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潘安 金雯 唐辰
南浔位于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多以民居为主,整体气质灵秀平稳,以水路为脉络,外环内绕、咫尺往来、舟楫为主;古镇内河港交叉、构成十字河道,临水成街、因水成路、依河筑屋、前店后坊、前店后宅、前宅后院的市镇网络和15座建于12世纪~16世纪风格各异的石拱桥将水、路、桥融为一体,“镇内、镇外,皆以水路为脉络,外环内绕、三步一桥、五步一拱、沿河廊屋、修直平远”。与此同时,申苏浙皖以及申嘉湖杭两条东西交通大动脉的相继开通使得位于浙北的南浔与上海、苏南有了更为密切的联系。
只有通过科学的开发,才能更好的保护。在以“开发利用中去保护”为最终目的,积极寻找政府长远的保护利益和商业化的投入产出运营模式的最佳结合点,南浔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历史底蕴、优越的区位优势、独特的地缘优势而发展旅游的起步较早。南浔建筑保护分为以下两个阶段:2011年前的保护思路着重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整治、水乡风貌与空间形态的完整保护以及古镇内居民生活质量普遍得到改善;2011年后的侧重点则放在文物保护与环境整治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古镇保护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南浔在保护和延续古镇历史格局与风貌特色上不遗余力,分别从节点、轴线和区域三个层次进行:
历史节点是体现古镇文化底蕴、民俗风情的舞台,在古桥上,水溪边,街市里的标志性历史建筑应做到“修旧如故”。南浔古镇控制区内建筑高度多数为1层~2层,基本上维持了民居平缓朴实的建筑风貌,建筑尺度多数也和河街尺度相协调,对寺庙庙堂、祠堂、府邸、私家园林、古井、古桥等较低矮的建(构)筑物的周边新建建筑高度适当控制;新建建筑色彩大多取黑白灰及江南水乡传统民居特有的色彩、装饰,建筑形式也基本与民居形式的坡顶黑瓦房统一起来,建筑的门、窗、墙体、屋顶及其他细部采用江南水乡传统民居的做法,多数新建筑也基本保留了民居特有的建筑风貌。
轴线是人们组织生活的主要通道和方向,并将各个节点有效的串联,亦是游客体验和游览南浔古镇的主要通道。大致可将南浔轴线分为沿河风貌带和街市风貌带。沿河风貌带包括百间楼河地段、南市河地段、东市河地段等,基本保持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传统特色,建筑形式多为坡屋顶,体量也较小;河水保持流畅洁净,沿河绿化以及绿化所配置的树种基本都符合历史环境,与水乡古镇风貌相协调。
区域通过整体与局部的微妙关系全面概括了保护思路和特有的建构文化,也带给游客一个较为完整的地域印象。作为昔日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团体,南浔经济正在大踏步恢复并发展迅速,镇域已远远超过历史上南浔镇的范围。南浔划定新老区的过渡地带为区域控制区,范围是古镇控制区向外延伸300m~500m,对控制区内的建筑高度、建筑风貌进行整体控制,使古镇风貌特色得以保存。以“中西合璧,欧陆风情”为主要建筑特色的传统民居为基点,服从“体量小、色调淡雅、多留绿化”的原则,摆好古镇控制区与新区之间的关系。
1)建筑高度现状堪忧。古镇控制区内局部地段的建筑高度为三四层,分布混乱,个别建筑达到5层以上,严重破坏了古镇的历史风貌和传统空间尺度。譬如百间楼地段由于没有对周围环境有效控制,后建的烟囱、水塔以及厂房等高踞民居之上,破坏历史氛围,成为严重视线障碍。
2)旅游开发缺乏南浔特色。江浙一带多古镇,除了浙北的南浔、乌镇、西塘以及苏南的周庄、同里、直江南六大古镇之外,还有塘栖、新市、余杭、绍兴、海宁等多处,它们或多或少进行过旅游开发,具有江南典型的民居、桥梁、水系等景观特点,资源有较大雷同性,走进水乡古镇,看到的都是小桥、流水、人家,吃到的都是蹄、酥饼、糯米粽:游客去过一个对其他几个也就能略知一二而意兴阑珊。
3)古镇环境亟待整改。南浔古镇及其他一些区域存在较严重的卫生问题,主要存在于城郊结合部、新老城区结合处、农贸市场、背街小巷、民工生活区、河道等区域内。古镇的旅游开发,使得当地居民和外来人员及游客混杂居住,导致素质参差不齐,整体居民对于古建筑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破坏了南浔人文氛围,更影响了古镇居民的日常生活。我们在调研问卷统计过程中发现:100名年龄比例分布均匀的受访居民中九成以上的居民表示旅游开发对其日常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见图1。
4)古镇保护意识亟待宣传。作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南浔古镇,居民的保护意识与古镇的保护现状息息相关。在调研问卷统计过程中发现有48%的人表示支持南浔古镇进行保护,但也有38%的人对此表示无所谓,从数据上看古镇居民整体保护意识不高,对古镇保护的目的理解得不深刻,这极大影响到了政府部门对南浔古镇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也成为古镇保护措施开展的一个难题之一。调查中还显示有84%的居民表示基本都了解政府部门针对南浔的规划保护政策,但熟悉的人只占到13%,见图2,可见政府部门对古镇保护措施的宣传力度不够,这对于保护政策的落实也有一定影响。目前对南浔古镇开发,被访者的满意程度只占不到五成,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古镇保护的效果仍然有待提高。由此可见,提高全民的古镇保护意识刻不容缓。
1)管理体制制约。古镇南浔管理体制存在较大的制约,最大的表现就在于南浔古镇之中,南浔古镇内的各个景点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有的属于建设部门管理,有的则属于园林部门管理;有的景点产权和开发管理也不属于同一部门,如嘉业堂藏书楼产权属于浙江省图书馆,而日常的旅游开发管理则隶属于旅游开发公司等等。可以说南浔古镇旅游管理中有政府的参与、企业的参与,也有行业协会的参与,各方在利益分配、管理权力、管理职能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分歧和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给古镇的开发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2)历史核心保护区合理规划难度较大。首先,南浔古镇在近现代进程中,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古镇保护难度可想而知;其次,需要保护的单体建筑分布不集中往往导致无法有效采取集中保护,譬如在具有重要地下文化遗迹的地区进行城市改造应充分考虑遗迹的存在,并不得对其造成损害;再次,南浔因提倡“生活古镇”的概念而势必会导致核心保护区内居住者对古建筑的局部改造,影响了整体风格。
3)古建筑保护资金难以彻底落实。由于政府部门对于南浔古建筑的保护资金有限,社会募捐难以成为主要的资金来源,招商引资成为必然趋势。但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与政府对于古建筑长远的保护政策及社会关注度产生了冲突。如何调整这三者的关系成为南浔古建筑保护的关键。
4)南浔古镇保护档案资料不够全面详尽。能让游客和保护部门充分了解南浔大规模古建筑,南浔各景区相关古建筑方面的资料较为详细,但小规模的、散落在景区周边的古建筑还是缺乏基本的存档保护意识。
历史如河,渐行渐远,记忆似酒,越陈越香。当下的南浔古镇较于十年前不管在“保护与发展”的措施落实上还是在“生活着的古镇”的理念推广上都有一定成果。通过南浔古镇的实地调研,我们对古镇保护现状所出现的有关建筑与环境、管理体制与保护方式等的问题得到了初步验证,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更好的做到“保护规划合理、管理系统完善、资金循环利用、南浔特色的新型古镇”仍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关注。
[1]王 蕊,陈 卓.浅析古镇景观风貌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和谐发展[J].山西建筑,2009,35(9):54-55.
[2]阮仪三.江南水乡古镇——南浔[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
[3]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