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六淫致病随季而异

2010-04-12 18:25李璐瑒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0年9期
关键词:主气大论火热

文◎李璐瑒

风、寒、暑、湿、燥、火(热)是自然界的六种正常气候现象,称作“六气”。“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也就是说人依靠天地之间的大气和水谷之气而生存,遵循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发育。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生发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变化过于急骤时,就会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引发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淫”即太过和浸淫之意,也泛指反常),由于属不正之气,又称“六邪”。六淫是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多以肌表、口鼻为途径侵犯人体,故亦称“外感六淫”。

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相互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风为百病之长

风为春季的主气。自然界的风有突发、上升、散开、来去无定、令物动摇等特性,中医将发生具有这些特点的病证的原因归结为风邪。

风性浮越。风为阳邪,有上浮外越的特性,故其致病表现出病位在表在上、易于散泄的特点。通常感冒所引起的头痛、鼻塞、咽痒、咳嗽、恶风、发热、汗出等,均是风邪致病的临床表现。

风善行数变。善行,是说风邪致病具有病位行无定处的特点,如风湿性关节炎的特点即肌肉、关节游走性疼痛,痛无定处。数变,是说风邪所致疾病变化多,如荨麻疹疹块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风性善动。指风邪有摇动的特性,所以一切不自主的摇动,如突然晕倒、眩晕、手抖、抽搐、角弓反张、面肌痉挛等都系风邪致病的表现。高血压引起的脑溢血、脑血栓等,具有发病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口眼歪斜等“动摇”特征,故中医称之为“中风”。

风常兼邪致病。风邪较少单独侵犯人体,常与其他外邪一起致病,如风与寒、风与湿、风与热、风与燥等,形成复合的致病因素,致病表现则兼有两种外邪的特点。

六淫之中,风邪最为常见,亦是外感疾病的主要病因,故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甚至有时以风邪代指外邪。针对风邪所致疾患,中药中分别有散风、祛风、息风等药物。

火(热)为阳邪,易伤阴液

火、热均为阳盛所生,火为热之源,热为火之性,二者本质皆为阳盛,所以火、热也往往混称。它们的性质相同,但程度有区别:温之进一步为热,热极为火。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胜则热”,火为热之极,故热盛易化火上炎。若热盛化火,火性炎上,可见面红目赤,舌质红,或口舌生疮,或牙龈肿痛等。若火热扰乱心神,则可见心烦、失眠、狂躁妄动或神昏谵语等。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临床所见火热病证,亦多表现在人体上部,如头面部。

热易伤津耗气。炎热之邪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的症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壮火食气”,即指阳热亢盛的实火能损伤人体的正气,而导致全身性的津气衰脱。

热盛化风,指热盛可生风动血。热盛化风又叫“热极生风”,是热邪耗伤阴血,肝之筋脉失养的病理表现,即肝风内动。临床表现为高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同时,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脉运行,灼伤脉络,甚至迫血妄行,会导致各种出血,如吐血、咳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病证。

热邪挟毒,易致肿疡。挟毒的热邪侵入血分,聚于局部,可发为肿疡。《灵枢·痈疽》云:“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医宗金鉴·痈疽总论歌》云:“痈疽原是火毒生。”临床上见疮疡局部红肿热痛,久则化脓,常伴发热、心烦、口渴等症。

此外,火热与心相应,心主血脉而藏神,《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此处所说的“心”,主要指心经之火热。所以火(热)盛除可见血热或动血症状外,还有火邪扰心所出现的神志不安、烦躁,或谵语、发狂、昏迷等症状。

火热病亦有内、外之分。外来的温热病邪直接侵袭人体致病,而内生火热邪则通常是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使体内阳气亢盛而成。不过一般情况下,热多属外邪,例如风热、暑热、湿热之类;而火则常由内生,例如心火、肝火、胆火等病变。火既可由风、寒、暑、湿、燥邪转化而来,称“五气化火”;也可由喜、怒、忧、思、恐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来,称“五志化火”。此外,还可由痰、瘀等病邪郁滞而成。

在临床辨证治疗上,凡外感病具有热邪性质及致病特点的,治疗应“热者寒之”,应用清热生津或清热泻火之法。若热盛动风,宜清热凉肝熄风;若热盛动血者,则应清热凉血止血;若热邪挟毒,则需清热凉血解毒。

暑邪致病呈明显季节性

暑、热皆为夏季主气,是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暑胜则地热”,故暑天火热之气使人致病为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热论》云:“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故暑邪致病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时病论·卷四》云:“其时天暑地热,人在其中,感之皆称暑病。”暑病和热病的区别之一就是,暑病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暑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故为阳邪。暑邪伤人多出现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如高热、面赤、心烦、汗出、脉洪大等。

暑性升散,易伤津气。故暑邪侵入人体,使腠理开泄而为多汗;汗多则易耗伤津液,见口渴喜饮、尿短赤等。《素问·举痛论》云:“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

暑多挟湿。因夏季气候炎热,且多雨,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故常见暑湿相兼为病。

在临床辨证治疗上,凡具有暑邪性质及致病特点的证候,皆应用清热解暑、益气生津的方药治疗。兼有湿邪的暑湿证,又应清热解暑化湿。若暑热化火内传心营,引起闭窍动风之变时,则须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清心凉营,化痰开窍,凉肝息风等法。

湿性重浊、粘滞,多挟温热

湿为长夏主气。所谓长夏,是指夏秋之间,即大暑至秋分前的一段时间。此时天之阳热下降,地之湿气上腾,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时节,人体最易因湿热熏蒸而生病。

湿性重浊、粘滞,故湿邪致病有粘腻、阻滞的表现,且病程长,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

湿多挟温热。内湿素盛之人,易感受暑邪而成暑湿相合证。《医门法律·风湿论》云:“体中多湿之人,最易中暑,两相感召故也。外暑蒸动内湿,两气交通,因而中暑。”其临床表现除有暑热症状外,尚有湿阻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呕恶,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苔厚腻等。

湿又可兼风为风湿,兼寒为寒湿,兼风寒为风寒湿痹,兼风热为风湿热痹。因此湿邪致病不只限于长夏,其他季节亦可见。

此外,感受湿邪,临床常见气机阻滞的症状。湿阻清阳,见头昏重;湿阻上焦,见胸闷或咳喘;湿阻中焦,阻滞脾胃气机升降,见脘腹胀痛、痞闷、呕吐、泄泻等;湿阻下焦,见下腹胀痛、里急后重、大便不畅或小腹胀痛、尿急、小便涩痛;湿阻经络关节,见肢倦、关节重痛等。

燥邪易犯肺伤津

燥为秋季主气,干涩是其特性。燥邪侵入人体而成外燥病。燥邪为病有温燥和凉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或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与温热结合侵入人体,则成温燥;深秋近冬,西风肃杀,燥与寒邪结合侵犯人体,则形成凉燥。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故燥邪常犯肺。《伤寒杂病论·伤燥病脉证并治》云:“伤燥,肺先受之,出则大肠受之,移转五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故燥邪致病,除见伤津和干涩症状外,在脏腑多见伤肺及肝、大肠的症状。

在辨证治疗上,凡秋季外感具有燥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病证,应按《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燥者润之”施治。若燥热偏胜伤肺,宜清肺润燥养阴;若因干燥导致肝木侮肺金,则宜抑木清金,用清肝润肺法治疗。

寒邪凝滞、收引,多发于冬季

寒为冬季主气。寒邪致病,因所伤部位不同,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外侵,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中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因此,人体感受寒邪,易伤阳气,表现为阴寒偏盛的寒实证。寒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出现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等症。

寒性凝滞而主痛。人体气血津液运行不息、畅通无阻,全赖阳气的温煦和推动作用。若寒邪侵入,损伤阳气,则温煦推动功能减弱,使经脉气血阻滞,津液运行输布失常,变生气滞、瘀血、痰浊、内湿等;并可引起各种疼痛,如头项强痛、身痛、关节疼痛、腹痛等。故《素问·痹论》云:“寒气胜者为痛痹”“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此外,寒邪作用于肌肤,使气血壅滞,还可导致冻烂疮。

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素问·举痛论》云:“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灵枢·岁露》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所以,当人体感受寒邪后,常出现皮肤腠理收缩,汗孔闭塞,筋脉牵引、拘急症状。如寒邪侵袭肌表,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关节伸屈不利等。

六淫诸邪中,惟寒与湿邪其性属阴,故两者皆能损伤阳气,但二者亦有很多区别。第一,寒湿同属阴邪,皆能损伤阳气,但寒邪主要是郁遏卫阳,使卫阳不得散越,或伤损脏腑阳气,致使脏腑阳气虚少;而湿邪主要是困遏阳气,使阳气不能布达,并主要是困遏脾阳,致脾阳不振,水湿内生。第二,寒性凝敛,湿邪缠绵,俱能阻滞气化,凝滞经脉,但寒邪为病,易致疼痛,而湿邪为病,多肿痛重着。第三,寒无形而湿有质,寒邪无形可见,只可随感而知。六淫邪气,惟湿有形,有形者常为无形之窠臼,故寒湿邪气常相兼为病,如寒湿泄泻、寒湿痢、寒湿头痛等。

凡具有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的疾病,均用祛寒法治疗,具体方法视寒邪侵犯部位和阳气受损程度而有所不同:寒邪束表,宜辛温解表;寒伤经络,宜温经散寒;寒邪直中,则宜温中祛寒,或温肾祛寒。

猜你喜欢
主气大论火热
基于五运六气探讨乳腺癌患者先天运气与后天发病的关联性
蛇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猴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龙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请注意,这些新规8月“火热上线”
中医小知识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寒热”“形气肿痛”探析
“火热”的水世界
《阴阳大论》今何在
心中那颗火热的足球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