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强
(海南省水务厅 海口 570203)
为建设海南省大隆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大隆项目),海南省政府决定组建三亚大隆水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隆公司),负责大隆项目的前期立项、建设和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公司2003年3月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亿元,为国有独资公司。
大隆项目是海南省“十五”期间规划建设的重大水利工程,距三亚市56km,是以防洪、供水、灌溉为主,兼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工程,属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枢纽建筑物由土石拦河坝、溢洪道、引水隧洞及发电厂房等组成,为多年调节水库,控制流域面积749km2,正常蓄水位70m,总库容4.68亿m3,库区移民3844人。建设工期38个月。建成后可使下游两岸防洪标准由不足2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为三亚市年供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1.98亿m3,灌溉农田0.8万hm2,年均发电量2891万kW·h。项目总投资8.1733亿元,其中,中央水利建设资金3.19亿元,开发银行贷款2.50亿元,海南省财政2.4833亿元。2003年3月国家批复立项,2004年8月批复可研报告,12月批复初设报告。2004年12月开工,2007年10月完工,2008年8月通过国家水利部竣工验收。
大隆公司以执行力为核心设置机构,建立了总经理直接领导下的部门负责制,下设工程管理部、计划合同部、财务部、行政办公室、移民办公室,主要部门的经理分别由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兼任,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对员工实行总量控制,控制在约28人,其中,有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9人。公司积极提倡“建好一个工程,培养一批人才,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带动一地经济”的企业理念,努力营造“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制定确立了“工程质量创行业一流,公司管理创国内一流”的奋斗目标。
大隆公司从2003年3月成立至2008年8月工程通过水利部竣工验收,公司运营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大隆项目工期提前、投资结余,在工程建设、移民搬迁、环境保护、公司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a.工程方面。工程质量等级优良,安全事故为零。2008年8月通过水利部的竣工验收,验收结论为:“海南省宁远河大隆水利枢纽工程已按照批准的设计内容建设完成,施工质量符合规程规范和设计要求,工程质量合格,枢纽各建筑物工作性态基本正常;概算控制高效;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核算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符合有关规定,竣工财务决算已通过审计;征地补偿及移民安置、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工程档案、消防设施等已通过专项验收;运行管理单位落实,工程初期运行效益明显。”
b.移民方面:“国家发改委网站”2008年3月14日和国家发改委简报上,刊登了《海南省三亚市精心组织多措并举扎扎实实做好大隆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工作》一文。搬迁前,移民住房多为茅草房,人均居住面积9m2;有些村庄未通电,交通、水利、医疗及教育设施条件较差;人均耕地为0.38亩靠天吃饭的“望天田”;生活水平较低,2003年底人均年收入不足900元。搬迁后,移民人均砖混房面积15m2,户均厨房卫生间面积13m2;移民安置点水、电、路、沼气池、通讯、文化、卫生、体育设施配套齐全,移民安置村附近也盖起了小学,解决了原先山里孩子上学困难问题;人均耕地为0.8亩灌溉条件较好的土地(高于三亚市农村0.6亩耕地平均水平);移民安置点紧靠国家袁隆平种子基地和蔬菜基地,移民外出务工机会增多,2007年底人均收入约3800元。移民群众对搬迁后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十分满意,通过随机调查10%的搬迁户,满意度达到100%。
c.环境保护。《人民日报》在2008年1月13日,刊登了一篇《宁远河畔的生态文明》文章,描述了大隆公司在工程建设中有效保护了环境,建成后使环境得到了更好的改善。如今的大隆水库周边已是满眼绿色,在宁远河畔演绎了一幅生态和谐山水画。
d.内部管理。公司2004年伊始建立起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2006年4月通过认证,采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持续改进等管理机制,提高了项目的管理水平,提升了公司的综合能力。
e.获得荣誉。2006年10月被水利部评为“2006年度全国水利系统文明建设工地”和“全国水利建设与管理先进集体”;2007年10月获得海南省颁发的“海南省青少年环境保护教育基地”、“海南省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示范工程”;2007年10月被水利部评为“2007年度档案工作成绩突出单位”,同年12月档案员被国家档案局和中央档案馆评为“全国优秀档案工作者”;2008年4月被水利部评为“2008年全国水土保持示范项目”,同年9月获中国水利工程协会“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荣誉。
国家近年来逐渐实行和规范了投资包干和招标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及工程监理制四项制度,落实了建设项目法人和工程监理的责任,为保证建设项目资金安全和公司建立投资控制机制提供了良好的体制环境。大隆公司始终把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工期、控制成本作为加强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通过建立企业投资控制机制,树立全员节约投资理念,实现了投资控制的目标,工程竣工验收后与国家批复的概算相比共节余账面资金11067万元。因比概算多付各种税费等,实际结余资金2515万元。
大隆公司在工程建设之初就明确提出了不超概的投资控制目标,并根据职责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在控制投资上,工程部控制工程量、进行技术革新和提出合理化建议,计合部控制造价,办公室控制管理费,移民办控制水库淹没费用,财务部控制成本核算。在公司运营过程中,把投资控制的观念、措施、制度贯穿于每一个环节,落实到每一个人。为达到节约投资的目的,公司制定了相应的制度,采取了奖罚、制约、激励、监督等措施,建立了如下企业投资控制的机制:
a.包干机制。办公、出差等管理费用实行包干使用,如电话费根据岗位分配额度支付给个人,办公电话只能接听,若拨打电话需自费购卡,洗车费等均实行包干,不存在敞口资金。
b.罚款机制。对员工一些不良的浪费习惯采取罚款措施,如办公室下班不关空调或电灯每人罚款50元,形成了节约的良好习惯。
c.激励机制。建立了考试制,每年对员工进行1~2次的业务考试;建立了考核制,按绩效对部门和个人实行月考核和年度考核;建立了问责制,对员工未按计划完成任务、工作出现失误均按相关规定实行问责。
d.制约机制。建立台帐制。每个员工都有工作台帐,按月记录各自的工作,月底报公司审查后粘贴到公司内部网页,做到资源共享和公开。实行轮岗制。定期对业务人员进行轮岗,可有效预防职务犯罪,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增强公司活力和创新能力。规定总结制。每季度部门要有一篇工作总结,每月员工要有一篇工作总结,以便记录过程,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e.控制机制。一是变结果审计为过程监控。常规的审计是对结果进行审计,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公司主动邀请审计部门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二是公司与检察院签订了共同预防职务犯罪实施方案,定期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学习讲座和活动,做到警钟长鸣。三是实行项目管理预算。按照“总量控制,合理调整”的原则,在批准的概算总投资额度之内,结合工程实施阶段的具体情况,编制项目管理预算,用低于概算的预算指标控制投资。四是建立投资预警机制。当实际投资与预算投资接近或超出时,相关部门发出预警单,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人们一般认为企业控制投资是老总或财务部门的事,多数员工控制投资的观念淡薄,主要原因是机制问题。其实从单位领导到各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都在做着与控制投资有关的工作,关键是否有控制投资的理念,有了控制投资理念才能有责任。因此,只有把全员参与控制投资的机制建立起来,才能调动全体员工参与控制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全体员工的控制投资的理念。
企业的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目前普遍存在专业性强、控制投资的知识差问题,控制投资的素质有待提高。作为现代企业的员工,既要熟悉本专业知识,又要懂得相关知识,包括金融、税务、相关法律、计算机等。因此,企业要建立相应的鞭策和鼓励学习的制度,创造学习的环境,提供学习的机会,打造控制投资的机制,提高全体员工控制投资的素质。
建设项目常因超概受到处罚,而节约投资受到奖励的寥寥无几。财政部在2002年印发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通知(财建[2002]394号),对节余资金有明确规定,但没有可操作性。目前因对建设项目无明确的奖罚机制或得不到落实,国家投资项目出现超概现象的较多。因此,应完善建设项目奖罚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建设项目超概或调概的问题。
凡是政府投资的项目,一般要经过审计、财政、行业、当地政府等多方审计,各部门审计的方法、时间、意见、结果均不同,使企业或项目无所是从。审计是政府行为,但审计工作基本上是委托事务所进行,被审企业或项目承担费用,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同时审计没有统一的规范,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也为政府部门滋生腐败埋下了诱因。因此应建立统一的审计规范。
水利项目不仅要在控制投资上下功夫,还要在解决水利投资来源上做文章。水利项目的公益性决定了投资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融资渠道单一,制约了水利建设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全国已有部分省市组建了水利投资公司,通过整合、盘活水利国有资产,利用资本市场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给予水利投资必要的政策支持,以便不断拓宽水利投资渠道,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投资格局,有效解决水利投资“瓶颈”问题。
企业(项目)在严格控制概算的同时,还要确保建设资金的安全。为加强资金管理,外部的监控是必要的。但最关键的环节是内控机制的完善,企业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都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严格按照财政部《会计内部控制规范》,实行责任制度,逐级负责,形成一套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是“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