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化特征探析

2010-04-13 06:26陈忠升
关键词:人本化群众发展

陈忠升

(河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 河北 石家庄 05009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化特征探析

陈忠升

(河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 河北 石家庄 050091)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本化特征,正成为一种伴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而得到全党上下广泛认同的重要社会现象,成为一种富有凝聚、稳定、激励和促进作用的社会发展力量。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着许多背离人本原则的非人本化的具体问题,“以人为本”思想的巨大资源潜力尚未得到更为深刻的认知,尚未有效地转化为干部行为的自觉性。加深以人为本和人本原则教育与实践的任务,还十分浩繁与巨大。因此,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和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人本化特征;历史渊源

自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被提出和确立之后,“以人为本”的原则快速而广泛地得到了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的认可、理解和贯彻执行。“领导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三句话目标”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向往和欢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包涵的以人为本的人本化理念,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大根本依据。这种趋势和特征正在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前进而日趋显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本化特征正在成为一种伴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而日益彰显并得到全党上下广泛认同的重要社会现象,正在成为一种富有凝聚、稳定、激励和促进作用的社会发展力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化特征日趋显现的现实

以人为本,是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得以延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加自觉、更加理性、更加坚定地倡导以人为本,践行以人为本,尤其是把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一切活动的根本,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作为更加鲜明的政治理论旗帜和社会活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造福人民,这应该是我们党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创立科学发展观思想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贡献和鲜明特征。

(一)体现在党的新世纪的执政理念和工作目标上

进入新的世纪,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组织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时,中央提出要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效果要求;到2008年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时,又在先进性教育活动基础上增加了“科学发展上水平”一句话,把原来那个“受教育、得实惠”的效果要求进一步发展完善,旗帜鲜明地确定了学习实践活动的“三句话目标”。这个目标的正式提出,使全党对于党的宗旨、使命和执政党建设要求有了新的和更加明确的认识,对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地位有了更加明确和深刻的理解。广大人民群众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三句话目标”中感受到,讲科学发展、正干部形象、增百姓利益,这是中央领导把老百姓当国家主人看,这实际上是更加凸显了党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与特征。同时,广大群众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党治国的战略部署和重大举措中,进一步体会到党中央亲民、爱民、执政为民和服务人民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思路,发自内心地喊出了“亲民政府”的爱称,这便是社会主义人本化特征在人民心目中的生动写照,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与心声。

(二)体现在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上

过去,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以及为之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最大多数人民群众这个社会本体的奋斗。后来,针对6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缓慢、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的问题,实行改革开放,遵循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放手搞活经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发展之中改善了人民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本体地位。现在,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和其它各项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反腐倡廉建设等等,展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宏伟蓝图,也都是为了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以说,这些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和部署,都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或者说是社会主义人本化理念与特征的具体体现。

(三)体现在党关注民生为民造福的具体行动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和国家领导全国人民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在关键时刻举全国之力组织人民抗震救灾、抗击非典、抗洪抢险,动员各地群众改造山河、治理污染、修路引水、重建家园。在经济建设中注意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增加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生活条件。这些都赢得了广大人民尤其是基层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称赞。由于我们党能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围绕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来谋划战略和决策,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所以我们党始终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巩固了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广大人民群众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即这几年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实践中看到,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可以集中力量建设国家的社会主义,还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的社会主义,一种富有人性人情注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人本化的理论涵义与历史渊源

(一)人本化的理论含义

人本,特指以人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根本、为本体、为本原、为动力、为“上帝”、为目的;特指社会科学领域人本原则和人本理念意义上的“人本”,而不是资本经营过程中作为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本的简称来使用的“人本”。

人本化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意识和人本主义,特指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化和社会主义的人本化,特指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原则——也就是以人为本原则在社会发展实践中得以贯彻和体现的日益明显和突出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人本原则也就是以人为本原则所包含的基本理念、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正在日益深刻、日益丰富、日益广泛、日益突出地融合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之中,并逐步成为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成为经济社会生活的“血液与灵魂”,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主导者和创造者的支配意识与自觉行动。

人本化,还应该包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中心、以群众意愿为标准,以及注意社会管理的人情化、人性化、人格化等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不是可以脱离物质的纯粹精神实体,也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物质实体,而是处在由自己的实践活动造成的一定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现实的人。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既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人民素质、生活水平、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的提高。如果不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既没有意义,又无从谈起。到今天,曾一度被视为异己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情、人性、人权等概念的合理性已经得到认可,人本理念正逐步得以确立起来。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主体、为主题、为本体、为前提、为“上帝”、为动力、为目的。具体来说,包括这样几层含义:一是充分肯定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既坚持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又坚持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就是要尊重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多样需求、思维风格和能力差异,尊重人的创造和权利;就是要不断地冲破束缚人的聪明才智的观念、体制与机制,使人成为权利主体与责任主体的统一体。三是在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时,既要运用历史的眼光,又要运用人本的眼光,真正做到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今天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照人民群众的意愿去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人本化与社会化

强调人本原则,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主体性、本体性和根本性,并不是要以西方原来意义上的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不是要肯定被称为万恶之源的个人利己主义,不是要把个人利益摆到第一位。有的人把以人为本理解为“个人利益至上”,那是错误的。“个人利益至上”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它把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讲目的不讲过程,讲权利不讲义务,讲享受不讲奉献,讲个人不讲全局,实质上是把自己当作目的,把他人和社会当作满足自己需求的手段,把自我置于社会之上和人民群众之上。它与党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根本不同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是合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基本成分,社会与人不可分割,没有人就没有社会;而由于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人与社会相互依存,没有社会也就没有人,没有离开社会而存在的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人与社会毕竟有别,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只能做到基本一致而不可能完全一致。在不完全一致时,就有一个服从个人还是服从社会的问题。社会主义是把社会利益、全局利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到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全局、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强调人的主体性、本体性和人的价值,就是要把发展人的个性和社会性协调统一起来,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企业与社会的需要协调统一起来,把实现公民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统一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协调统一起来,不是只重个体不重整体,也不是排斥和否定个人利益。每个个体的人只有将自己置身于现实社会之中,与广大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客观环境;只有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每个人的利益才能获得得以实现的前提和条件;只有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合体——社会利益为本,才能更广泛更充分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和每个人的利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人本化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古代,就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谏言。孔子把“人”作为世界的中心,把“仁”作为人的本质,其《论语》中处处闪烁着“人”与“仁”的思想,并形成了以“爱人”之说为主要标志的“人本思想”或者叫“民本思想”。在现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发展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倡导以人为本,确立人本理念,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世纪的继承发展和集中体现。按照党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的群众标准,以及江泽民同志强调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和“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思想,胡锦涛同志强调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方针,都是对党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的科学诠释和形象概括,都揭示和体现着以人为本即马克思主义人本原则的思想内涵。

给“以人为本”原则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本化”赋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把它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价值理念,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在改革开放开始时,由于我们急于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强调经济建设是最大的政治,快速推进了经济的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经验。但是这其中也有许多人误将经济社会发展归结于经济发展,甚至把经济发展归结于GDP增长,用GDP增长代表经济社会发展,忽视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忽视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造成了某些地区和部门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党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人本原则和人本理念,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也进一步适应了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我国社会现实存在的非人本化的主要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着许多的背离人本原则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也就是非人本化的具体问题,主要有:

(一)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是硬道理”,造成某些地区和部门发展的不协调性

一些地区和部门在上工程、建项目时,缺乏全局意识和市场观念,只从本地区本部门利益出发,或者推行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生产过剩、比例失调、结构畸形、资源浪费。一些地区和部门缺乏环保意识,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片面追求“指标”、“数字”的高速发展,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生态不断恶化,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造成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损害。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同志在贯彻以人为本原则上缺乏应有的自觉性。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不牢,想到了“一切依靠群众”,忽略了“一切为了群众”

在认识论上,对人民群众,重视了作为发展主体和动力的地位,忽视了作为社会主人和“上帝”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比较严峻,特别是矿难、厂难和各种事故频发,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害。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很多很复杂,但根本上是那些决策者管理者为了自己和少数人的利益而不顾及工人群众的利益。那些所谓的“人民公仆”和决策者管理者,缺乏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缺乏应有的人权、人情和人本理念,不顾自身的能力和条件,超越客观现实的允许程度,一味追求生产数量和发展速度,加之安全制度、设备和措施不到位,终于酿成严重事故,使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蒙受重大损失。

(三)不顾人民群众是否赞成支持,在所领导的地区和单位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对弱势群体的怜悯心不足

他们在三农”问题上、国民就业问题上、城镇居民生活保障问题上、贫困人口问题上等方面,缺乏真功夫、实干劲。但是,他们却热衷于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不但无助于该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反而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果,严重损害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的执政实践就完全背离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四)存在种族党派意识,缺乏为最大多数人服务的观念

由于历史的原因,“文革”期间“阶级斗争为纲”的残余影响还在一些人身上存在着,划小圈子,重局部利益,心胸狭窄,将他人、他单位、他部门当作异类进行预防,施展心术,进行不应有的对立与竞争,有的甚至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或明或暗的争斗和报复,给和谐社会带来种种阴影和暗伤。再加上市场运行的趋利性原则和社会生活的个人利益原则,使他们找到了自私自利甚至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借口,将之看作为正常的社会现象。

(五)党性教育和宗旨观念的弱化,等级意识和物质利益观念强化,导致干群关系的隔膜与复杂化

为维护社会秩序而延续留存的等级层次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不断得以强化。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工人群众的主人和自主地位在较大的范围内出现退缩与枯萎,职工群众受奴役和劳动工具化的倾向在有些厂矿单位抬头,官官相护、“刑不上大夫”的问题在有些地方和部门也屡有出现。还有利益分配不公,贫富悬殊,马太效应,资金流向少数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投入产出不够平等;某些决策者一句话可以葬送职权范围内数以百计、千计甚至万计民众的生计与命运,可以更改正常运行的社会机制与政策制度,虽然耗费了巨资形成劳民伤财而不负应用的责任;而普通群众“勤勤恳恳几十年,清清苦苦小循环”;老百姓“踏破铁鞋无觅处”,擅权者“得来全不费工夫”,这种现象屡有发生。在“按劳分配”和按职务分配的掩盖下,在一定范围内利益分配的差异与分化日趋明显,行业系统和单位之间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这其中潜藏了大量的不和谐因素。

以上各种现实问题说明,“以人为本”思想的巨大资源潜力,尚未得到更为深刻广泛的认知,尚未更为有效地转化为干部行为的自觉性。加深以人为本和人本原则教育与实践的任务,还十分浩繁与巨大。

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人本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当前应当突出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确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意识

适应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自然规律,承认普通民众与公务人员一样的人格地位,进一步提升基层百姓的人本意识和人格水平。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上弄清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从实践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构建人本管理模式,尊重劳动者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突出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要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理解人、关心人、塑造人,要克服“见物不见人”这种社会生活中的异化现象,把实现人的理想信念、人的价值、权利与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

(二)把“以人为本”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本管理是把人看作为根本,而不仅仅是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资源。转变“见物不见人”的“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注意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统筹协调各个方面,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执政中要依照人民的意愿,倾听人民的呼声,把来自人民的正确意见集中起来,形成决策,并动员和组织人民加以实施。其关键是依靠人民,尊重民意。基本要求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等等。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之作为党执政的根本原则和最高准绳。

(四)逐步做到从政策体制上更加关注民生

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扩大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要下更大的决心,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问题,纠正拖欠工资、乱收费用和购销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同时,要理顺分配关系,逐步缩小收入和生活差距。要加大扶贫力度,切实改善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大。

(五)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优化百姓休养生息的环境

要转变“以物为本”为“以人为本”,重视客观规律,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政干部、社会公职人员要模范遵守法律和公共道德。从政要清廉,工作要务实,办事要认真。社会各阶层广大群众要融洽共处,互爱互助,互相鼓励,共同发展,人人都要为营造和谐环境作出贡献。

(六)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征要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协调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协调;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的协调;围绕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民的各种权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七)加强社会主义人本化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推进社会主义人本化建设的过程中,理论工作者具有十分重要的责任。主要的是要加强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平等科学关系的研究;促进“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融和;探索完善一整套社会主义人本化科学理论体系;探索建立社会主义人本化社会机制的保障体系,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加接近马克思所设计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三大特征——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和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奋力开拓。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56.

On the Human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EN Zhong-sheng
(Scientific Socialism Institute of Hebei Province,Shijiazhuang 050091,China)

At present,the Human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social phenomenon accompanied by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s widely recognized by the whole party.And also be a social developing forces with cohesion,stability,stimulate and promote function. But in fac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non-human phenomenon that deviated from the principle of human,the thinking of“People-oriented”has not been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It is a very difficult duty to deepen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So it is the major task on building a socialist society and the common task of the entire party to implementing the people-centered concept and requirements.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the human characteristics;historical origins

F124

A

16740386(2010)01000106

2009 09 19

陈忠升(1957-),男,河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

猜你喜欢
人本化群众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面向人本化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教育人本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人本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