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锴 闫小宁 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 710003)
混合痔是指在齿线附近同一方位,由痔内静脉丛和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相互沟通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个整体,具有内痔和外痔的特征的一类疾病。我院自 2007年 3月~ 2009年 9月,采用手术配合中药消痔洗剂熏洗治疗混合痔64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20例混合痔患者均为Ⅱ~Ⅲ期内痔,静脉曲张外痔。均为陕西省中医医院肛肠科住院患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64例,其中男 34例,女30例;年龄 18~59岁,平均 39.4±2.1岁。 对照组 56例 ,其中男 34例,女 22例;年龄 19~ 54岁 ,平均 34.2±2.4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按 1995年全国肛肠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确诊[1]。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120例均于 24 h内行手术治疗,采用骶管阻滞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患者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新洁尔灭消毒直肠下段,根据痔核的数目和部位来确定切口的位置。用血管钳提起外痔,在血管钳下方肛缘处剪开皮肤,向内推剥痔块至齿线,并在血管钳下方以粗丝线“8”字缝扎痔块留长线头,于皮肤切口下及括约肌浅层注入长效止痛剂 2mL。在被结扎的痔块上注入 0.5 mL硬化剂,保证痔块坏死脱落。同时剥除相邻皮下血栓,将血栓清除干净,创口内止血,结扎活动出血点。术毕,血管钳钳夹凡士林纱布置于肛管中,创面外敷无菌纱布,胶布加压固定。术后,静点抗生素。
中药治疗 治疗组手术 3d后,用消痔洗剂煎汤熏洗坐浴。药物组成:大黄、黄柏、苍术、马齿苋、生地榆各30g,苦参 20g,五倍子、紫草各 15g,乳香、没药各 10g,1次 /d。每次 20min,连续 5d为 1疗程。对照组手术 3d后 1∶ 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20min,连续 5d为 1疗程。两组均予坐浴后创面换药,2个疗程后比较疗效。
疗效标准 治愈:经一次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创面完全愈合,肛门功能正常,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消失,但排便时感肛门轻微疼痛,肛门外残留赘皮较大等;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治疗结果 经过 2个疗程治疗,治疗组 64例,治愈 50例,显效 12例,无效 2例,总有效率 96.9%。 对照组 56例,治愈 16例,显效 25例,无效 15例,总有效率 73.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手术至痊愈时间治疗组为(14.64± 1.80)d,对照组为(22.49±7.8)d,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治疗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结 论 痔疮的主要症状有肛门周围局部红肿痛、便血、脱出、排便困难等。对于痔疮的治疗特别是混合痔,治疗方法不统一,特别是重度混合痔,有手术疗法,如外剥内扎法;有药物注射术,如硬化剂注射术。国内学者沙静涛[2]采用外剥内扎侧切术配合痔上粘膜缝扎术及中药紫草油膏外用的中西医结合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我们认为外剥内扎是治疗混合痔比较理想的方法。对于手术成功与否,术前检查对痔核的分布、数量、大小,合理设计切口较为关键。内痔部分避免大块结扎,结扎点应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可减少术后因结扎点部位的疤痕收缩产生的肛门狭窄,使肛缘的血管、淋巴回流通畅,保持大便畅通,可减少肛周水肿的发生[3]。
中医学认为痔疮的病机多属于饮食不节、燥热内生、火邪伤脉动血下迫大肠,或久坐、久立、负重、远行,或因湿热下注,肛门裂伤、毒邪外侵等,致血行不畅,热与血相搏,气血郁滞、结滞不散而成痔。故根据发病机制治疗多采用熏洗治疗,使药物药力直达病所,借药力和热力直接作用患处以减轻患者病痛[4]。方中方中大黄、黄柏清热燥湿,解热毒,凉血,消痈;五倍子收敛固涩,祛水消肿;紫草清热活血化瘀解毒;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马齿苋清热解毒,散血消肿,外用洗善治痔疮疳疔。生地榆凉血止血,苦参解毒敛疮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以上诸药相伍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热燥湿、收敛止血等功效。诸药可使经络疏通、气血流通,达到消炎、消肿、止痛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苦参、大黄、黄柏等药有良好的消炎、抗菌作用,对急性渗出性炎症作用显著,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紫草、马齿苋具有抗菌、松弛肌肉、抗炎镇痛以及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五倍子、乳香、没药能促使皮肤和黏膜伤口的组织蛋白凝固,起到明显的收敛止血效果。经临床验证,手术配合洗痔洗剂治疗混合痔具有疗效可靠,疗程短等优点。
[1] 安阿王月.肛肠病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7.
[2] 沙静涛,贺向东.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嵌顿性混合痔102例 [J].陕西中医,2008,29(7):836-837.
[3] 刘成伟,潘素滢.痔瘘术后换药[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4,24(4):38.
[4] 谭新华 ,陆德铭.中医外科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