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二月,六月,九月的十九日,凡是塑有观音佛像的寺庙,一般都会有观音会,有的地方也叫做朝拜。由于观音信仰是中、日、韩三国佛教的主流信仰,美籍华人郑僧一在其著作中将观音信仰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
二月十九观音诞
观音的最初译名是“观世音”,是遇到苦难“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的意思。唐代因为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故去掉“世”字,略称为观音。观音是大乘佛教中十分崇奉的一尊菩萨,我国几乎所有的佛教寺院都供有观音像。如天台宗,密宗分别传有“六观音”,禅宗亦塑有各种观音像。净土宗更是把观音作为“西方三圣”之一来供奉。从隋唐以来,民间更是形成了广泛的观音信仰,并逐渐形成了以敬奉观音为主的三个宗教节日,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诞生日,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日,民间有的将这三日并称为观音菩萨圣诞。
在广东一带,观音是民间信仰最广泛的一位神灵,也是旧时广州人神龛中供奉于首位的大神。还有白衣观音诞(正月初八),观音开库(正月二十四)等。在二月十九观音圣诞日这天,规模较大的庙宇还有“出会”活动,即抬神出游,祈求家宅平安,心想事成。相传这天观音大士将会大开金库,如果善男信女这天向观音大士借“库”,来年就会大吉大利,财源广进。普陀山与观音会
普陀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面积不大,却拥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八十八所庵院和一百二十八处茅篷,极盛时常住僧尼三四千人。作为唐代形成,在宋代由皇家钦定的观音道场,普陀山无论在正统的汉藏佛教界,还是民间民俗信仰圈中,在观音文化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崇高地位。
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日不仅成为观音信仰中一种最具参与性的朝圣形式,还是善男信女们祈祷菩萨保佑而放生的日子。为了赴这一盛大的观音香会,一般从二月初七,初八开始,就有香客陆续上山,到二月十七,十八,十九则达到高峰。朝山的信徒大多身背黄布烧香袋,跨上道头即沿妙庄严路朝拜到普济寺,然后进入大圆通殿点烛烧香,进行各种佛事活动,再沿玉堂街,香云路登佛顶山礼佛。十八、十九两天,普陀山各寺僧众,都要进行隆重的观音法会。十八日晚上,每个寺院灯烛辉煌,信徒们整夜端坐念经,佛教仪式通宵达旦。相传山上每逢佛事,必有天象显祥,信众求拜,屡有应验,更增添了普陀山神奇,神圣,神秘的色彩。
世界最大的现音像
南山海上观音像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观音像。观音圣像高108米,凌波伫立在直径120米的海上金刚洲上。仅一个佛脚就高达3米,有近两个人那么高。观音像主体由内部主钢架结构及外部壁板蒙皮两部分构成。像体蒙皮面积约12万多平方米,由厚度为2毫米的优质不锈钢板锻打而成,整个像体约重2500吨左右。观音圣像足下的莲花宝座也叫莲花台,高10米,共4层,每层有形状相同的27瓣莲花,共108瓣,比灵山大佛底座莲花宝座多出20瓣。莲花座的金刚合内是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圆通宝殿。
这尊南山海上观音像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是凌波伫立于海上,在设计上又有所创新突破观音像三面三头三肩,但从每一面观看都是完整的一头双肩像,突破三面六肩模式。每一面观音手中所持之物各不相同,正面是“持箧观音”,右面是“持珠观音”,左面是“持莲观音”,分别寓意着“智慧,慈悲,和平”。游客站在远处看南山海上观音像,就好像观音从天而降一般。
观音的形象演变
观世音大约是在三国时期传入中国的,现在我们看到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多是女相。不过在当时,观世音还是个威武的男子。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时的雕像,观音皆作男身,嘴唇上还长着两撇漂亮的小胡子。在我国唐朝以前的观音像多属于男相,印度的观世音菩萨也属男像。女相观音最早约始于南北朝时期,盛于唐代以后。
佛教经典记载观音大士,周游法界,常以种种善巧和方便度化众生,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为现之而为说法,即是三十二应,其女性形象可能由此而来。后世的女性形象也可能与观音菩萨能够“送子”有关,并且被认为是大慈大悲的化身。在中国寺院和民间,观音的一般塑像和图像多作女相,比较著名的像杨柳观音,白柳观音、玉兰观音,水月观音,送子观音,全部是女像,可以说完全是中国化的称谓和形象系统。
到了北宋,中国人又创造了新的关于观音身世的故事。说是有位妙庄王,生了3个女儿,名妙因,妙缘、妙善。三女都到了出嫁的年龄,大女,二女高高兴兴嫁出去了,就是三女儿妙善死也不肯出嫁,执意出家。庄王大怒,把妙善赶出王宫。妙善就到深山修行,成为香山仙长。后来庄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需要亲人的一只手,一只眼来作药引子。大姐、二姐都不肯作出牺牲,只有出家修行的妙善献出了自己的手眼,救了父亲的命。佛祖被其孝心感动,便赏她一千只手,一千只眼,使之成为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这个故事揉进了儒家的“孝”和道家的神仙思想(妙善修行为“仙长”),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