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忠雷
( 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它具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受文化取向,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等的制约和影响。也就是说,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在语言活动过程中,处处都有文化的烙印,时时可见文化的踪迹。因此,现代的大学生认知英汉语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而言显得尤为重要。E.D.Allen 和C.J.Ovado 说,在跨文化的英语教学中遇到的文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 “大写字母C文化”( Culture with a big C ),我们称为大文化,它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科学技术成就等集中反映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另一类为“小写字母c文化”( culture with a small c ),我们称为小文化,它包括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等。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说,一种语言基本上根植于说该语言的民族之文化社会生活和习惯,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参照这些广泛的语境是难以达到正确无误的交际目的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习者的文化体验、 文化学习的环境都不同情况地影响着文化的认知。
1.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导致国家民族群体等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认知和文化交流的动因和基础,文化差异对文化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差异的大小上。一般而言差异越大,文化认知就越难;相反,如果本族文化和目的文化越接近,认知起来就越轻松。文化认知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文化差异的认知,通过了解和学习与自己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增强与该目的文化群体进行交流的能力,同时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最终实现文化认知。文化差异越大,文化学习的内容就越多,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丰富和调整幅度必然更大,学习者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调整就越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两种文化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比较,总结异同,进而更加有效地认知文化间的差异。
2.文化体验。学习者已有的文化体验决定着他们对某些文化概念较为熟悉,对另外一些文化概念比较陌生,因此外语教学中主张选用学生熟悉的话题,将新的语言知识置于学生熟悉的内容和材料中,来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新知识的吸收。不同文化在呈现或输入信息以及在对信息作出反应或输出信息时,采用不同的模式,有着不同的倾向,而且不同的文化体验影响人们信息输出和输入的方式,因此外语教学中必须在分析学习者对信息输入或输出特点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法,尽量使用多种信息输入和输出模式呈现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用多种手段做出反应,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不同学习者学习特点的需要;另一方面引导他们了解和接受多种信息输入和输出模式,从而促使他们学习文化的灵活性。
3.学习环境。文化学习环境可以指学习者目前所处的大环境,也可以指学习者接受教育的学校和课堂小环境。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两者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社会文化的不同。前者是在目的语言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英语学习,学习者除了课堂英语学习以外,还有很多接触目的语言和文化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浸入式的文化学习模式。后者的学习者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接触目的语言和文化的机会远远少于前者。这两种学习环境对文化认知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外语教学活动的设计既要符合文化学习者认知心理和行为各个层面的要求,又必须因地制宜,设计出具有可行性的任务和活动。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碰到独具民族色彩的文化,只有充分理解其文化背景和内涵,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认知。如burn one’s boats (bridges). 原指古罗马朱力斯·凯撒大军乘船渡过Rubicon河后把渡船全部烧毁,以向士兵表明退路已断,只有拼死一战。现在用来比喻“不留后路,下决心干到底”,这与汉语中的“破釜沉舟”可以说如出一辙。再如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源于希腊寓言,说的是曾经有一个乡下人,养了一只能下金蛋的鹅,但那人发财心切,为了获得鹅肚子内全部的金块而将鹅杀掉,结果一无所获。现以此寓言比喻只图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打算;汉语中也有与此相对应的说法,叫“杀鸡取卵”,而非“杀鹅取卵”。莎士比亚在Hamlet中写道:
So excellent a king; that was, to this,
Hyperion to a satyr: so loving to my mother
That he might not between the winds of heaven
Visit her face too roughly.
朱生豪把此段翻译如下: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这样爱我的母亲,甚至于不愿让天风吹痛了她的脸。这里Hyperion 是希腊神话中主神朱庇特的父亲,Satyr是山野树林里半人半羊的怪物,译者采用淡化译法,分别译成“天神”和“怪物”,突出了各自形象,在文化差异间架起一座桥梁,确切地表达了原意。
在西方传统文化价值观较大的一个差异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人们重视个性的发展,普遍把个人主义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因此“individualism”被视为“拼搏进取”的同义词;而中国文化是集体取向的,推行集体主义,所以汉文化中“个人主义”是指无组织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
文化教学已经成为大学英语讲授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接下来我们谈谈一些比较常用的方法:
1.文化讲座(lecture):讲座是讲授知识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对于文化教学而言更是不可或缺。教师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同学们传授相关的文化知识,比如:文化包含的内容和范围,文化的本质特点和功能,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习俗规范等,把不同文化主题的讲座组合成系列的讲座,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结合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片、音像、文字资料等以课件的形式生动有趣、简明扼要的展示在学习者面前。但是文化讲座的文化教学方式也有缺陷:它提供给学生的都是些间接经验,而且大量冗长的讲座会让学生感到厌倦。
2.案例分析(incidents analysis):通过分析具有典型 代表意义的失败案例,来说明文化认知过程中产生误解的原因,帮助学生了解两种不同文化在某个方面的不同期望和表现。教师可以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之间产生的误解及情景进行描述,然后给出几个解释误解产生原因的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选择。由于这些案例通常来自真实的交际,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趣,能够刺激学生在阅读案例和选择答案时进行思考,有利于对文化认知敏感性的培养。
3.模拟游戏(simulation games):这是一种亲身体验式的活动,旨在挑战假想,扩大视野,促进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模拟游戏可以感受一些自己尚未经历的情景,从中获得经验和认识。不同民族间存在文化因素的差异,我们需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分析影响文化认知的因素,认清文化差异,传递文化信息,使不同文化得以去相融合。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教师要统筹规划,结合教材及学生实际,多种教学方式并举,扬长避短,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文化内涵,促进文化的认知及融合,以更好地服务于大学英语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冯奇,姚喜明.外语教学与文化[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2]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