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仁 韦性坪 宁夏煤炭石嘴山中心医院(石嘴山 753200)
椎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以脑动脉硬化及颈椎退行性变为基础,导致小脑前动脉、小脑下动脉、迷路动脉、内耳动脉的血流下降、缺血、缺氧而引起。[1]。
临床资料 本组 41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 25例,女 16例,年龄最小 47岁,最大 73岁,病程最短 2年,最长 11年。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视物旋转、行走不稳、恶心呕吐。依据临床表现及西医检查均符合颈椎病—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证,随机分为治疗组 41例,对照组 22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明显的差别,具有可比性(P> 0.05),诊断符合《临床神经病学》[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自拟益气化瘀通脉汤:丹参 18g,党参、鸡血藤各 15g,白术、天麻、钩藤、泽泻各12g,法半夏、茯苓、陈皮、山茱萸各 10g,川芎 9g,甘草6g。临证气血虚加黄芪 18g,当归 12g;脾肾阳虚,头重眩晕甚者加熟附片 9g;血压高者加代赭石 15g,石决明12g;头痛加白芷 12g;失眠多梦加柏子仁、酸枣仁各10g;水煎服,1d1剂,分 3次服用,15d为 1疗程,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 3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 1次,10d为 1个疗程。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和TCD(经颅彩色多普勒)复查。痊愈:临床症状病理体征消失、TCD复查血流恢复正常。好转:眩晕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TCD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较前有明显改善。有效:眩晕有不同程度减轻,但 TCD复查椎基底动脉供血有轻度改善或无改善。无效:治疗观察期间仍有发作无改善,TCD检查无变化。
治疗结果 治疗组 41例,治愈 30例,显效 8例,无效 3例,总有效率 92.7%;对照组 22例经过两周治疗,治愈 12例,好转 6例,无效 4例,总有效率 81.8%。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讨 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等病范畴。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多因脏腑功能减退、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行障碍,导致痰瘀内生、经脉瘀滞、脑失所养,而出现眩晕、恶心、耳鸣等证。[3]眩晕的病因病机,概言之,不外风、火、痰、虚四字,如《内经》所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皆言风言虚。从以上发病机理可以看出,其发病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机体的衰老是其主要因素,肝肾精气不足为本虚,脉络瘀阻致脑部缺血、缺氧、头晕目眩为标实。且本病大多数起病缓慢,病情缠绵,久病入络,故临床多见肝肾亏损、气虚瘀阻,治宜以补气活血祛瘀通脉为主。方中党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脾健自能运化水谷精微,输精及肾,滋养先天;半夏、茯苓、泽泻、陈皮和胃降逆、健脾化痰、涤饮止呕;丹参归心肝肾经,为血分之要药,配合鸡血藤活血祛瘀,舒经通络,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丹参有扩张血管、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等作用。鸡血藤水提纯制剂可增加实验动物股动脉的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4]川芎能行血中之气,上行头目,旁通络脉,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液循环。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以潜亢奋之阳气。天麻、川芎具有抗凝血、抗血栓作用。[5]经药理实验证实钩藤具有显著的降压、镇静作用。天麻素[6]可改善迷路动脉及内耳供血不足,山茱萸补益肝肾,益先天以固根本,平衡阴阳。现代药理研究,山茱萸有免疫调节、降低血糖、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对肾阴不足、免疫力下降、腰膝酸疼、失眠健忘等症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瘀通脉、调节阴阳平衡之功。
[1]五维治.神经病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1.
[2]黄如训.临床神经病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66.
[3]李彩勤,刘玉文.益气化瘀通络方配合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58例 [J].陕西中医,2009,30(4):425.
[4]宋 敏 ,蒋宜伟,邱木同.活血定眩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兔血液流变学 ET、NO的影响 [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22(6):23-24.
[5]何 晶.天麻素的药理应用及临床作用.天津药学,2006,18(5):62.
[6]邢筱华 ,焦立红,任向毅.牛黄益智汤治疗痰火挟瘀型脑动脉硬化症 50例 [J].陕西中医,2009,30(10):131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