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榛 麻宗斌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很多相关行业的繁荣,商品混凝土的兴起也得益于此。商品房的大面积施工要求商品混凝土的供给充分且及时;施工工期紧促等原因对商品混凝土的强度、抗裂和抗渗性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然而由于工期紧,平行的施工面大等原因对混凝土成型后的这些性能或多或少带来了负面影响。
合肥市从2004年开始了宏观的“大建设”的进程,提出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口号。针对合肥市“大建设”的要求,合肥市建筑质量安全监督站于2008年在合肥市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房建工程的监督检测项目,即监督检测室针对合肥市的所有在建工程,从基础到结构主体验收前的一种跟踪检测行为。与普通检测区别在于,监督检测的委托方是合肥市政府,所产生的检测费用由合肥市政府拨款来实现。检测的结果在第一时间内直接送达政府监管部门,从而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与及时性。
监督检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混凝土强度检测,一般而言混凝土强度检测是指现场混凝土构件的回弹法检测和钻芯法检测,再为扩展的一些方法有超声—回弹法综合测强和超声法检测混凝土内部密实度的检测。在此重点对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中碳化深度的影响展开讨论。
现今的回弹法检测规范JGJ/T 25-200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编制于2001年,规范规定,对现场混凝土构件达到28 d龄期的情况下采取现场回弹的方法,而给出一个强度推定值。
下面根据合肥市某施工现场的实例来加以说明。
某在建工程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碳化深度1.5 mm,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柱1回弹法检测强度计算统计(碳化1.5 mm)
如果按碳化深度1.0 mm来计算柱1测区强度推定值,计算 结果见表2。
表2 柱1回弹法检测强度计算统计(碳化1.0 mm)
1)按碳化1.5 mm计算:
达不到设计要求。
2)按碳化1.0 mm计算:
达到了设计要求。
柱1测区碳化1.0 mm与1.5 mm强度推定值对比见表3。
表3 柱1测区碳化1.0 mm与1.5 mm强度推定值对比
从表3可以看出碳化深度的大小在整个计算过程中对构件强度评定起着很大的影响。碳化深度的测定是由现场检测人员通过碳化深度测定仪来完成的,检测的条件也没有完全一样的。检测构件表面的平整度、表面打磨的情况、检测位置的选取以及操作者的手法对碳化深度值的测定都有较大的影响。如此多的因素影响着碳化深度的测定,而由此产生的误差却会常常大于1.0 mm,而JGJ/T 25-2001规范规定的碳化计算精度在0.5 mm,并且从0 mm~1.5 mm每0.5 mm碳化深度所对应的推定值梯度都在3%~10%左右。特别是从1.0 mm~1.5 mm的变化,对构件的影响达到了0.6个强度等级,由此产生的误差是可想而知的。
在如今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利润空间的压缩已经到了底线,工程项目中,混凝土强度的降低,意味着混凝土厂家材料、工时投入的减少,而强度过高意味着商品混凝土厂家的损失,3%~10%的影响不论是对工程项目还是对企业都是不可忽略的。
规范中碳化深度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基本能代表了其他参数的情况。JGJ/T 25-2001编制于2001年,已有10个年头。建筑业近十年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不论是建筑业的大环境、从业人员的素质、技术能力,还是相应材料的参数性能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工程技术的理论源于实践,又为工程实践服务,不断循序渐进。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提速,实践与理论的交流周期也应当相应的缩短。作为工作一线的工作者,我们深切的体会到由此可能带来的各个方面的矛盾,所以在此提出相关技术规范的修订可以提上日程。
[1] JGJ/T 25-200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S].
[2] GB 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