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健,程 霞,李坊铭
(江门市中心医院,广东江门 529071)
按照 2008年广州鼻咽癌分期专家共识临床分期中对原发灶侵犯部位、颈部淋巴结转移及大小的标准,对本文 32例鼻咽癌患者进行 T2、N2重新分期,均用核磁共振(MR)结果对原发部位、转移淋巴结定出 T2、N 2,在局部复发、远处转移、预后等方面作一比较。
临床资料:2006年 1~6月本院共诊治 T2N 2M 0患者 32例,其中男 28例、女 4例;未分化非角化性癌 30例,泡状核细胞癌 2例。侵犯单侧咽旁间隙、单侧颈淋巴结转移 12例(第 1组),其中单侧咽后淋巴结转移 2例,3例因放疗前曾行颈淋巴结活检术,放疗后行 DDP、5-氟尿密啶(PF方案)辅助化疗 3疗程;侵犯单侧咽旁间隙、双侧颈淋巴结转移 12例(第2组),其中 5例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7例行PF方案辅助化疗 3程;侵犯双侧咽旁间隙、单侧颈淋巴结转移 2例(第3组);侵犯双侧咽旁间隙、双侧颈淋巴结转移 6例(第 4组),其中 2例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
方法及结果:30例患者均接受常规根治性放疗,鼻咽肿瘤量 70~72 Gy/35~36次/7~8周;其中放疗后辅助化疗 8例。患者放疗后 3个月、6个月、12个月、2 a、3 a均按要求复查鼻咽 MR、胸腹部 CT、ECT骨扫描。第 1组患者 3 a内无复发、远处转移;第 2组双侧咽后淋巴结肿大 5例,均在 30个月内发生广泛转移,最早 1例放疗 7个月后出现右腋窝及骨、肝转移,20个月后死亡;第 3组患者 3a内无转移、复发;第 4组患者 2例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分别于 28、34个月出现颌下淋巴结转移和骨转移。32例患者中,有 2例 3 a内死于远处转移,本组病例 3a生存率 93.7%,其中 4例带瘤生存。
讨论:本组病例根据 MR结果判断原发部位、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9例咽后淋巴结转移,占全组病例 22.5%;其中2例单侧咽后淋巴结转移,3a内无复发、转移;7例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3 a内均发生远处转移,其中 1例最早转移时间放疗后 7个月,中位远处转移时间 20.7个月;7例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患者均行放疗后辅助 PF方案化疗 3个疗程;未能阻止远处转移;2例单侧咽后淋巴结转移,未行放疗后辅助化疗。
咽后淋巴结转移是近期研究的热点,并被认为是鼻咽癌首站转移的淋巴结,本文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 7例,同时双上颈淋巴结转移,占全组病例 17.5%,均在 30个月内出现广泛转移,PF方案辅助化疗未能控制转移,提示需要改变化疗时间、采用更有效的化疗药物。双侧咽旁间隙受侵,3 a生存患者未出现复发,局部控制良好;其中 3例放疗前曾行颈部淋巴结活检,亦未出现远处转移。因此,T2N2M 0鼻咽癌患者同时双侧咽旁受侵、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属高危预后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