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奥运帆船基地为例谈滨水公共建筑的亲水性

2010-04-17 02:11张淑肖柴守亮
山西建筑 2010年30期
关键词:亲水公共建筑滨水

张淑肖 柴守亮

0 引言

随着青岛东部新区的开发建设,东部沿海一带开发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滨海地带的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对滨海的景观和人的亲水活动及亲水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具体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1)滨海地段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过大,对滨海景观产生挤压感,阻隔了到达滨水区的视线和行为,减弱了人们享受接近自然水体的优势,如青岛极地海洋世界过大的体量使得滨海活动空间显得过于狭小。2)建筑空间和滨海开放空间衔接过硬,缺乏过渡。3)建筑外部空间在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上处理不好,一种情况是建筑供某部分人使用缺乏相对私密性,另一种情况是建筑保证了私密性的同时又失去了和滨海景观联系的通透性。4)空间尺度过大,缺乏亲和力。5)建筑外部空间中缺少人性化场所和设施,造成空间利用率低的状况。6)建筑室外停车与滨海景观产生矛盾。7)滨海岸线资源共享和建筑被一部分人使用,引起公共空间的开放性要求和建筑使用的私密性要求的对抗。

1 青岛奥运会帆船基地概况

青岛国际帆船中心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场地,位于青岛南部滨海区,浮山湾景区内,在东部新区范围内青岛市行政中心东侧,该区西侧与五四广场最近处约200m,南侧为浮山湾,北侧临近东海路,东侧为居住区用地。市内的著名风景点“燕岛秋潮”位于基地内燕儿岛山的东南角,该地依山面海,风景优美。青岛国际帆船中心占地面积约45 hm2,其中场馆区30 hm2,赛后开发区15 hm2。奥帆比赛所有必备设施全部位于场馆区,其中有奥运分村居住区、奥运分村国际区、行政管理中心、场馆媒体中心和后勤保障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33000m2,另外还有测量大厅、陆域停船区、下水坡道、主、次防波堤、奥运纪念墙等配套设施,主要竞赛下水区布置在东侧岸区。

2 青岛奥运会帆船基地项目亲水性分析

“亲水”这一概念,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指利用河、海水岸开辟易于亲近的公园,对水岸空间强调娱乐性应用,这是狭义的“亲水”概念,现在“亲水”的观念大大扩展,广义上指建立人与自然结合的契机。建筑的亲水性这里是指建筑及其环境的建成有利于人们的各种亲水活动,而不是阻碍亲水活动。建筑对亲水性的影响因素有滨水区的可达性、建筑的形态、建筑滨水的公共空间、景观环境设施等方面。以下将分别从这几方面分析青岛奥运会帆船基地的亲水性设计。

1)可达性分析。滨水地段大型公共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拥有较大的车流量和人流量,因此便捷可达的外部交通组织不仅有利于建筑本身的运转,还能加强滨水区的可达性,有利于滨水景观和人们的亲水活动。离帆船中心最近的城市主要道路是东海路,次级道路燕儿岛路与帆船基地直接相连。通过山东鲁、福州路和南京路三条南北向城市道路与城市腹地相接。周围交通便利,从最近的公共汽车乘车点到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的距离不超过400m,步行5 min左右即可抵达。其中将位于南部的燕儿岛打通隧道,与澳门八路连接起来,使帆船中心与环海路澳门路连成一线,使奥帆基地与整个沿海乃至市区之间畅通无阻。中心的主防波堤观众看台直接与城市的滨海步行道相接,使南部沿海的滨海步行道趋于完整(见表1)。

滨水大型公共建筑功能组成往往比较复杂,人流、车流的分类也相应的繁多,如何保障顺畅的车行环境和宜人的步行环境,协调车流、人流与滨水活动场地的关系,就成为滨水大型公共建筑内部交通组织的重点。

表1 基地内部各种车行、步行线与滨水活动场所的关系

帆船中心内部道路有六条道路,分别为一、二、三、四、五、六号线,其中三号线路和一号线路通过燕儿岛山山体中间的隧道连通,与青岛现有的环绕海岸线的澳门路连成一线。车型路线为三号线、一号线、二号线和澳门路形成的环形路线,同时也是物资运送路线。主要步行路线为五号线。步行参观人流由澳门路进入奥林匹克大道,沿着基地内部滨海木栈道媒体中心后面的滨海步行道。途经主题公园、码头区和帆船停泊、下水区,可以学习帆船知识、观看帆船的停泊、下水等活动。比赛观看场地设在主防波堤上和奥运纪念大道。在主防波堤上可以看到远处海域帆船竞技的激烈场面,观众可以从一号线进入观看台;在奥运墙纪念码头可以观看到帆船下水的壮观场面。

2)建筑形体形态。青岛市规划局对奥运会青岛帆船比赛基地的建设提出的规划原则中包括新建建筑的尺度、造型要与环境风貌协调,体现青岛山、海、城的地方特色,沿海岸线不宜建设大体量的高层建筑,以免遮挡看山观海的景观视线。帆船中心建筑群将奥运分村居住区、奥运分村国际区、行政管理中心、场馆媒体中心和后勤保障中心几个单体合理分散布局。群体建筑沿纵深方向布置,留出直接深入到城市内部的开放空间,将滨水景色引入到城市内部,并且在重要的视廊区间应断开,防止形成一排封闭感很强的墙。帆船中心建筑单体中除了奥运村为17层的大体量建筑,作为整个区域体量最大的建筑,具有标志性外,滨水的其他单体均为多层的小体量建筑,保障了滨水区的视觉通透性,基地内保留了燕儿岛山,新闻媒体中心的建筑形象和燕儿岛山相呼应,烘托出山形轮廓,构成优美的韵律变化,突出了帆船基地山、海的环境特色。在城市空间与海域空间之间形成了良好的过渡,前承大海,后依山势,借山势而起,依碧波生辉,将成为青岛海滨景观的一个亮点。

与城市其他建筑相比,滨水大型公共建筑在形式、色彩上都有自身的特点,人们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基地中的奥运村建筑塔楼东端突出部分,采用直达屋顶的弧线造型,消除矩形建筑的呆板、单调的缺陷,使整个建筑增添了生动的形象。建筑物高层像两张鼓满的风帆,塔楼、南北裙房的海浪弧形屋顶借用了海浪的虚拟形象,与近在咫尺的海面遥相呼应,具有滨海地域环境特色。

3)建筑空间形态。滨水建筑群空间组织的一大特点是沿水岸线形成公共空间,滨水的公共空间成为建筑群外部空间的主角。滨水建筑群的外部空间组织中应让出滨水一侧的公共活动空间,作为亲水活动场所。在青岛帆船基地中,沿海规划为步行活动空间,包括奥运大道、主防波堤等供市民使用的开放空间,建筑滨水一侧的步行道和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帆船基地内建筑群体以轴线型的序列空间将人引入到海边,同时也将水环境引入到城市内部。这条纵向轴线序列的开端始于主入口,在纵、横两条轴线交界处得到发展,最终在礼仪广场处达到高潮。

内外交融、引入外部滨水环境是滨水建筑空间的特色。帆船中心建筑单体中重点创造了各种内外过渡空间,如观水平台、观海塔等。新闻媒体中心二楼平台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观海点,观景塔的设置更能让人看到比赛的整个海域。运动员中心的临水一侧楼梯,突出建筑主体,围护材料为透空性好的玻璃,室内的人们可以从楼梯走下来,进入到滨水活动空间中去。

3 结语

近年来随着滨水区成为开发热点,大量高层办公楼、宾馆等建筑在滨水一带拔地而起,一些依赖滨水的公共项目如海事博物馆、水族馆和帆船基地等也争相上马。这些大型公共建筑物有着巨大的体量和大量的人流,对城市滨水区的景观和人们对滨水资源的共享性有深远的影响,对城市的影响也难以估量,因此要慎重对待滨水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结合青岛奥运会帆船基地项目亲水性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供参考:

1)控制周边地段城市道路车流量,减轻滨水大型公共建筑所在基地交通压力,因地制宜建立与城市多渠道接口连接。协调内部车行、步行流线与滨水活动场所的关系。

2)控制建筑体量,建立滨水大型公共建筑群体空间与滨水环境的多层次联系,加强滨水空间向城市空间的渗透。

3)突显建筑的滨水特征,与地貌环境相协调,与水环境相协调。

4)创造多样的滨水活动空间,营造滨水场所特征。

猜你喜欢
亲水公共建筑滨水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公共建筑室内绿色环保装饰的探讨
亲水作用色谱法测定食品中5种糖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节能材料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探讨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浅谈大型公共建筑电气节能及采取的节能措施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
银川亲水体育中心场馆开发与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