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创建国际旅游名城的条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0-04-12 14:55曾曼琼
关键词:名城宜昌三峡

曾曼琼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湖北宜昌 443000)

宜昌创建国际旅游名城的条件分析及对策研究

曾曼琼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湖北宜昌 443000)

本文在阐述国际旅游名城的内涵与标准的基础上,对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名城的基础和条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与操作性的建议。

宜昌; 国际旅游名城; 条件; 对策

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发展势头最强劲的新型、独立的复合型产业,早在上世纪末,湖北宜昌市委、市政府就审时度势,确定了旅游为宜昌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的地位,并提出了到2009年,宜昌将初步建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基本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发展目标。旅游业已被摆上了发展宜昌、建设宜昌的重要位置。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投资1664亿元,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宜昌发展机遇千载难逢。作为一名在宜工作从事旅游教育的教师,深感责任重大。本文试就把宜昌建设成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问题谈一点认识。

一、国际旅游名城的内涵和标准

从概念上来看,国际旅游名城包含“旅游”、“国际”和“名城”三大属性,“国际”体现了空间的开放性,“旅游”体现了产业的特色性,“名城”体现了品牌的吸引力。名城是基础,旅游是特性,国际化是目标境界,其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发达的旅游业、完善的服务设施和优美的环境。目前国际旅游名城可分为综合性、专业性两类,笔者认为专业化应是宜昌努力的方向。

参照目前世界上著名国际旅游城市的一些基本特征、基本条件和基本水平,国际旅游城市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生态环境、城市交通状况、城市社会环境、世界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城市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城市商业服务设施、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市民素质。宜昌到底距离国际旅游城市有多远,目前处在一个怎样的状况和水准上,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着力研究。

二、基础和条件分析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考察国际性旅游城市,更主要的考察一个城市在发展国际旅游方面的比较优势。具体来讲,宜昌建成国际旅游名城有如下突出优势。

1.经济发展前景

参照国际公认的国际旅游城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的标准,宜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宜昌经济发展前景看好: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宜昌地处东部发达的经济科技与西部丰富资源的结合部,位于国家开发战略布局的东西向主轴-沿江发展轴上,是全国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枢纽,素为“川鄂咽喉,鄂西重镇”,早在1876年就开埠成为长江上重要的港埠城市,是中国最早通商口岸及长江干流十大河港之一,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江开放城市,是湖北省重点支持发展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二是自然资源赋存良好:宜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温暖湿润,适宜多种生物生长,森林覆盖率高,物种、矿产资源、林特产品丰富,产业条件发展优越,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和专门机构评为中国100家最佳商业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三是水能资源丰富:市域内储藏的占全国的8%,长江流域的15%,湖北省的99%的水能资源,使宜昌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电水能源中心。葛洲坝工程的兴建,带来了宜昌的第一次振兴,宜昌实现了由小型城市向中等城市的跨越。三峡工程的兴建,给宜昌插上了第二次腾飞的翅膀,推动了宜昌向大城市跨越的步伐。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发电,三峡工程开始进入收益期,强大的电能为扩大招商引资和培育新的优势产业提供了契机,宜昌市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2.交通状况

城市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是衡量国际旅游城市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城市进出的方便程度和宜居程度。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宜昌地区交通十分困难,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宜昌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的快速发展,构建了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网络。除原有的长江黄金水道、焦柳铁路、318国道、宜黄高速公路外,宜万铁路、汉宜高铁、沪蓉高速、三峡国际机场、宜昌火车站东站、宜昌点军火车站南站、三峡航运中心等工程给宜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特别是宜万铁路的建成,将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铁路枢纽,铁路制约宜昌经济发展的瓶颈随之消除,城市国际化机能得到了实质性的增强。

3.旅游资源

国际旅游城市,其旅游资源和产品一定是具有世界性的、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能够对世界范围内的游客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宜昌自然旅游资源储量巨大,类型丰富。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宜昌旅游资源8个主类齐全,具备28个亚类和124个基本类型,占到基本类型总数的80%。旅游资源单体共有747个。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1个(三峡大坝旅游区),4A级景区10个(西陵峡口、三峡车溪、三峡人家、柴埠溪、三游洞、九畹溪、石牌要塞、三峡观坝、清江画廊、三峡大瀑布),其中长江三峡和三峡大坝堪称中国之最与世界之最。宜昌是中国巴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三国时期的主战场之一,人文旅游资源同样深厚。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过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和中国古代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李白、杜莆、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陆游、郭沫若等,都在宜昌留下了不朽佳作。市域内拥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08个,其中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个(青林寺谜语、下堡坪民间故事、兴山民歌、宜昌丝竹、枝江民间吹打乐、土家族舞蹈撒叶儿嗬、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屈原传说、王昭君传说、都镇湾故事、江河号子、宜昌堂调、南曲、薅草锣鼓、远安呜音、土家打溜子),省级非遗项目30个,为全国首批非遗抢保试点唯一地级市。宜昌旅游资源不仅丰富,而且门类齐全,山、水、洞、林、草、花、石等等,无所不有。随着三峡工程蓄水、通航、发电,三峡旅游资源及其组合出现一些新特征,将重构三峡旅游发展的新格局,三峡旅游的内涵和底蕴将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提升。

4.城市环境

旅游是“眼球经济”、“环境经济”,良好的生态和社会环境是所有国际性城市的共同特征。尽管宜昌城市建设距国际旅游名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城市环境建设基础较好:宜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受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形成了春旱、夏温、秋迟、冬暖,秋温高于春温,春雨多于秋雨,夏季降水集中,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为13.1℃ ~18℃,气候较为舒适;城区沿长江呈带状分布,长江穿城而过,长江黄金水道流经市域232公里,70%的山地,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山水园林城市特色鲜明;宜昌历来民风淳朴,城市好客度高,城市生活祥和有序;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宜昌还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具有浓厚的开放意识和开放性、兼容性、多元化的国际性城市文化特征。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宜昌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提供了可能。近年来宜昌市围绕把宜昌建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目标有序发展,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城市”、“中国百佳投资城市”以及两届湖北省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等荣誉称号。自1987年以来,宜昌市先后和法国梅斯市、法国瓦朗谢纳市、乌克兰扎波罗热市、澳大利亚查尔斯顿市、德国路德维希堡县正式结为友好城市关系,宜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未来的宜昌市,有希望在全国乃至世界城市之林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对策及建议

通过对宜昌市情的初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宜昌有较好的建设国际旅游名城的条件,遗憾的是宜昌目前仅仅是旅游资源大市,还不是旅游大市,城市本该有的旅游功能基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城市游离于旅游业之外,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都有待提高。2009年,当时是旅游旺季,笔者看到,七八条三峡豪华游船几乎同时到达宜昌新世纪码头,几十辆车、上千人同时下船上车,里面的车出不来、外面的车进不去,旅游车排出的废气让游客无处躲藏,其情其景令人分外尴尬!拥挤,落后,混乱不规范成为乘船刚到宜昌的中外游客对宜昌的第一印象。宜昌城市缺乏特色,城中基本上没有级别较高的景区景点,“一流的风光、二流的城市”是游人对宜昌的评价。大多数客人是直奔机场换飞机,根本无心领略宜昌主城区的美景,宜昌只是三峡旅游的交通中转站和观光过境地而已。宜昌改变现状,向国际旅游目的地迈进的最佳路径是什么呢?三句话:重心是国际,重点是规划,关键是创新。

1.制定高起点的国际旅游城的发展规划

第一,宜昌城市发展应是世界级的,科学一流的城市规划在创建国际旅游名城的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宜昌城市建设要遵循钱学森同志提出的“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的建设思路,坚持旅游规划引领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公开招标,邀请世界著名设计机构参与竞标,另请专业机构、市民多方论证,择优录用;城市规划不能一劳永逸,应定期请专业机构审核完善。

第二,突出宜昌山城的特点,巧妙地利用城区内近70%的山地,退建还林,人工建筑一律建在山脚,保留山地的原始自然风貌,使山地成为宜昌一道不可多得的生态景观,做到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山中有林,林中有城。让城市主动迎合旅游业的发展,使宜昌成为真正的宜旅宜居休闲度假之城。

第三.穿城而过的长江是游客进入宜昌的门户,是宜昌城一道独特的旅游资源,应善加利用。美化长江两岸,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沿江地带不要有工厂;发展江北金融业和商业,向国内会议中心乃至国际会议中心方向发展;江南是片旅游资源丰富的处女地,要科学规划,保留江南青山绿水,将滨江建成和上海一样中外驰名的“外滩”。

2.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没有文化的城市,是干瘪苍白没有内涵的。其中,古建筑是城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古民居和老房子蕴藏着丰富的原生态地方文化,构成了城市的传统特色风格和历史人文的内涵。当今中外名城,很大程度上都是“名”在古建筑上,其实例比比皆是,如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成都的宽窄巷子,同为省域副中心襄樊的北街,这些都是城市的根脉,让人印象深刻。那么,有着两千三百多年建城史的宜昌,根又在哪里?事实上,今日的宜昌到处是时尚的高楼大厦,而表现宜昌古老历史的载体相对比较缺乏,城区留不住客,主要原因就是城区缺乏地方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除了生态,宜昌文化资源的开发迫在眉睫:

第一,目前宜昌城区保存下来的遗迹已经不多,对城内凡房龄50年以上的老房子一律不拆,可考虑由政府出资将老房子修好,免费提供给原住户使用。

第二,城区内划定几个古城古建筑保护区,保护区内重建夷陵古民居街巷以及历史名人寓所等建筑,停止现代高层建筑的开发。

第三,尊重文脉,统一城市的色调与建筑风格,加强城市的认同感。城市不是单靠几个标志性建筑就能支撑起来的,城市中更多的是普通楼房、普通公园和一些随意设置的街头小景。而宜昌感觉像个万国城,建筑不能很好地体现城市的灵魂:很随意的建一栋房子,不到几年感觉不时髦了或有别的用途又很随意地拆掉。说到欧洲,就会想到它中世纪的古建筑,它数量庞大到轻易就能连成一条街,一个村庄。欧洲很重视城市建筑的一致性,在盖新的建筑时,会考虑到建物本身与周遭环境的配合,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外形一致,一旦建成,就是一个百年建筑。又如哈尔滨,当你走进这座城市,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古色古香的异国风情,淡雅的米黄色、奶油色、浅茶色的暖色调为城市建筑的统一基调,把这座城市装点得格外和谐、典雅、庄重。创建国际旅游名城,欧洲和哈尔滨的城市建设经验值得宜昌借鉴。

四、结论

宜昌旅游业面临着新的重大机遇,发展潜力很大。国际旅游名城的创建,目前也面临着诸多有利和受制的现实。但是,只要我们选择正确,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就一定能迎来宜昌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前景,谨以此文抛砖引玉。

[1] 曹诗图,崔 进,杜燕山.对创建宜昌旅游名城的认识与思考[J].水电科技进展,2000(2).

[2] 宜昌市委政研室宜昌市社科联课题组.建设宜昌旅游“巨人工程”[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7,19(2).

[3] 阚如良,孙晓东,刘万玲.最佳战略机遇期宜昌旅游抓什么[J].省情咨文,2004(12).

F 592.3

A

1672-6219(2010)增刊-0097-03

2010-12-07

曾曼琼(1966-),女,湖南人,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与旅游景区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名城宜昌三峡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防护纺织名城”新名片
湖北宜昌卷
首届侨商经贸合作暨创新名城推介会在宁举行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北威州名城名展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春到三峡
无花果香溢三峡
会展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