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010-04-13 06:26林宏彬
关键词:小康社会科学经济

林宏彬

(北京联合大学生化学院,北京 100023)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林宏彬

(北京联合大学生化学院,北京 100023)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其形成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新时期的发展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当今我国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期的客观要求,是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科学发展观;时代;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马克思说过:“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回顾历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候,主要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又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为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中共八大的召开正确地分析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明确了国内社会主义重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讲发展,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强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强调一定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需要。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论断,这是在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国内工作的新发展,党建面临新任务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出发,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特征,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其形成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根据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紧紧抓住21世纪前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发展目标,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始阶段,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和矛盾的情况下,迫切需要一个战略性的指导思想来统领经济社会的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胡锦涛指出,全党同志都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战略高度,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世纪末,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这种小康又是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已经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进入新世纪,我们党在人民生活总体小康已经实现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世纪前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的小康社会不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社会、而且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可以看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本身就包含着科学发展观的诸多基本要求。正是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这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当今我国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期的客观要求

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数据表明,到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了1 000美元。从人均GDP突破1 000美元向3 000美元的发展时期,是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虽然我国人均GDP突破1 000美元,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均衡;GDP增长的成本居高不下,2003年我国消耗的水泥、钢铁和煤炭,分别占全世界的55%、26%和30%,但创造的GDP只占全球的4%;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酸雨面积已占全国1/3,水土流失面积达38%,沙漠化面积扩大到18.2%,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经济发展过分依赖投资和国际市场。在消费、投资、出口三大经济拉动中,国内消费的世界平均水平大约在70%,而我国却只有50%左右;贫富差距大,我国全国社会总劳动力的50%从事农业生产,但仅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15.4%,这就造成城乡居民可比收入差距达到6倍以上。城镇居民中占总数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只占全部城镇居民财产的1.4%,而占总数10%的高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则占全部城镇居民财产的45%。反映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程度的“基尼系数”达到0.51,已经超过分配不公的国际警戒线。[5]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 000美元至3 000美元之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往往经济发展与社会不安定因素并存,人民的政治诉求空前提高,社会矛盾尖锐化,有的甚至走向动荡,如一些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就在这个阶段出现过经济停滞甚至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等问题。这不是经济发展的过错,而是社会文明等其他方面建设滞后或缺失,没有及时建立健全公平的利益调整和分配机制所造成的。在这一关键时期,举措得当,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应对失误,则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动荡。当前,我国面临的既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显期。在当前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完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根本改变;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任务突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不利因素需要面对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的为指导,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当今我国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期的客观要求。

三、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发展在当今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尤其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借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展非常快,发达国家完成了工业化,还有一些新兴国家比如亚洲四小龙也借助新技术革命实现了自己的快速发展,许多国家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导致一些国家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以及高增长下的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等问题,经济增长未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怎样使发展理论由单纯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念转向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型发展观念,愈来愈成为世界各国日益关注的问题。

1972年,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这个报告把经济增长、城市化同人口和资源等环境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性的生态、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经历了较长时期工业化历程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正确选择。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和发展宣言》等文件,充分表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94年,我国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国际社会在发展问题上逐渐形成的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等共识,成为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借鉴吸收的认识成果。2003年,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总结我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世界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在科学判断世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强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发展大局中来思考,这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

科学发展观从实践中来,有着坚实的时代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3]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49

[4]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

[5]贾永祥.辨证地看待人均GDP突破1 000美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10):28-29.

Forma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s the Demand of Development of Times

LIN Hong-bin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023,China)

The forma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as a new achievement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s the demand of development of times.Its formation is the demand of the development target of the new stage in our country,that is,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comfortably well-off life.Its formation is also the objective demand of reform development at the crucial moment.It is the urgent need of conforming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grasping the new opportunities to expedite the developmen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times;demand

F124

A

16740386(2010)01001903

2009 06 20

林宏彬(1975-),女,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科学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