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培红 林 海 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 710004)
笔者 1999年~2009年观察补阳还五汤合针刺治疗中风 120例 ,收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所选 120例病人均符合 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规定的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全部经过头颅 CT或 M RI检查,其中男78例,女 42例;年龄 44~ 82岁。其中脑出血 32例 ,脑梗塞 62例,脑血栓形成 26例。 病程 3d~ 16个月。 所有患者中医诊断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疗方法 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 30~ 100g,当归、川芎、地龙各 15g,赤芍、桃仁、红花各 8g,丹参12g,水蛭、甘草各 6g。阳明腑实者加大黄、芒硝、枳实、厚朴、黄芩;痰多者加胆星、半夏、陈皮、竹茹;阴虚者加生地、女贞、麦冬、五味子、玄参、生龙骨、生牡蛎;肢体麻木者加乌梢蛇、蜈蚣、全蝎;肢体疼痛者加羌活、独活、桑枝、鸡血藤、威灵仙。每日 1剂,水煎分 2次口服,配合针刺法取穴:合谷、曲池、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血海。阳明腑实者加风池、太冲、肾俞、太溪;痰多加百会、印堂、丰隆、天柱;阴虚者加气海、脾俞、膈俞;语言不利者加颊车、地仓、濂泉、人中。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 10d为 1个疗程。
疗效标准 根据 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最高缺损评分为 45分,最低为 0分。轻度功能缺损为 0~ 15分,中度为 16~30分,重度 31~ 45分。两组均为治疗前后评比,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90%以上;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46%~ 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 18%~ 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7%;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 18%以上。
治疗结果 120例患者经过 2~ 6个疗程的治疗后,基本痊愈 38例,显著进步 37例,进步 3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 89.17%。
典型病例 李某,女,59岁,工人。因右侧肢体活动不灵 4个月。于 2009年 10月 19日初诊,四月前在外院查头颅 CT:左侧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约 7mL。曾在外院经脱水降颅压、支持等对症治疗 20余天,病情稳定后出院回家,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口唇麻木感,偶有饮水呛咳。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5年,近来服用降压药。入院查体:T 36.9℃,P69次 /min,R20次 /min,BP18/10kPa。 神清,精神差,营养发育一般,扶入病房,查体合作。心界略向左扩大,心率 69次 /min,律齐,双肺呼吸音清,无明显干湿鸣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水肿(-)。专科查体:高级智能活动大致正常。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软颚动度减低,咽反射减弱,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不明显。右上肢肌力 II级,右下肢肌力 IV级,右下肢腱反射(+ ),右下肢病理征(+)。舌暗淡、苔薄白,脉细弦。中医诊断:中风 证属气虚血瘀型。西医诊断:脑出血;高血压病 3级(极高危组)。治则: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汤加减。生黄芪初用 30g,后逐渐加量。每日 1剂,水煎服,分两次口服。配合针刺合谷、曲池、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血海、颊车、地仓、濂泉、人中、丰隆,针刺得气后留针 30min。经 5个疗程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右上肢肌力 III+级,右下肢肌力 V-级,患者生活自理,随访半年未复发。
讨 论 在《素问◦调经论》中曾描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中风病总的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由于气血失调,血脉不畅而出现偏瘫等,正如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所阐述的“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故确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本方重用生黄芪,一般从 30g开始,逐渐加量,最大量为 30g,取其大补脾胃之元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当归长于活血,且有化瘀而不伤血,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活血祛瘀,水蛭、地龙通经活血。本方配伍是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现代药理研究也认为:黄芪具有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川芎易通过血脑屏障、抗血栓形成的作用,赤芍、桃仁、红花、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加脑内血流量,抗血栓形成,影响多种凝血因子等作用。加之针刺辨证取穴,增强补益气血,通经活络之功。故而能够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中风病上,取得非常满意疗效。
[1] 刘兰印.化瘀消栓汤治疗缺血性中风 60例 [J].陕西中医,2005,26(2):122-123.
[2] 杨玫英.醒脑开窍针刺法合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血管性痴呆 46例 [J].陕西中医,2007,28(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