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彦敏
历史学是一门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既然是后人对“历史”的认识,就不可避免带有选择和理解,即有主观的意识在内。学生是学习历史的主体,历史教科书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历史知识的框架。学生学习历史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最终形成学生自己对历史的选择和理解,形成适应现实的历史认识。这种形成过程,既是学生心目中重建历史的过程,但又是现实的创造过程。这种创造过程,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探讨历史规律,掌握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形成从历史学习中吸取营养和智慧的品质。
我们既不能忽视了高考压力的现实,而偏激于让学生写论文、做研究丢开书本不管,这会让学生耽心,又不能死死围绕教科书转,仍停留在书本对书本的层次,那又会无法提高学生历史素质,只能结合高考要求,“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才能被学生接受,被家长认可,从而达到既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又达到适应高考的目的。这也是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型时期的一种贴协方法吧。
1、上课时,一方面注重于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另一方面,又高于教材,引导学生破除对权威、书本、古人的迷信,使学生的思维趋向科学化,或提出新观点,或借鉴历史,提出对现实的看法。
(1)提出新观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与历史理论的有机结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同看法,提出不同的观点,这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综合运用知识,达到全面创造的契机和训练。没有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是无法谈论创造的,而创造一方面就是对自己知识的运用,另一方面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表现。也是上进心极强的学生求得社会承认的积极作为。这种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也很兴奋。
(2)借鉴历史,提出对现实的看法。历史本来就是过去的岁月,人们在过去的活动,应该给今天的人们提供借鉴,提出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是历史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历史高考的侧重点之一,是学生历史素质的体现。没有对历史的经验总结,就不能产生“力量”,仍是一堆废纸堆。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注重历史的研究,注重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江泽民主席号召全国人民注意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也是要注重借鉴中外近现代史的经验教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练习和考试编制试卷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时期,即使在素质教育全面展开时期,都不可能废除考试,考试就是一种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但这不是搞题海战术的借口,考试也体现创造思维,这是高考的总趋势。老师命题时苦心经营,披星带月,找热点,分析难点,十天半月才拿出一套试卷,很辛苦。何不改一改来一个“还政于民”?我在上完一个单元之后,给学生分析这个单元近十年来的高考情况,让学生去思考这个单元的重点、热点、难点,然后学生自己去命题,(但不能妙别人的题)并要说明出题的意图,考查的方向和能力,上交老师,供老师选择,一旦采纳,则在命题人下写上他的姓名,老师既是编命题者,又是编题者,还是改题者。这种方法,我认为有如下好处:巩固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沟通师生感情,互学互助,互相提高,减少师生隔阂,学生命题应该也是一种创造吧!
3、试卷讲评时:承接学生命题的方法,试卷讲评时,我也一改常规,由学生自己去讲评。某题是某学生命的,就出他来讲,该生为说明他的命题意图、考查的能力和方向,会象总统竞选一样慷慨陈词说服每一个同学。说服就有争论,有争论就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发现就有新的提高。这种讲评使学生担当老师角色,感受老师工作的艰辛,这种争论使学生互相沟通,消除了不少的隔阂,副洽了他们的关系,调整了他们的心态,缓解了他们高考的压力,这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应急能力。
4、实施新方法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充分相信学生,要有民主教学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引导者。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质,不管他的基础知识多么差(那只说明他还没有被老师制造成复印机),一旦激发他的创造潜能,给他一个机会,他会用一天的时间将老师教一个月的书本知识融汇贯通,并提出新的看法。不要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要用否定的语言对待学生的“我认为…”“我觉得…”;要随时转换你的角色,当学生在发言时,即使是最幼稚的观点,你也不要嘲笑,要想到你是一个听众,你是一个被说服者!你的知识高深,绝对没有达到顶峰,肯定有缺陷甚至谬误的地方,听听学生的看法,既可弥补不足,又可发现学生的缺点。
(2)要学会引导:学生创造思维是“培养”出来的,创造思维是现实与历史碰撞的火花,碰撞需要契机。契机是老师提供的,是引导在学生内心产生的共鸣和发展的产物。有时老师的一句话,会使学生豁然开朗,消除他的模糊意识。老师的引导应该是正确的、科学的,这又要求老师还必须经常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深挖学生心理动机,发现他们的创造潜质,否则,创造思维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如前所述,这种方法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时期的一种协贴办法,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加上作者的才识浅薄,总感不尽人意。但实施一年来,收获不少: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订下了基础,所以这种方法是服务于高考,着眼于创造,对山穷水尽的应试教育的一种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