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文英 彭荣梅
(河北省水利工程局 石家庄 050021)
目前水利建筑市场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质量、成本、工期的竞争,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实质上是进度、质量、投资在生产周期内的控制过程。目前水利施工企业尤其是在南水北调大市场中的许多大中型的施工企业,虽然也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也都贯彻执行ISO9000族质量体系标准,但是都忽视了质量成本的治理和控制,不能正确处理质量与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结果造成这样的局面:要么过分强调工程质量,不计成本,使工程出现质量过剩现象,导致完成工程量不少,而经济效益却低下的被动局面;要么过分强调工程成本而不顾及工程质量,从而使“豆腐渣工程”频频曝光。早在2002年,河海大学陈文军教授就发表了《建立水利工程质量成本核算及监控体系的研究》一文,在文章中从水利工程质量成本的组成、分析、核算及如何监控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但是由于水利行业的特殊性,致使大多数企业对质量成本关注不足,出现上述质量成本不足或过剩的现象,所以现阶段在水利行业进行质量成本控制很有必要,很有现实意义。
质量成本的概念是由美国质量专家A.V.菲根堡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他将企业中质量预防和鉴定成本费用与产品质量不符合企业自身和顾客要求所造成的损失一并考虑,形成质量报告,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了解质量问题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质量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此后人们充分认识了降低质量成本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巨大潜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质量成本管理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重要性。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或者提供产品质量进行的管理活动所支付的费用和由于质量损失所造成损失的总和,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a.内部损失成本。指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由于质量问题而导致的所有损失,这些费用发生在产品交付给用户之前;具体包括:废品损失费用、质量停工损失费、返工及返修费用、复检费用、质量事故处理费用。
b.外部损失成本。指产品交付给用户使用后,由于产品的质量缺陷而导致的所有损失费用,具体包括:索赔费用、退货损失、保修费用、降价损失、诉讼费用。
c.鉴定成本。指企业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水平使之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在产品的制造全过程中对产品进行检验或试验而发生的所有费用,具体包括:进货检验费、工序检验费、产品检验费、检测设备维护费、检测设备折旧费、检测设备检定费、检验/试验人员工资福利与办公费。
d.预防成本。指企业为了减少内外部损失和鉴定费用而发生的所有费用,具体包括:质量保证措施费、质量改进措施费、质量评审费、质量管理活动费、质量培训费、质量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
其中,内部损失成本与外部损失成本称为劣质品质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称为优秀品质成本。
具体而言,预防成本是为减少质量损失和检验费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是在结果产生之前,为了达到质量要求而进行一些活动的成本;鉴定成本是按照质量标准对产品质量进行测试、评定和检验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是在结果产生之后,为了评估结果是否满足要求进行测试活动而产生的成本,包括部门行政费、材料工序成品检验费、检测设备维修费和折旧等。故障成本是在结果产生之后,通过质量测试活动发现项目结果不满足质量要求,为了纠正其错误使其满足质量要求发生的成本,分为两部分: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内部损失是指产品出厂前的废次品损失、返修费用、停工损失和复检费等;外部损失是在产品出售后由于质量问题而造成的各种损失,如索赔损失、违约损失和“三包”损失等。上述概念也可用公式表示为:质量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进行质量成本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选择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质量成本总和最低的一个交叉点。
所谓质量损失成本源就是指造成质量损失原因。探究质量损失成本源目的是为了找出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从而避免质量问题的再次发生。
水利建筑工程施工及使用生命周期较长,在施工过程中,质量影响因素多,因此质量损失成本源的分析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3.2.1 从公司管理层方面建立质量损失类型与原因分析表
质量损失类型主要包括施工质量损失、安全质量损失、合同质量损失及工作质量损失。损失原因只列出总体框架,在此基础上应作进一步的细分以便将损失源落实到具体部门或个人。
3.2.2 从项目管理层面建立施工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明细表
施工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明细表十分具体,要便于具体操作,按照具体的分部工程将质量问题通病及其原因进行罗列,并根据具体原因找出相应质量损失成本源。
3.2.3 建立公司管理层与项目管理层面的对应管理
进行管理的目的是将在项目上分析归纳的施工中的质量损失成本源通过对应关系由项目层归集到公司层面。
在分析质量成本损失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材料质量问题产生的责任原因是项目部的质检员和材料员。
b.由于具体操作出现的质量问题,主要责任原因是施工员与质量负责人。
c.操作层按技术部门的技术交底进行施工,而出现的质量问题,主要责任原因是技术部门负责人。
d.在施工过程中,该复检而未复检出现的质量问题,主要责任原因是施工员。
e.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质量问题,主要责任原因是项目经理和安全员。
f.产品形成以后出现的质量问题主要责任原因是质检员。
为了系统而有效地做好质量成本治理工作,加强质量成本控制,首先必须根据自身的组织状况,建立健全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各自的管理职责和权限,以及与其他各部门的分工、协调关系。
3.3.1 将质量成本治理纳入企业财务会计的职责范围
由财务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共同负责这项工作,在企业内部推行经济责任制,实行归口分级控制。由各项目部负责内部损失成本;公司生产经营部门负责外部损失成本;质量管理部门负责鉴定成本及预防成本。另外,由会计师制定质量成本控制的总体目标,设立责任中心,明确财务部门和质管部门的责任,根据财务部门和质检部门的报告和改进计划,在把握总体情况的基础上,作出改进技术革新设备等决策。
3.3.2 编制质量成本管理计划
由公司财务部门和计划合同部门共同编制成本管理计划,设立质量成本项目,搞好对质量成本的核算和分析报告工作,设立质量成本控制指标体系,考核各质量成本部门计划完成情况,兑现奖惩。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监督考核各部门质量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具体组织质量成本计划的实施。
3.3.3 编制质量成本预算
各项目部根据公司下达的质量成本计划,提出本部门的执行措施和相应意见,编制质量成本预算。记录实际执行情况,定期报送真实的质量成本数据。
在项目的施工中,质量成本控制是一项涉及到施工生产各方面的综合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将质量成本的四大构成以系统的思想进行整合,对工程项目的材料、人工等成本项目进行五个方面的事前和事中目标成本控制,促进企业的质量成本在工程进程中始终处于最佳的受控状态。
在所有社会活动中,人是最关键、最活跃的第一生产要素,同时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施工人员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要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相关方共同劳动的限制,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因为人工费支出约占产品成本的15%。针对质量成本的控制,应从人员费用支出方面入手,注重在保证工程质量、完成工程任务的前提下,人工效率的综合作用。不断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并进行质量成本管理方面的培训,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并且实行施工质量报酬挂钩制度。将施工质量、效率与人员的薪金报酬相挂钩,以合格及以上的施工质量标准为前提来考核人工的劳动量与支付人工费用,以促进施工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施工机械设备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现代化施工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它对施工项目的质量、进度有着直接的影响。机械费的开支约占建筑成本的10%左右,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的选用方面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组织与管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管理。特别要考虑施工质量成本要求,使之合理装备,配套使用,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始终处于最佳使用状态,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使施工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
材料费是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的控制重点。材料费的开支约占建筑成本的60%左右,材料(含构配件)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假如材料不合格,质量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工程产品质量也不可能达标。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一定要按设计技术规范要求的品种、规格、技术参数等采购相关的成品或半成品,建立严格进场检查验收制度,建立质量管理台账,实行材料进场验收、运输、储存、使用等各环节的管理,避免混料和将不合格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上。
施工间接费支出一般约占建筑产品的7%左右。工程质量是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靠最后检验出来的。工程质量成本控制涉及到施工安全问题,绝不能因控制费用开支而减少安全措施的投入。要实施质量成本控制,就一定要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把关,转向事前控制。真正的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检验,将施工间接费用控制在公司质量标准成本要求的范围内。
4.4.1 施工前预控
施工前要对施工的项目逐项分析,可借助鱼刺图等工具,寻找在施工中可能或最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采取质量预控措施降低返工、返修率等可避免的损失,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成本控制。
4.4.2 施工中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严把安全关。安全为质量服务,质量需要安全保证。在整个的质量控制中,施工项目的安全工作要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中,避免由于安全问题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的质量成本损失。
4.4.3 施工完保护
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分项、分部工程施工的建筑成品以及半成品的质量保护,避免给后续施工造成质量损失,这也是严格控制质量成本的有效手段。
施工过程中的方法是指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在施工中往往会出现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质量成本支出的情况。为此,施工企业应对施工过程实行监督控制,严格按照合同进度展开施工,应紧紧围绕影响质量成本变化的各个环节,如人工、材料、机械等,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施工质量成本的全过程、全员、全额的全面质量成本控制。加强质量成本的事先计划预测,事中进行检查控制,事后反馈总结改进,将质量成本控制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工程项目的各个领域和角落,真正达到质量成本控制的最优化,从而收到施工企业效益最佳化的效果。
笔者曾在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某标段从事了四年的质量管理工作,由于开工初期,对质量成本的认识和经验欠缺,造成在项目管理上质量成本管理的不足。在施工的第一年,没有在年初进行谋划也没有在年底将质量成本分析出来和进行有效的管理,造成质量成本的部分浪费。在施工的第二年,将质量成本的理念导入项目的管理中,从而使质量成本意识增强,并认识到进行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这样,在年初进行了质量成本管理的谋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管理谋划对质量成本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尽量压缩必须的成本支出。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大大减少了因为工程返工或处理质量缺陷造成的成本损失,成本管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2008年主体工程完成以后,对施工中发生的质量成本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本工程合同价为17757万元。在将近3年的施工中,按照质量成本的管理办法进行统计,发生的质量成本总和为1585万元,几乎占合同价款的10%。其中,质量管理人员人工费280万元,质量管理措施费370万元,施工过程质量成本605万元,成品、半成品试验费300万元,质量技术成本30万元。施工过程的质量成本占很高的比例。将这部分单独拿出来逐项进行分析,其中将近200万元的费用均为因质量原因引起的返工或变更而增加的费用,施工第一年的费用达到120多万元,几乎占一大半,在施工第二年、第三年,由于有意识地对这些费用进行了控制和管理,这部分费用大大减少,减少了整个项目的质量成本投入,为项目增加了很客观的效益。由此可见,在项目上实施质量成本管理意义重大,一旦实施将很有成效。
通过上述分析与阐述,可以深深认识到水利施工企业进行质量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艰巨且很有意义的工作,而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中心。我们只有在施工实践中大胆管理、不断探索,才能为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