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玮,齐桂花
(临邑县人民医院,山东临邑 251500)
变应性咳嗽(AC)的患者由于咽痒咳嗽,多就诊于耳鼻喉门诊,我们对 2006年 6月 ~2008 12月疑似变应性咳嗽的42例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42例患者均符合慢性咳嗽诊断标准。患者男 19例、女 23例,年龄 18~56岁、平均 38岁。肺通气功能正常,气道高反应性检测阴性,有过敏物质接触史、SPT阳性、血清总 IgE或特异性 IgE增高、咳嗽敏感性增高,排除其他原因引起咳嗽,抗组胺药物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临床症状:咽痒,刺激性干咳,咳嗽时咽干及异物感,白天夜间咳嗽,讲话、灰尘、冷空气、油烟异味等均可诱发咳嗽。咽部体征:咽腔黏膜大致正常,咽后壁无淋巴滤泡,咽侧索无红肿。行皮肤点刺试验 20例,结果尘螨 4例,真菌 2例,14例阴性。
治疗方法:患者均采用咽部封闭药物:2%利多卡因 1ml地塞米松 5mg、维生素 B12500μg混合液 3m l,用 5.5号封闭针头分别注射于两侧咽侧索黏膜下各 1.0~1.5ml,如果咽腔狭小者减量注射,以免咽部堵塞明显,隔日 1次,4次为一疗程。
结果:显效(咳嗽、咽干及咽痒消失)34例(81%),有效(咳嗽、咽痒减轻,好转 50%)5例(12%),总有效率 93%,2例患者半年后复发,患者不同意行进一步检查,要求咽封治疗,治疗仍然有效。无效(咽痒及咳嗽症状无好转)3例(7%),其中 1例肺部 CT,诊断肺部占位,手术治疗诊断为肺癌;3例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及肺功能检查,其中 2例诊断变异性哮喘,给予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扩张药物治疗后咳嗽明显缓解。
讨论:慢性咳嗽病因检查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先常见病后少见病的原则进行诊断。采用“全部检查,再行治疗”是一种有效获得正确病因诊断和治疗的模式,但也是诊疗费用最昂贵的模式。基层医院缺少检查设备,可根据该病临床特征和疾病谱进行经验性诊断和诊断性治疗。变应性咳嗽与变应性咽炎不同在于变应性咽炎可有湿咳,咽部检查可见咽部黏膜充血肿胀,色淡,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咽侧索肥厚。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率高,有 1种或多种过敏原阳性;而变应性咳嗽的患者表现为咽痒干咳,咽部黏膜检查大致正常。皮肤点刺试验,阴性者为多数。
我们通过近 3 a观察,采用咽部封闭治疗变应性咳嗽效果满意,总有效率达到 93%。2%利多卡因注射于咽部能阻断周围神经末梢和纤维的冲动传导,减少注射时的疼痛及阻断咳嗽反射通路;降低咽部黏膜对变应物质敏感性。地塞米松有抗炎、抗毒作用,能减轻细菌内毒素对机体的刺激反应,并有较弱抗组织胺作用。维生素B12对营养神经、保护黏膜,减轻咽部干燥起到极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