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国家形象的自我构建

2010-04-12 13:04:12哈嘉莹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11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留学生国家

哈嘉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北京 100029)

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国家形象的自我构建

哈嘉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北京 100029)

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中国在世界上的国家形象是滞后于现实发展的,中国进入了一个需要自我构建国家形象的时代。在国际传播话语权仍为西方主流国家所掌控的局面下,中国仍是一个国际传播力弱的国家。拓宽传播渠道,研究切合中国实际的传播策略是目前所必需的。本文结合实证研究分析了以来华留学生为自我构建国家形象传播渠道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来华留学生;国家形象;自我构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与联系日益密切。作为国家之间交往的“声誉资本”和一国实现本国利益的有力工具,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已成为一个国家在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时代的必然选择。从根本上讲,一国国家形象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取决于该国的综合国力。作为国家软实力重要标志的国家形象是依附于国家硬实力之上的。三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综合国力的加强以及与世界的不断交融,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不断地提升。然而,中国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增长是不成比例的,前者的增长更加迅速,也更为世界所关注与认同。而在软实力方面却有待提升,特别是在国家形象方面,“……中国的国家形象跟不上诸多变迁的步伐。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看法,还停留在以前那些陈腐的观念中,充斥着固执的偏见和恐惧。”①[美]乔舒亚·库珀·雷默等:《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基于这样的现实,近年来关于国家形象方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然而,由于我国在国家形象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研究内容重叠等。目前国内在国家形象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播学领域和国际关系领域。在传播学领域,学者们的研究则聚焦中于大众传播媒介在塑造、传播国家形象中的作用,侧重于对外传播国家形象的媒介策略研究。

本文认为,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需要各种传播方式与渠道的整合。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广泛的受众、有塑造公众认知的能力、能够进行议程设置,在对外传播与构建国家形象方面仍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目前在世界传播格局之下,国际上使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的话语权仍然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少数发达国家的手中。中国传媒的海外传播力与影响力都十分有限,仍是一个国际传播力较弱的国家。中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往往是由掌握国际舆论话语权的少数国家所构建的,这种由他方构建的国家形象由于受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利益的影响,常常带有误解和偏见,而这些误解与偏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又上升为媒介偏见,使偏见以一种更为大众化的形式向所在国公众以及受其舆论控制的信息贫弱国传播。在国际主流新闻传播媒介上,涉及中国的报道往往以负面居多,对中国对外构建、传播国家形象构成了非常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媒介上的国家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同国家的传媒在国际传播力上的博弈。短期内,中国在世界传播格局中的边缘化地位是很难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改变中国国家形象一贯由他方构建的被动局面,形成主动自我构建国家形象的新局面,需要我们不断开拓适合当前中国实际的、有效的传播方式。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与交通及通讯技术的发达,世界各国的开放度空前增大,以民间贸易、旅游、移民、留学、访问、会议等形式的过境人员往来日益频繁,规模也日益宏大。作为大众传播形式的有效补充,目前,以各国公众为主体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越来越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国际交往方式。这种直接的面对面地交流是降低偏见、改善民间情感、提升他国公众对本国好感度的有效手段。其中,特别是国际教育交流,是国与国之间建立持久联系、发挥长久影响的重要渠道。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下社会,来华留学生在传播中国形象方面的作用都不容忽视。然而,目前国内对教育与国家形象的传播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从来华留学生这一角度切入,探讨通过这一传播渠道自我建构国家形象的可行性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一、“他方构建”: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历史与现实

对于国家形象概念的理解,国内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研究者往往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给出不同的界定。但对于这一概念的内涵,有几点是为国内学者所公认的。首先,一般来说,我们所讨论的国家形象并不是一国的客观真实存在,而是国际公众(本文所指)和国内公众对一国客观真实存在的主观认知、态度与评价。其次,一国的客观状态必然是通过某种传播渠道(公众通过亲身经历的直接获得、通过传媒或口耳相传的间接获取等)传递给国际国内公众的。再次,一国的国家形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国形象的好坏与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博弈、一国对于自我良好形象有意识地构建与维护有直接的关系。国家形象是可以被构建的。

国家形象的构建有一个明确的前提,那就是国际社会的存在。这个国际社会的范围是全球性的而不是国家周边的一国或几国。同时,构成这个国际社会的每个国家彼此之间通过传播渠道是可以联系的。毫无疑问,这些前提当是在经济、科技、文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方可实现。现在看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欧亚大陆一直是世界文明的中心。而由于高山的阻碍,中国与欧洲彼此相隔。这一切直到公元13世纪蒙古大军远征欧洲才开始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正是蒙古帝国的远征打通了欧亚大陆,遥远的东方中国才作为对欧洲人有现实影响的异国进入了西方民众的生活之中。而《马可·波罗游记》,就是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的第一本代表性作品。

自此开始的中国国家形象,都是由“他方构建”的,即由别国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构建的(一国主动地自我构建本国的国家形象,其最根本的动力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历史上看,自居世界老大帝国的封闭意识使中国没有主动构建国家形象的动力,而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变革求强时才有了对于国家形象的需要。对于中国,这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了,而这个时候,中国已经不具备实现自我构建的客观条件。)在《马可·波罗游记》之后,我们在《利玛窦中国札记》、《大中华帝国志》等著作中看到的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城市繁荣、商贸发达、交通便利、君权强盛、政治安定的人间乐园。这其中充斥着构建者对于中国形象理想化的想象成分。是对中国的溢美,也是借助对中国的肯定完成对自身的批判与否定。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英、法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作为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文明,西方首先获得了具有现代性的文化,西方的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开始逐渐全球化。中国与西方在国力上的差距日渐悬殊,这使得中国的国家形象在西方人和接受了西方现代文明的东方人眼中也发生了变化。中国从一个近乎完美的富庶、文明的东方帝国变成了一个受蔑视的专制愚昧、野蛮停滞的衰落古国。中国形象这次转型,奠定了中国在世界上特别是在西方世界的一个基本的形象模式,中国国家形象的这一基本原型在此后的20世纪甚至当今社会都成为中国发展国际形象所遇困境的历史渊源。在此后20世纪初的“黄祸论”、冷战时期的“红色恐怖”、90年代的“中国威胁论”这些同样是他方构建的中国形象身上仍可见出这种历史偏见的延续。早期对于中国形象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一些身份特殊者如传教士、旅行家、商人、驻华使节等的信札或著作。20世纪以来,西方的大众传播①这里的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录像、CD光盘、网络等的传播活动。业日益发达,大众传播媒介逐渐成为人们社会认知的重要途径。而现代技术媒介不仅仅是建立了一种新的传播渠道,现代技术媒介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还在于:大众传播媒介在满足人们信息需要的同时也通过它所构建的信息环境界定和塑造着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掌握了新的构建国家形象途径的“他方”在世界主流新闻传播媒介的报道中忽视或是负面报道有关中国的消息。除了在新闻舆论中构建中国形象以外,在影、视节目等“他方”的大众文化中也可见诸多负面的中国形象。例如: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Sax Rohmer,1883-1959)于1913年创作的“傅满洲”系列小说,几乎一出版就流传到美国,傅满洲的形象随后被搬上美国的杂志、电影、广播故事、电视剧当中,仅好莱坞拍摄的“傅满洲系列”电影就达十四部之多,直到1980年才停止拍摄。傅满洲的形象“完全对华人形象做了丑化处理,他集中了当时美国白人对华人世界所有的最恶劣的想象……”②姜智芹:《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大众传播媒介对构建中国形象的介入,使得“他方”对中国形象的偏见上升为媒介偏见,中国的负面形象以更加符号化、大众化的方式传播。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中国形象逐渐形成了国际公众对于中国形象认知的刻板印象。

长久以来,中国形象“他方构建”的事实使得中国形象在构建上完全围绕“他方”的利益点为评价参照,这也是在综合国力博弈之外,造成中国国际形象几度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他者视角之下的中国形象难以避免地带有文化价值观差异、种族中心主义、国家利益以及意识形态差异所带来的误解、偏见和妖魔化。有学者对2005年美国三大主流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报》的涉华报道进行了定量内容分析发现:“在38个样本日中,各报每天都有涉华文字报道,比过去的报道频次有明显增加;但是涉华报道占各样本日新闻报道总版面的比例仍然很小,一般为1—3%。”“在2005年美国三家主流媒体关于中国的243篇抽样文字报道中,其中肯定性报道占报道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否定报道约占三分之一左右,中性报道的比重是40%。③此调查为明安香参与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关于2005年美国三大主流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报》的全年涉华报道的内容定量分析。选自明安香:《传媒全球化与中国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103页。而在上世纪90年代,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量占涉华报道总量的60%—70%。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威胁论”、“人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都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报道的议程设置。“从西方主流媒体上看中国仍然是贫穷、落后,人权状况差;经济虽有长期高速增长,但是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悬殊、金融危机四伏、社会问题突出;国家实力大幅度增强,但是构成了所谓的经济威胁、能源威胁、军事威胁,等等。”①明安香:《传媒全球化与中国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页。由于西方传媒在世界传媒体系中拥有话语领导权,使得西方世界的声音除了影响本国公众外,还散播到其他国家,客观上为中国构建了了一个极为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使得中国的国际形象多年来一直偏于负面,这也为新时期中国自我构建国家形象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除此之外,中国进行自我构建国家形象方面的困境还在于中国目前仍是一个国际传播力较弱的国家。中国传媒无论是在海外的产业生产能力还是影响力方面都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从对世界15个国家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估来看:“同属亚洲的日本、新加坡、韩国及印度、中国等5个国家,其竞争力指数测评值均不高。……尤其是中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在15个国家里排名第15位,竞争力指数仅为美国的24%、英国的29%、日本的38%、新加坡的40%、韩国的43%,与印度和南非接近。②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中国处于世界传播格局边缘位置的局面在短时期内是无法得到根本扭转的。

目前,大众传播凭借其广泛的传播范围和强大的传播影响力仍是传播、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但对于中国来说,运用中国自己的大众传播媒介在国际上自我构建国家形象,为国际主流舆论设置议程是需要有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的。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拓宽构建国家形象的传播渠道与实现途径,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灵活成熟的思维框架解读国家形象的自我构建也是一个目前需要研究的课题。

二、来华留学生:通过“他方”完成自我形象的构建

中国正式建立完整的留学生制度始于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国与外域的交往增多,外国留学生大量增加。为了有效地开展留学生教育,唐朝推行科学、开明、务实的留学生政策。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以后,可以进入中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一切费用都由中国政府提供。”③张西平:《世界汉语教育史》,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5页。18世纪中期之前的中国是个政治势力强大、国力繁荣的封建帝国,中华文明通过留学生对留学者国家的文化以及社会的进步起到的直接的推动作用。比如,当时在亚洲就形成了围绕着汉字的传播与使用的“东亚汉字文化圈”,朝鲜半岛和日本在文化、政治制度方面对中国都是有很多借鉴和模仿的。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很多人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他们不仅学习了语言,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且对中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些留学生回国以后能够把有关中国的信息全面客观地带到自己的国家,对当时中国正面形象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在国际上正面形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当然与当时强大的国力与文化的繁荣直接相关,但也与传播者亲历中国生活之后对中国评价中的情感作用有很大关系。这种情况即使在18世纪中期中国的国际形象开始转型,被持续丑化的阶段,在当时传播中国形象的西方作者中“越是对中国了解不多,知识都来自第二手资料甚至道听途说的,对中国的诋毁也就越多,而越是亲历中国、有直接的丰富的中国知识者,对中国的态度也就越温和。……那些没有直接的中国经验者,受一般社会想象的影响较大,反过来对中国形象的影响也比较大。”④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5页、336页。而这种对对象国评价的情感源于了解、融入异文化之后所产生的理解与认同。同样是通过留学生传播沟通差异文化的现象也体现在近代的中国。“这时的留美生、留苏生、留法生等,成了中国新思想最主要的输入者。无论是科学思想、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实验主义、文学改良、道德重建哲学的新构架,还是社会主义的各种流派都和留学界有这样那样的联系。”⑤李喜所:《中国留学史论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页。中国留学生在传播国外的先进科学文化的同时也塑造传播了一个个充满现代精神的异域形象。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海外在出现“汉语热”的同时,来华留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其中,来华留学生的总数从1999年的4,4711人上升到2009年的23万人,特别是学历生人数在不断增加,从1999年的11,479人上升到2009年的93,450人⑥资料来源:教育部公布在中国留学网上的《中国教育年鉴》(1999年-2009年),www.studyinchina.edu.cn,2010年5月7日。。

留学生的特殊身份使其能够深入到对象国的日常生活之中,学习对象国语言、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接触对象国群体成员,培养善意、建立好感,降低由于群际间偏差而产生负面刻板印象的过程。在交通通讯日益发达的今天,个体在信息沟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作为“他方”的来华留学生也是中国构建国家形象的有效渠道。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外的新生代(这里的新生代主要是出生在1980年以后)成长于全球化的时代,与前几代人不同,他们不受“冷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思想更为开放。另一方面,加强与海外青年的沟通、在海外青年一代中构建中国的形象也是影响到未来中国国际关系的长久之计。

笔者在2010年5—7月期间,对北京高校的来华留学生做了一次关于中国形象的调查。调查采取先期深入访谈,再做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了克服语言障碍,调查问卷分别设计了中、英文两种形式。此次调查深度访谈了13位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270份,回收问卷217份,其中有效问卷181份,有效回收率为80%。问卷所覆盖的留学生分布于欧洲、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的23个国家,被调查者的平均年龄为18—22岁,来华时间最短者6个月,最长4年。所有留学生都有北京之外的中国生活经历(在中国旅游或曾经在中国其它城市学习过汉语)。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1、来华前后的中国印象是否有所改变,以及改变的具体情况、原因。

认为来华前后对中国的印象“有比较大变化”的占38%;认为有“非常大变化”的占35%;表示“说不清楚”的占16%;认为“改变不大”的占7%;认为“完全没有变化”的占4%。

来华前后对中国的印象产生变化的具体分析如下:“来华前印象一般到来华后印象较好”占26%;“来华前印象较好到来华后印象较好”占17%;“来华前印象一般到来华后印象一般”占16%;“来华前印象较好到来华后印象一般”占9%;“来华前印象一般到来华后印象很好”占7%;“来华前印象不好到来华后印象一般”占7%;“来华前印象不好到来华后印象较好”占6%;“来华前印象不好到来华后印象不好”占5%;“来华前印象较好到来华后印象很好”占3%;“来华前印象一般到来华后印象不好”占2%;“来华前印象很好到来华后印象不好”占1%。

来华后对中国印象改变的主要原因(来华后印象无改变者不在调查之列):认为“来到中国的亲身经历改变了以前的看法”的占99%;认为“以前没来过中国,很多想法都是错误的”占48%;认为“在国内是间接听说的,不能代表真实的中国”的占45%;认为“在自己国家接触的中国人不能代表真实的中国人形象”的占37%;认为“在国内对中国的认识太落后,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的占30%;认为“自己的国家距离中国遥远,国家之间交往较少”的占30%。

2、在国内时中国的印象主要来自哪里,在中国的留学生活中哪些方面对认识中国是有帮助的。

在国内获得中国印象的渠道有:来自“本国电影”占44%;“听周围人说的”占41%;来自“本国电视”占40%;“和自己国家的中国人接触”占30%;来自“本国的网站”占25%;来自“本国的报纸”占22%;来自“在学校时的教科书”占12%。

在中国的留学生活哪些方面对你认识中国有帮助:72%的留学生认为是“学会汉语”;56%的留学生认为是“多和中国人接触”;55%的留学生认为是“亲身体验”;45%的留学生认为是“在中国生活时间的长短”;15%的留学生认为是“从教材上了解”。

3、在国内是否接触过中国大陆的传播媒介、在自己国家接触过的中国大陆传播媒介主要有哪些、如果没接触过中国大陆的传播媒介,原因主要是什么。

选择“在国内接触过中国大陆大众传播媒介”的留学生占42%;选择“在国内没接触过中国大陆大众传播媒介”的留学生占58%。

在国内接触过的中国大陆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此调查仅限于选择接触过中国大陆大众传媒的76人):选择“中国电影”的占60%;选择“中国电视”的占50%;选择“中国网站”的占30%;选择“中国报纸”的占20%;选择“中国广播”的占10%。

在自己国家没接触过中国大陆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原因是:(此调查仅限于选择没接触过中国大陆传媒的105人)其中选择“来自中国大陆的传播媒介很少,平时接触不到”的占80%;选择“在我的国家人们没有接触中国大陆传播媒介的习惯”的占70%;选择“人们对中国大陆传播媒介的内容不感兴趣”的占40%;选择“人们很少关注有关中国的事情”的占40%;选择“在我的国家接触的外国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美国的”占20%。

4、对比来华前后对于国际主流传播媒介所设置的中国负面形象议程的态度是否会有变化。

此调查包括“中国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中国是个保守封闭的国家、中国不是一个自由的国家、在中国人们生活得不好、中国的社会不安全不稳定、中国的人权状况不好、中国的发展会对其他的国家造成威胁、中国环境污染严重、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不好”九个议程。这九个议程包含了国外主流媒介对中国问题的诟病,也是海外公众头脑中中国负面形象的直接来源。分析调查的结果,来华留学生对于这些议程的态度在来华前后是有明显变化的。特别是对前六个问题,来华后持同意观点者的百分比下降,而持反对意见者的百分比明显高于来华之前。更为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对一些涉及到不同制度文化和价值观的议程的态度在来华之后的变化。

如对来华前后“中国个权状况不好”这一议程的态度的变化:来华前“完全同意”的占19%,来华后“完全同意”的占12%;来华前“比较同意”的占31%,来华后“比较同意”的占23%;来华前“既不同意也不反对”的占21%,来华后“既不同意也不反对”的占33%;来华前“不太同意”的占17%,来华后“不太同意”的占21%;来华前“完全不同意”的占10%,来华后“完全不同意”的占13%。

对来华前后“中国不是一个自由的国家”这一议程的态度的变化:来华前“完全同意”的占18%,来华后“完全同意”的占5%;来华前“比较同意”的占32%,来华后“比较同意”的占24%;来华前“既不同意也不反对”的占21%,来华后“既不同意也不反对”的占29%;来华前“不太同意”的占19%,来华后“不太同意”的占26%;来华前“完全不同意”的占13%,来华后“完全不同意”的占16%。

对来华后“中国是个封闭保守的国家”这一议程的态度的变化:来华前“完全同意”的占13%,来华后“完全同意”的占6%;来华前“比较同意”的占30%,来华后“比较同意”的占19%;来华前“既不同意也不反对”的占34%,来华后“既不同意也不反对”的占32%;来华前“不太同意”的占17%,来华后“不太同意”的占32%;来华前“完全不同意”的占6%,来华后“完全不同意”的占10%。

对来华后“中国社会不安全不稳定”这一议程的态度的变化:来华前“完全同意”的占17%,来华后“完全同意”的占5%;来华前“比较同意”的占10%,来华后“比较同意”的占12%;来华前“既不同意也不反对”的占28%,来华后“既不同意也不反对”的占18%;来华前“不太同意”的占27%,来华后“不太同意”的占29%;来华前“完全不同意”的占18%,来华后“完全不同意”的占35%。

分析此次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以来华留学生作为中国自我构建国家形象的传播渠道是切实可行的。留学生来华前后对中国形象认识的对比显示:留学生来华后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大部分转向积极正面,而对于国际主流传播媒介针对中国所设置的负面形象的认识也是有改变的。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当然是中国自身的变化,但是能够摈弃以往的偏见,看到到这种变化并客观地去评价是需要融入中国的社会对中国的文化、民情做系统、深入地了解的。学会汉语,并能较长时间生活在中国人当中的留学生是具备这样的条件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来华留学生在国内对中国印象的获得的渠道中,除大众传播媒介外,人际传播也是一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对于正在成长之中的青少年来说,来自周围人的意见往往也是他们认知社会的一种主要渠道。留学生回国以后,每个人都是一个传播中国信息的意见领袖,他们通过亲身经历直接获取的对于中国形象的认识必然会辐射到他的周围环境,特别是和他年龄相仿的同龄人。

三、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方面,我们看到目前以来华留学的方式自我构建国家形象的可行性。但同时,调查的结果也带给我们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要把来华留学生工作上升到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使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国家文化外交的意识自觉化。来华留学生工作本身应该不仅仅是一种国际教育与文化交流,同时也是国家文化外交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欧美国家,文化、教育对于推进一国国际影响力的作用早已被认识并付诸实践了。早在1945年,美国负责文化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威廉·本顿就明确地指出:以人员、图书、艺术等手段进行文化交流是一种“慢媒介”,例如“从长远看,培养外国留学生是一种最有前景、一本万利的有效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影响精英人物”,着眼点是“长期的文化转型”。在文化教育交流中,美国政府要求“外国留学生在美国机构学习时,应以加深对民主制度的认识为目的”。①弗兰克·宁柯维奇著《美国对外文化关系的历史轨迹》,载《编译参考》,1991年第8期。在美国有建立于1946年的由美国政府资助的极负世界声誉的富布赖特国际教育计划目,该项目与美国的外交政策相配合;而早在1940年成立的英国文化协会也是一个以政策为导向的机构,始终忠实地执行英国外交政策,其对外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构成了英国总体外交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在国际教育方面的投入加大,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99年全国共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356所高等学校有接收留学生的能力,共有5,211名留学生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在华学习;截至2009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接受留学生能力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已达610所,共有18,245名留学生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②数据来源:教育部公布在中国留学网上的《中国教育年鉴》(2009年)www.studyinchina.edu.cn。其中2009年的数据来自国新办官方网站“2009年全国来华留学生突破23万比上年增6.57%”。www.scio.gov.然而,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国际教育在构建国家形象、推广民族文化方面的战略意识仍比较欠缺,缺少具体的与国家外交政策互动的教育国际化战略的研究和战略的制定。不仅政府要具备这样的战略意识,接受留学生的教学机构和一线教师都应具备这样的意识。

(二)在以来华留学生为传播渠道的国家形象的自我构建方面要研究具体、细化的传播策略,在充分尊重对方的文化与国情的基础上,切忌将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人,而应是以文化浸润、正面引导为主,实现文化“化”人。比如,在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上可以国别化,根据不同的文化模式、国家制度和与中国之间的外交关系采取适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在此次调查中,对于“中国的发展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这一议程,来华后仍持“完全同意“和“比较同意”态度的就以东亚学生为主,其中包括80%的日本学生、70%的韩国学生,而欧美学生对此议程的反应并不十分强烈,来华后仅有30%的美国学生、30%的英国学生、40%的法国学生和40%的德国学生选择“完全同意”和“比较同意”。对于“中国人权状况不好”这一议程,在来华前持“完全同意”和“比较同意”态度的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生,其中包括60%的英国学生、50%的美国学生、60%的法国学生、100%的德国学生。而由于传播媒介不发达或语言障碍在舆论上受国际主流传播媒介影响较小的国家,在来华前持“完全同意”和“比较同意”态度的人数明显少于欧美国家,其中包括20%的非洲学生、30%的意大利学生、30%的西班牙学生。因此,对于中国周边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要有针对性地介绍中国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而对于欧美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要引导他们看到在不同国家制度之下中国的变化、中国人生活的变化。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作为文化对外传播的“引进来”战略要与文化对外传播的“走出去”战略之间形成互动和有效的补充。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项目之一的孔子学院,是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成立。自此至2009年,中国已在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注册学生23万多人;开设汉语课程8000多班次,另有50个国家的160多个教育机构提出申办孔子学院。③数据资料来自汉办官方网站发布的“刘延东在第四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http://www.hanban.edu.cn/。孔子学院对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比如它加快了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丰富了中国文化外交的形式,改善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是中国自我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形式之一。然而,在海外建立教学基地在传播和构建国家形象方面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因为“从外部来理解文化是极其困难的。习惯和信仰是更为宽泛的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能孤立地理解。要依据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观来研究文化,……人类文化的差异如此之大,因此来自某一文化的人经常会发现难以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来自其他文化的人的观念或行为,这并不足为怪。”④[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齐心、王兵、马戎、阎书昌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由此不难理解,海外孔子学院最难解决的是海外的汉语学习者不能接触到汉文化的深层内容,也不能亲自体会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民情,更不能亲眼见到中国本土发生的实际变化。因此,在感知中国文化时仅停留于武术、书法、中国菜等浅层次,对这些方面的认知也更为正面。而对于中国的制度文化和价值观等精神文化,仍比较抵触,很难达到理解和认同。这主要是由于国际主流媒介长期以来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形成了深刻的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在海外形成了认知中国的一种手段。而“个体的认知之所以趋向刻板印象是因为后者是一条形成秩序的捷径,当然同时也会导致对各种各样可能不可比的数据、人和事物的歪曲。”①[英]奈杰尔.拉波特:《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鲍雯妍、张亚辉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页。在没有任何新的关于认知对象的新信息的情况下,个体对于事物的认识仍然依赖记忆中的刻板印象。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在被迥异于中国的文化环境包围下的海外是很难被改变的,因为它无法提供不同于认识主体头脑中的记忆的新信息。因此,海外汉语教育在消除对中国形象的误解和偏见方面的难度是比较大的。而此次调查也显示出: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在海外的舆论影响力是十分微弱的,海外年轻人接触过中国大众传播媒介的人并不多,接触过的也是以娱乐性传媒为主(例如中国电影)。

此次针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说明在对外传播中使用“引进来”的战略,能够使来华留学生和中国人有直接的接触,对中国有亲身感受,从而增进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来华前对中国形象的负面印象在来华之后是有明显改善的。如果将“走出去”与“引进来”协同起来,优势互补,在对外传播国家形象方面必然会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然而,目前我国在国际汉语教育方面尚缺少“引进来”与“走出去”协同发展的具体操作模式。比如让同一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与在本国孔子学院的汉语学习者定期通过网络视频就某些和中国有关的话题进行沟通,听来华留学生介绍来中国之后的亲身感受;组织来华留学生在假期回国期间共同参与所在国孔子学院的活动,协助当地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进行汉语教学与文化活动等。让本国的来华留学生对本国的汉语学习者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比海外中国教师的传播更具说服力和可信性,同时也可以吸引海外的汉语学习者到中国本土留学。

(四)充分发挥有能力接收来华留学生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的作用,将构建国家形象的战略意识延伸至课堂与校园生活。与来华旅游、经商等分散性人员不同,来华留学生是可以被组织和管理的人群。他们大部分时间在中国的校园里度过,校园是接触来华留学生的一线单位。从此次调查的情况看,在“在中国的留学生活哪些方面对你认识中国有帮助”这项调查中,72%的学生选择“学会汉语”,55%的学生选择亲身体验,56%的学生选择多和中国人接触,45%的学生选择在中国生活时间的长短,15%的学生选择“从教材上了解”。这一方面说明亲身经历对人的感知起到的作用重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国际教育在课堂上的国情教育方面的意识与策略还有待提升。目前,国内接收留学生的学校在国情教育方面所开设的课程大多为“中国概况”,教学模式基本是以教材讲授为主。对于对中国形象有亲身感知经验的来华留学生来说,教材讲授的局限性在于无法真实反映中国社会的瞬息万变,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和数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课堂上进行国情教育仅仅凭借教材讲授模式是不够的,对此,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果把来华留学生当作向海外传播中国形象的传播者,那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对中国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并参与到对中国问题的讨论上,是十分必要的。除课堂教学外,引导来华留学生参与中国大学的校园生活,与中国的年轻人沟通互动增进了解也是自我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在此次调查的深度访谈中,一位来华的德国留学生谈到中国的环保问题时,认为国外媒介对中国环境污染的指责过于偏激。因为他在中国的大学校园中看到中国的大学生举行与环保有关的公益宣传活动,他认为中国人还是有很强的环保意识的。

一国的国家形象涉及到接受者的主观认知、态度和情感,自我构建国家形象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让国际公众接受,从这一意义上说,自我构建国家形象的实质是劝服,即令对方对一国形成心理和情感上的向往以及理性上的认同,最终,一国的价值观被另一国民众所接受。在信息资讯高度发达、高度流动的今天,劝服的方式与途径——如何使对方能够并乐于接受一国自我构建的国家形象尤其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仅在这一领域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国家形象的自我构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化工程,需要政府、社会、民众的共同协作,这一研究领域仍存在很多空白,期待着更多研究者的参与。

(责任编辑:陆影)

D82

A

1003—4145[2010]11—0152—06

2010-09-22

哈嘉莹(1971-),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留学生国家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56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武术研究(2019年12期)2019-04-20 12:22:58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小学科学(2019年12期)2019-01-06 03:38:45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54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