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性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建构

2010-04-12 14:55崔维维
关键词:要价灾难性人文精神

崔维维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灾难性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建构

崔维维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由《挟尸要价》引起的关于真实性的争议已经尘埃落定,然而在那组获奖作品中牵涉到的人文精神却是众说纷纭,难以下结论。本文试图分析当前灾难性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以及如何重建。

《挟尸要价》; 灾难性报道; 人文精神; 文艺复兴

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选揭晓,《挟尸要价》照片获得了记录类银奖,一时之间,网络上对这张获奖照片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挟尸要价》的素材来源于湖北荆州大学生为救溺水儿童壮烈牺牲,而打捞公司打捞尸体竟然漫天要价的事情。此事件在去年年底曾被媒体广泛关注,舆论一致谴责挟尸要价的行为突破了社会道德底线,羞辱了所有国人。然而,反映该事件的这张新闻照片的获奖还是引起了舆论纷争。

该照片把人性的善和恶展现得一览无遗:水中是因勇救落水儿童而牺牲的青年的遗体,船上是用两根冰冷的绳索拉着英雄遗体正在讨价还价的两个中老年打捞客。很多人认为这幅照片不该获奖,因为再次展示英雄的尸体那是对英雄的不尊重。一些网友直接质疑,如果死者的家属看到了这张照片,那该是什么样的感受?如果仅仅是为了警示一种“恶”,我们有必要以对逝者亲人的二次伤害为代价吗?从情感上讲,很多人都不认同这张照片获奖,因为它不够“人性”。

所谓灾难性事件报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灾难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因灾难性事件意外出现具有突然性,冲突剧烈具有震撼性,后果严重具有负面性,影响广泛、久远具有社会性,可以激起人们的新闻欲,其新闻价值自不待言。而且,灾难性事件中的主体“人”,往往会受到伤害,会引人们眼泪,有心灵上的“接近性”。这种同情心也就成为灾难性事件报道的噱头。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全球最强烈地震,引发海啸死亡数万人的新闻事件中某些媒体在报道中渲染的却是灾难惨烈、恐怖、血腥的一面。很多报纸不断刊登受灾照片,其中有不少遇难者被冲到海滩上露出变形残肢的图片,血腥恐怖,惨不忍睹,强烈地刺激着读者的视觉。却忽视了对人最基本的关怀与尊重。这种情况在灾难性报道中经常出现。

一、人文精神在灾难性报道中缺失的原因

新闻媒介具有双重属性,它既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产业。“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上述性质在我国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就意味着,新闻媒体必须进入市场经济浪潮中,参与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换句话说,传媒必须面对市场,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作为商品在市场上销售出去。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利润,新闻媒体就把能否吸引受众的眼球作为选择新闻的标准,有些新闻媒体在报道灾难新闻时,本末倒置。不是把受众欲知应知未知的有价值的事实反映出来,而是在渲染细节上下功夫,用一些血淋淋的画面来吸引受众。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原因。

第一,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缺失。在一些名利的诱惑下,记者将个人私利凌驾于职业道德之上,不惜用死者的尊严和生者的痛心来换取物质利益。新闻记者在采访新闻时,为了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对采访对象不愿意谈的事情进行追问。正如在《挟尸要价》中,冰冷的绳索、死者竖起的胳膊这种残酷的冲击,是对英雄的大不敬,也是对其家人朋友的再一次伤害。

第二,新闻客观性与人文精神的博弈。客观报道最初出现于西方,作为一种理念和报道方式在19世纪中期产生了广泛影响。西方的客观报道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重记录性;将事实与议论分开,在新闻中不直接发表意见;迅速翔实地报道重大事件。人文精神却是主观性的意识形态范畴。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遵循客观性,记者应该把事实真相完全呈现在受众面前,可是在呈现的过程中,会显露一些危害人文精神的事实。如曾经的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获得者凯文·卡特,他的作品《饥饿的女孩》,奄奄一息的瘦小身影仿佛是荒野中野兔的尸体,身后赫然站立着凶猛的秃鹰,等待下一秒种即可享用的猎物。但是随着照片的轰动,越来越多的人更多的是关心女孩是否得救,纷纷电话询问女孩的命运,面对社会舆论和朋友的谴责,在巨大的压力下,这位年轻的摄影家在事业一帆风顺时,在童年戏水的小河边自杀身亡。死时留下的纸条上写道: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快乐的程度。其时距他领奖不过两个月。

二、人文精神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的重建

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经在中国掀起一个为人文主义精神守望的大讨论。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的普遍失落已经成为知识文字痛心疾首的事情。而在今天社会的价值尺度,价值观念受到威胁的时候,人文精神的重建迫在眉睫。新闻媒体是社会的“安全阀”,在社会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新闻媒体在呵护主流价值观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在这方面作用尤为重要。因此,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应该体现人文精神,具体可以在以下方面凸显。

第一,提高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加强人文精神修养。传媒人自身在一个功利主义时代可能把利益、功利看得高过本身的职业道德。坚持真理的人,坚持公正性的人,坚持不拿红包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传媒人应该有一种尊严感,应该有一种境界。在新闻教育中,增强对文史哲的学习,把人类的人文精神传统的血脉接上。在一切都以金钱、功利为转移的社会中,坚持对人的自由尊严的热爱,对平等公正性的热爱。

第二,推动新闻传播的法制化建设。法律是道德的延伸,是一种强制性的他律。我国灾难性新闻报道经历了数十载的发展,已经由建国初期的敷衍淡化、报喜不报忧逐步向新闻开放、写实报道的方向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引起新闻界愈来愈多的关注。然而,由于灾难性报道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缺少一种完善的法律审查机制。再加上由于激励的竞争,出现了参照西方以惨烈的、血腥的“原生态”报道来吸引受众眼球的不健康的报道方式。因此,需要一部完善的《新闻法》,使灾难性事件报道有法可依,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第三,在具体新闻报道活动中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在新闻采访报道中,我们通常以新闻的政策标准和价值标准来选取内容,人文精神可以说还只是“曙光初现”。其实如果能做到第一点,即对人的尊重,那么在报道内容的选择上也自然会显现人性化的标准,具体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是内容的取舍。人文精神最核心的含义是“以人为本”,就是承认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是人们主动去付出一种关注、关怀、关爱并为人排忧解难的行为。体现在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尊重,对人的尊严的肯定,对人类明天与人类和谐发展的关怀。在新闻报道中努力体现人文精神,既是现代文明发展的要求,也是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是角度的选择。目前,人文精神已在新闻工作者中逐渐形成,在各种传媒上也不时可以感受并看到人文精神的存在。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在涉及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新闻报道中,传媒多将当事人的真名处理为化名,在新闻报道中敏感人群(如刑侦人员、HIV患者等)需要出图像时,将画面处理为“马赛克”或背影,或将声音作模糊处理等。三是措词的慎用。“说得比较婉转”,就是新闻采访时的用语具有让人比较容易接受的“人文关怀”情感。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措词不准确不到位或过于锋芒毕露,都会使新闻“变味”:除了可能歪曲新闻事实外,就是缺少人性。所以关键是如何把握一个“度”,掌握不好“度”,结果是“过犹不及”,使新闻常常弄巧成拙,令人啼笑皆非。

四是叙事方式。菲希尔的叙事理论认为,对叙述的质量的评判有两条标准,即连贯性和真实性。真实性顾名思义不难理解,所谓连贯性,是指一个故事有多大程度的道理和意义。如果在新闻报道中注意叙事形式的平等性、亲和力和连贯性,笔尖常含关怀,报道灾难性事件时,凸显人文精神。就可以在间接和潜在意识上吸引受众。

总之,灾难性事件由于其巨大的破坏性和影响力而备受关注,新闻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责任重大。因此,在报道灾难性事件时,不仅要考虑到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因素,更要将人文精神注入其中。在报道中彰显“人性”的光环,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963571.htm.

[2]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 彬,王君超.媒介二十五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董广安.现代新闻写作教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5] 李希光,孙静惟.突发事件与危机发布[J].新闻与写作,2009(3).

G 212.2

A

1672-6219(2010)增刊-0171-02

2010-11-23

崔维维(1985-),女,河南林州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闻应用。

猜你喜欢
要价灾难性人文精神
科学家说地球变暖速度比以前认为的要快,而避免灾难性后果的窗口期即将结束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最后要价仲裁博弈行为下企业员工福利问题的纳什均衡分析
综合发力 化解灾难性医疗风险
中国媒体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改进与不足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美国豪华冰块50块要价2000元
美国豪华冰块50块要价2000元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