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误区

2010-04-12 14:55徐阳鸿张圣芳
关键词:课件师生信息技术

徐阳鸿,张圣芳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乐天溪镇九四中小学,湖北宜昌 443124)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误区

徐阳鸿,张圣芳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乐天溪镇九四中小学,湖北宜昌 443124)

当前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于信息技术手段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不足和运用上的误区。学生主体地位绝对化、变“教师主导”为“机器主导”、师生情感交流弱化、语文教学内容异化、教学过程呆板、费时低效、哗众取宠等,或多或少成为一些语文教师的通病。

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教学; 误区; 对策

作为影响课程改革的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日益明显。但在当前不少语文教师的课堂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思考完善的地方,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主体误区:不能真正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现阶段,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将学生主体地位绝对化,放手让学生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自学,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也十分繁杂,没有做好信息过滤、分类处理工作,导致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信息处理,没有将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二是漠视学生主体地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加大课堂容量,增加练习频率,信息技术成了代替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工具,变“人灌”为“机灌”,甚至“人机共灌”,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对策: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科必须以学生为本,“任何媒体的选用都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信息和阅读、写作图式,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深入开展,为学生个别化学习和积极主动的探求创造条件,而不能把‘电教’变成‘电灌’。”[1]教师的所有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学生在网络资源环境下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正确地加以引导和把握。教师越是“导之有方”,“导之得法”,学生的主体作用越能充分发挥,所以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导”的艺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思考“导”的艺术:一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去扮演角色,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悟;二是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三是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鼓励个性化的思考和语言,使其收获信心,体验学习的兴趣。

二、情感误区:机械的人机交互、网络互动弱化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这种激励、唤醒和鼓舞需要借助于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和行为。比如,在信息技术手段还未能充分进入语文课堂前,课堂范读对于一部分老师而言的确是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因为普通话不够标准,或者缺乏激情。录音磁带、朗读音频等素材的出现,弥补了这个不足。但久而久之,学生们会发现,标准化的朗读音频固然比自己老师的普通话要说得好,固然比自己老师读得更有感情,但似乎缺少了一点亲切和温暖,甚至有点怀念语文老师那富有个性的普通话。可以说,“机器人”的声音拉开了学生和文本、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弱化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目前很多语文课,由于信息技术手段的介入,教师注重多媒体演示、网上辅导和交流,学生注重计算机屏幕和网络自主学习,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会成为“人—机”之间毫无情趣的交流,学生接触到的只是冷冰冰的电脑和单调乏味的电子文档。师生之间缺乏真情实感的交流,导致学生情感态度与体验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对策: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创设良好教学氛围。研究表明,情感交流是人机交互不可替代的。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语言的交流和非语言的展示,其本身既属于语文教学的要素和内容,又培养着这个环境中每个学生的道德、情感、交际等方面的素质,塑造着学生的人格。课堂上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微笑、点头、蹙眉、讶然……无不向学生传达着老师富于真挚情感的信息。这些对于学生都是一种莫大的动力,这种动力能够鼓励和引导他们不断地前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情感交流是良好的教学情境尤其是心理情境创设的便捷手段,它能使乏味、甚至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生动起来,也能促进学生自觉地转化为心理上乐于接受的近似事物,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更应注意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优化整合教学。

三、思维误区:程式化的课件,禁锢了学生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

在信息化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华美的课件取代了传统的板书,灵活的鼠标取代了笨拙的粉笔,老师所要展示的东西全部输入电脑。由于课件的内容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都是程式化的,老师用“请君入瓮”式的引导,依次将课件展示出来,抛弃了黑板的老师成了机械操作员,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面对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这无疑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们的手脚,难以产生精彩的“课堂生成”。不少老师为了营造课堂氛围,运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对课文内容进行情景再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但这种情景再现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各种视听材料拼凑在一起的,这样做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个人的理解不能代替所有学生的富有个性的理解,这样的情景再现将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固定、疆化;二是将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视听材料,一味追求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削弱了学生对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的感受和体验,过多的视听效果也转移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关注和兴趣。“以声像为主的视听课件的弊端在于诱使学习者跨越语言文字的‘直接获取’——语言文字的感觉、解构被语文课堂本身削弱,阅读量再度被削减。”[2]

对策:丰富教学预案设计,激发学生课堂生成。《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曾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可分为两大层次,一是特殊才能的创造性思维……二是自我实现性的创造性思维,指个体在发展意义上的、自我潜在智能有意义的创造性开发。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属于这一层次。”[3]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实现性的创造性思维正是精彩的课堂生成产生的基础。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指出:教学活动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在上课前应有比较充分的教学预案,包括丰富的学习资源、合适的教学媒体、学生可能的课堂表现等,尤其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应更多地设置一些讨论或思考题,运用课件时也不要直接展示知识和答案,而应提示方法或方向,以此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教师也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流程,特别是不应拘泥于预设好的基于多媒体或网络环境下的“呆板”的教学流程,而应即时捕捉并理智地把有效的生成资源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盘活资源,激发灵性,丰富课堂的内涵,拓展生成的空间。另外,不少语文教师为了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制作课件,在网上寻找合适的视听素材……其结果是,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未必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有些字词的音形义,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就能掌握,不需要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好不容易找到的朗读音频,不一定就比语文老师甚至学生读得好……还有炫耀技术、哗众取宠者,更是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实际上,信息技术手段的用与不用,怎样用,何时用,都归结为一个问题:是否以学生为本。作为语文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要始终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服务,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服务。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语文教师要尊重语文本身教学规律,寻找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1] 刘永良,翟启明.中学语文教学论[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1:383.

[2] 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27.

[3] 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81.

G 623.2

A

1672-6219(2010)增刊-0389-02

2010-12-10

徐阳鸿,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乐天溪镇九四中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课件师生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
麻辣师生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