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阳 张世锋 王有宇 赵 涛 西安市中医医院脊柱外科(西安 710001)
颈椎间盘突出症系因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并在外力的作用下,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以及窦椎神经等引起的相应根性、脊髓性、椎动脉性及交感症状的颈肩腰腿症疾患[1]。笔者临床应用推拿牵引中药合用的方法治疗轻度颈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 288例,门诊 144例,住院病人144例。 其中,男性 112例,女性 176例;年龄最大 78岁,年龄最小 17岁,其中 25岁~ 55岁最多,占 75%;发病最长的为 10年,最短的为 2d,发病时间 1个月以内者 100例,2个月以内者 32例,3~ 6个月 70例;第一次发病者 120例,第二次发病者 104例,慢性反复发病者 104例;病理分型:侧旁型 224例,中央型 64例;膨出型 156例,突出型 116例,脱出型 16例。以上患者均未进行过手术治疗。
诊断及鉴别诊断[1]典型的颈椎间盘突出可根据病史及查体和一些辅助检查、颈椎 CT及 MRI作出诊断。
治疗方法 推拿手法及卧位牵引治疗[2]:松解手法:患者取坐位,术者拇指平推,交替进行,并提捏肩背部,使相邻颈部肌肉放松,手法由浅入深,患者常有酸胀感。点按法:用拇指点按部位有:枕骨结节及其周围,棘突间隙、棘突旁、肩部正中斜方肌的前缘,肩胛骨的上角和肩胛冈下缘中点。穴位有风池、天柱、肩井、缺盆、天宗等。约 5~8min。在肩井穴可用提拿法。颈部扳动法:患者坐位,医生立于患者,患者颈部稍前屈约10°~ 15°。医生右侧附关节半屈曲位,置于患者的下颌部,左手虎口张开置于患者的枕骨结节部,半屈曲的肘关节、枕部和手同时缓慢的向上用力,将患者的头部托起,同时逐渐向右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再快速突然向左侧旋转约 10°左右,此时会出现弹响声,然后医生用同样的方法向左侧旋转。每日 1次,15次为 1疗程。卧位牵引治疗:患者取仰卧位牵引,在枕颈部加 5cm高枕垫,每次牵引 30min,每天 1~ 3次,10d为 1个疗程。牵引重量为自重的 10%左右,一般男性从 4~ 6kg开始,女性从 3~5kg开始。角度多选择颈部前屈 5°~15°。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 (颈椎有无侧屈、旋转)而做各方向角度的调整,使病人在某种牵引角度时上肢的痛麻感减到最轻,以患者感觉舒适能耐受为宜。
中药熏洗:用腰痛 1号方。药用:蜂房、丹皮、泽泻、黄芪、生甘草、金毛狗脊、木瓜、川断、伸筋草、透骨草、苏木、鸡血藤、艾叶、牛膝、红花等,功效活血通络止痛,每日 1次,10d为 1个疗程。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原有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能恢复部分工作。未愈:经治疗症状无改善。
治疗结果 288例患者,经 1个疗程治愈 132例,两个疗程治愈 56例,治愈率为 65.3%,经 1个疗程治疗好转 44例,经两个疗程治疗好转 40例,好转率 29.2%,无效 8例(其中脱出型、突出型各 4例),占 5.6%,总有效率 94.4%。
讨 论 颈椎间盘突出症应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其致病因素是由于长期不良姿态劳累及脊柱运动,颈椎间盘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挤压、牵拉及扭转,兼之其缺乏血液供给,修复能力较弱,易发生萎缩、弹性减弱等退行性病变,而致纤维环破坏、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以及窦椎神经等产生相应的根性、脊髓性、椎动脉性及交感症状的颈肩腰腿症状。目前比较公认的机理有以下三种[4]:①机械压迫学说;②颈椎不稳学说;③血液循环学说。本文认为以上三种情况在临床上同时存在,互为因果。根据本病病理特点,运用推拿牵引中药合用的方法旨在改善和调节脊椎两侧损伤的肌肉群,通过对椎间盘平衡的调节以促进其内部平衡的修复。外用中药熏蒸,可改善椎旁肌群挛缩,重建周边组织新生血管,促进局部血流加速,加快局部的代谢,达到散寒除湿,活血通络的作用。
从传统医学角度讲:手太阳小肠经循行于颈肩背部“上循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背部“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督脉循行于背脊正中,颈脊受损,则督脉、膀胱经、小肠经经气不通而导致本症的发生;风池、天柱、肩井、缺盆、天宗等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能挟督脉之阳,助膀胱之气。故五穴同用,可通畅气血经脉,振奋诸阳以达“通则不痛”。
[1] 饶书城.脊柱外科手术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98.
[2] 詹向周,刘 波,王向阳,等.推拿卧位牵引中药合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68例 [J].陕西中医,2009,10(30):72-73.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86.
[4] 贾连顺.颈椎病的现代概念 [J].脊柱外科杂志,2004,(4):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