平均值81%。综观四名垒手,一垒成功率高达89%,在所有参赛队员中名列第二位,她的成功率都在80%以上。从整体的比赛状况来看,中国女子冰壶队技术发挥不稳定,心理防线较脆弱,遇强则强,遇弱则弱,从表2可以看出心态不稳会导致技、战术的发挥不好,并且影响正常的思考布局。通过临场观察发现,造成中国女队技术发挥起伏大的原因是中国女队心理状态波动幅度比较大,尤其面对弱队时心态也是最为不稳的时候,严重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同时也说明中国女子冰壶队技术发挥的稳定性不足;再加上极度疲乏,长年在国外集训和参加比赛,取得成绩回国后忙于庆功和参加社会活动,没有很好的休息调整时间,也是导致成功率不高的原因。
表2 2010年女子冰壶世锦赛中国四垒成功率统计
冰壶比赛不仅是技、战术的比拼,同时也是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较量。由于对胜利的渴望或对比赛环境的不适应,媒体的关注以及场外观众的干扰等因素都会对运动员的心理产生影响,使运动员产生焦虑情绪,从而影响技术动作的发挥[10]。此次比赛中,我们的心理负担过重:在刚刚结束的冬奥会上取得了第三名,同时我们又是2009年世锦赛的冠军,双重压力下,表现为精力不集中,状态起伏较大,缺乏比赛感觉,技、战术完成质量低。这在比赛中可以看出来:开局接连输给德国、丹麦和苏格兰队,遭遇三连败,并且创造了参加世锦赛以来的最差开局。究其原因,心理负担过重是我们失败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体力透支严重或许是另一主因。
表3 中国、丹麦比赛得分情况统计
从表3、表4中可以看出:丹麦的技战术水平与我们相差甚远,在后半场比赛中,被丹麦队频频偷分成功,我们完全失去了斗志,以大比分落后于丹麦队,不得不提前认输;在和苏格兰的比赛中,我们又重演了这一幕,并出现了单局丢6分的最差一局。
表4 中国、苏格兰比赛得分情况统计
然而,在此次世锦赛中,尽管我们只取得了第七名,但中国依旧属于世界一流强队,从对阵加拿大以及后来的四连胜足以证明。
表5 中国、加拿大比赛得分情况统计
表6 中国、瑞典比赛得分情况统计
表5、表6显示:我们与加拿大的比赛中,首先以5:2的比分领先进入下半场,而在第六局中四垒手王冰玉因为严重失误被加拿大队反超,然而,我们以顽强的毅力领先到第九局,在最后一局被加拿大队逆转,导致比赛失败;再如我们和冬奥会冠军的比赛中,我们以9:4大比分领先的成绩结束了比赛,此时我们完全放下了心理包袱,我们队员的发挥就非常出色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女子冰壶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4.1 2010年度世锦赛已经结束了,我们中国女子冰壶队虽然只取得了第七名的成绩。但是,我们的技、战术水平仍属于世界强国之列,只是大赛经验的匮乏,不能把握比赛节奏,在关键场次的关键球上技术发挥不稳定。
4.2 中国女子冰壶队经过了七年的国外封闭式训练和比赛,成绩取得了飞速的进步。然而,竞技心理的不成熟,在比赛中不能调控好心理状态,不能把握好住机会,这是我们比赛失败的重要原因。
4.3 中国冰壶运动的进步与国家体育发展战略是息息相关的,队员的相对稳定,常年集中训练,经常参加国际大赛。但是,相对固定的背后,后备人才的匮乏,关键时刻运动员的休息调整难以实施。因此,管理层应继续加大对冰壶项目的扶持力度,有意识培养后备人才和进行推广;完善奖励与竞争机制,给予运动员人文关怀,充分调动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和提高运动员的兴趣。
[1]杜心,赵宁.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申办成功对我省高校体育发展的积极影响 [J].冰雪运动,2005,(1):81~82
[2]张为,谭伟东,李洪臣.浅谈冰上溜石运动在中国发展的可能性 [J].冰雪运动,2001,(1):81~82
[3]朱军.方兴未艾话冰壶,[J].外国漫步,2003,12:25
[4]谭伟东,李雪芹,王冰玉.中国女子冰壶项目冲击2010年冬奥会的可能性分析 [J].冰雪运动,2007,29(3):35~39
[5]刘春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0届冬季运动会冰壶比赛调研报告 [J].中国体育科技,2003,(10):21~22
[6]冯伟,王珂.“十冬会”冰壶比赛综述[J].冰雪运动,2003,(1):10~11
[7]谭伟东.中国女子冰壶项队备战2010年冬奥会的优势与不足[J].冰雪运动,2008,30(6):40~45
[8]丛松,于宁.试论东北高校冰场的合理利用对我国速滑运动的影响 [J].冰雪运动,2000,(2):58~59
[9]谭伟东,王羽.第14届太平洋地区冰壶锦标赛女子比赛评述[J].冰雪运动,2004,(10):15~19
[10]GARRY M.T ana M.curl in the zone[M].Canada:sports science press,2006:1~9
Women's Curling Championship 2010 Results Analysis
HONG Mei-ling
(P.E.Institute,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212003,China)
Using literature data,field observ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the Chinese women's curling team in the 2010 World Championships in 11 gam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arious technical indicator The results show that:our technological and tactical level is still a world power,but the lack of competition experience,can not grasp the rhythm;Competitive psychological immaturity,not very good in the race control mental state;The lack of reserve personnel,the key playersin the rest time is difficult to guarantee.And the problems raised for the appropriate ways to improve it.
Women's Curling;World Championship;Result Analysis
G862.6
A
1671-1300(2010)03-0056-04
2010-05-24
洪美玲(1974-),女,江苏徐州人,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