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李璐瑒
医改政策一方面强调公益性,另一方面鼓励多元化办医,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非公立医院”。那么,什么样的公立医院将成为转制目标?在转制的过程中,又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
有业内人士分析,国家将采取多种产权制度并存的方式改革公立医院,其中部分公立医院将转为民营医院。而首先列入改制、整合范畴的,可能是国有企业办的公立医院。目前除了中石化、铁路系统国有企业医院改制完成外,石油、钢铁、煤炭、水利、邮电、港口等系统企业医院多数并未改制。而这些医院正是投资者看好的“热门”投资领域。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余晖表示:“我估计,转制可能会从一些中小型的公立医院开始,尤其是一些企业办的医院已经开始转制行动,下一步的范围会继续扩大。但也要考虑到,如果采用民营资本入股公立医院的方式,可能会带来一些新问题,譬如入股后,股份化的医院该如何定义其营利性或非营利性。”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系主任吴明也表示,转制应该主要针对一些有富余医疗资源的地区。因为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职能不同,后者的行为完全依靠市场调节,而前者还承担了一些政府任务。假如某地区的公立医院本来就不多,再将部分改制为民营医院,虽然也能承担公共服务职能,但倘若出现“讨价还价”的情况,完成政府任务就会有难度。
煤炭总医院院长王明晓分析说,一些企业、部队的医院应该是转制的目标。同时他也告诉本刊记者,煤炭总医院目前尚无转制的可能。
去年新医改方案一出,就有不少业内专家指出,政府8500 亿的投资远远不够。尤其对公立医院的补偿,就像黑洞一样,多少钱都不够。因此,《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公转民”被指为政府甩包袱。
王明晓向记者介绍,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实际上是建国以来政府一直坚持的方向。经济学对公益性的解释是,成本自己承担,收益回归社会。但是近年来,由于公立医院所占比例太大,占到95%以上,政府投入不足,有些公立医院就出现了非公益现象。近年来很多观点认为我国的公立医院正在逐渐丧失公益性,而且医院越大情况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对公立医院的产权改革是一项有效的举措。
王明晓表示,政府补偿不足是客观存在的,现在提出“公转民”,目的也是希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多元化办医的格局,满足百姓就医需求。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国家的医疗市场都存在相当比例的股份制医院、私立医院,有些国家甚至各占到1/3。因此对于“公转民”,与其说是政府甩包袱,不如称为“顺应规律”更为恰当。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张宝库向本刊记者表示,公立医院转制为非公立医院属于公立医院改革中尚需通过试点解决的问题。中国医院协会作为行业协会对此也难以提出明确建议。
业内人士指出,公立医院医院市场化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与医生对其职业道德的要求之间,也会存在对立和矛盾。所以,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保障患者利益的机制,单是推进医院的产权改革,必然会损害患者的利益,也有悖当前医改公益性的初衷。
对此,王明晓表示,其实我国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从来没有丧失过,只是坚持公益性从来都是在艰难中前行。医疗服务价格长期背离价值,低于成本。面对社会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面对CPI 和PPI 一轮又一轮的上涨,医疗服务的收费“我自岿然不动”。我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成因复杂,但无疑有一个原因就是公立医院承担了主要的医改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很多地方都进行过类似的公立医院转制改造,例如股份制改革、社会资本注入等。这些也都是医改过程中的探索,是局部的、小范围的,不会动摇整个公立医院由政府主导、坚持公益性的本质。
还有公立医院的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规则制定者需要了解市场,了解人们的需求;有好的改革思路,还要有一个好的“工具”。首先是要立法,规定医院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其次是建立保障机制,只有这样,公立医院的改革才能落到实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刘国恩对本刊记者表示,鼓励多元化办医,就是通过不同的融资形式,其中自然包括民营化的社会资本,来充实、支持、促进一些公立医院转型或转制,从而提高其医疗服务能力。这是促进整个医疗行业发展的很自然的一种形式。医院通过转型、融资来激活动力,提高服务能力,这应该更有利于公益性的提高。公益性应该体现在百姓受益上,而不一定是由公家来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