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范生
(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071)
知识基础理论视角下的创新网络协调机制研究
冉范生
(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071)
以知识基础理论的视角考察,创新网络是整合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提升技术创新效率的重要制度安排。创新网络有效发挥功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发挥好核心企业在网络内部知识协调和管理的作用,设计并运作符合知识创新活动性质和规律的多种机制,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的步伐。
创新网络;知识基础;协调机制
技术创新与发展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现代技术创新的特点是依靠异类行动者和知识域之间日益紧密的相互联结,单一企业难以从事所有相关技术的开发,而要有效推进技术创新,就必须借助和整合外部知识源,那么,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探索研究创新网络的作用机理和协调机制,就成为整合内外部知识资源、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课题。
创新网络是信息时代适应新技术创新特点而演进形成的一种新型网络组织形式,是应对系统性创新的基本制度安排,其主要联结机制是行为主体间的创新合作关系①Bergman E and Feser E(2001)Innovation system effects on technological adoption in a regional value chain,Europ.Plann.Studies9,631-50.。对于如何解释创新网络,一般存在三种路径,一是将企业视作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函数,强调最小化研发成本,重在解决资源的最佳配置和企业行为的不同激励机制问题,利用博弈论框架分析企业进行研发合作的条件和激励机制,具有代表性的是新产业经济学;二是强调最小化交易费用,将网络作为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中间协调形式,以威廉姆森的研究为代表,这种分析的路径的缺陷是以边际成本解释组织变革动力,假定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具有完全替代性,从而忽略了创新过程的一些重要特征,如不确定性、多样性及不可逆性;三是演化经济学的知识基础路径,强调将网络视作产业创新的核心决定因素,网络通过将汇集不同的技术和经济能力,产生技术互补和协同效应,从而创造新的技术机会②Thompson,Grahame F.2004,Getting to know the knowledge economy:ICTs,networks and governance,Economy and SocietyVolume 33 Num2 ber 4:562_/581。
一般认为,企业的知识基础理论是多学科研究路径的汇集,包括:认识论、组织学习、资源基础理论、组织能力理论、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假设主要有:(一)知识是企业具有附加值和战略意义的关键生产性资源; (二)知识包括信息、技术、专门技巧、技能等,可以区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三)知识由个人获取,隐性知识由个人储存;(四)由于人的认知和时间限制,个人必须在获取知识上实现专门化,正常情况下,知识的深度只能通过牺牲知识的广度来获得;(五)生产总是需要运用多种不同专用性知识。知识基础理论的主要关注点有三项,一是试图解释创新如何出现并扩散,演进模型中的行动者具有不完全知识基础和理性,面临不确定性。二是异质性和多样性在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关注学习和创新的时间纬度,过程是动态的,发生在历史时间中,具有不可逆性。
创新网络的应用,存在四种情景:一是整合显性知识的需要。当知识不能完全体现在被交换的产品中时,网络合作安排是转移并整合显性知识以支持垂直供应关系的有效机制。二是产品域和知识域存在不一致的情景。企业的产品域和知识域的不一致越大,网络合作增加知识使用效率的潜力越大。产品需要的知识宽度越广,知识的产品专用性越小,不一致性可能越大。三是知识——产品连接中不确定性的作用。当企业认为其当前产品的未来知识需求不确定性越大,作为一种获取和整合附加知识的手段,创新网络相对于内部化的收益就越大。四是知识——产品连接的动态效应。存在快速技术变革的行业的一个特性是先发者优势。技术动态环境中先发者优势越明显,作为一种快速接触知识的手段,创新网络相对于内部化的吸引力也越大。
在企业的整个资源体系中,知识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Zack,1999)。创新网络这种“组织中的组织”③Provan,K.G.1983.The federation as an interorganizationallinkage network.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8:79-89.存在的基本逻辑是,知识创造资源,保持独立实体而非形成层级制可以拥有更大价值,并且这种资源可以跨越组织边界获得,而后以多种形式组合配置,协同提升创新。按照知识基础路径,创新网络被认为具有三项重要作用。首先,创新网络是重要的协调机制,通过促进和支持新技术诀窍的扩散,提升企业间学习。其次,创新网络中可以利用互补效应,这是掌握以复杂性和多知识域为特征的现代技术解决方案的先决条件。第三,创新网络构成了一种组织背景,通过汇集不同技术能力,可以产生协同效应。
创新过程是集体试验和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成本——收益的计算。一般而言,企业的知识基础是不完整的,知识特别是新技术诀窍具有局部性、潜默性和复杂性,并不能任意得到。要透彻理解并灵活使用某种知识,需要长时间地积累起某种特定能力。因此,企业的特定能力限定了技术创新的空间。另外,即使是掌握了必要的能力,可以利用某特定技术,这种机会空间也不是无限的,而是持续耗散的,就是说,由于技术瓶颈和科学限制,在特定技术轨道上每前进一步都是很困难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特定机会耗散后就不能进步了。不同的技术轨道和技术机会是由某些影响机制和反馈机制联结的。一种技术的进步能够在其他技术上产生完全不同的应用,甚至全新的技术机会。这种相互激发的技术过程就是所谓的交叉培育效应。
创新网络如何影响并有利于组织学习过程?由于技术知识的潜默性、局部性和复杂性特点,技术诀窍是无法通过市场交易的,即使存在正确的交易,没有共同的技术基础和分享的经验,简单的诀窍类知识转移也是不可能的,而必须要共同开发此类知识。创新网络代表一种通过合作进行创新扩散的机制,互动关系不仅是创造资源的协调措施,而且是技术进步的基本使能因素。在此,仅仅了解对方在做什么是不够的,企业也需要了解相关技术的功用和联合使用的方式。为支持这种企业间的、对长期积累型潜默性知识的学习,一个稳定而长期持续的合作环境是必要的,这就是“演进表达”的概念;信息要成为有用的知识,需要经历在提供者和接受者之间演进表达的过程。
先进的技术系统不是在孤立中创造的。要商业化一种新技术,即使不是很复杂,企业需要配套的资产和能力也是很广泛的,由此而产生的沟通和协同需求是巨大的,单纯的价格体系和层级制组织无法满足必要的沟通需要①Teece,D.J.1986.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lications for integration,collaboration,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Research Poli2 cy,15:285-305.。如果独自积累这些资产,将是极其昂贵和耗时的,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不可逾越的壁垒。成功的创新需要更复杂的企业组织形式,以建立上游和下游、横向和纵向的联结,创新网络作为一种替代协调机制,可使企业得到互补性资产,这就是网络的互补效应。
在交易成本分析中,所谓的资产专用性是进行非市场协调的理由,比如创新网络或官僚组织。基于知识基础的演进路径又前进了一步,强调企业的全部机会空间是由企业过去的行为决定的。因为学习是局部的,历史是重要的,就是说,企业的技术轨道是路径依赖的。然而,按照不同技术路径参与创新网络的企业也可能经历一种路径交汇,而对其技术机会没有重要影响,这样,创新网络就可能克服不可逆性的局限而建立不同的专用知识库。随着不同技术能力的融合和交叉培养,对新机会的探索就成为可能,这是创新网络的基本演进动力。创新网络中企业的技术边界和组织边界应采取演进的视角,从而有利于形成网络协同效应。
创新网络不应主要按照交易成本进行解释,而应以战略行为、可占用性和技术互补性进行考察②FeldmanM.1994 Knowledge complementarity and innovation,SmallBus.Econ.6,363-72.。在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一般发挥着管理和协调知识资源的作用。核心企业利用外部知识进行创新过程的先决条件,一方面企业必须有特定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还必须具有附加的广阔的知识库,即所谓的吸收能力,以对外部发展和知识进行灵活反应,同时,最重要的,核心企业还应从知识流动性、创新可占用性和网络稳定性等三个维度建立网络协调框架③CharlesDhanaraj and Arvind Parkhe,2006,Orchestrating Innovation Network,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Vol.31,No.3,659-669.。
所谓知识流动性是指创新网络中共享、获取和分布知识的难易程度;如果每一网络成员的专用知识大多锁定在组织边界内部,就不能创造重大价值,创新产出将会最小化;相反,如果核心企业能够评估网络不同节点相关知识的价值并将其转移到需要知识的网络中其它节点,或者通过网络关系向合作者学习或取得资源,就能有效提升知识流动性。
所谓可占用性是指一种规制创新者获取创新利润能力的环境要素④Teece,D.J.2000.Man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Organizational,strategic,and policy dimension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依据核心企业所创造的可占用性体制,创新可以被激发或窒息。核心企业必须确保统一的框架,维护网络成员相关知识开发活动的隐秘性,网络成员没有进行欺骗的企图,创新不会泄漏给和竞争网络有联系的行动者。
所谓稳定性是指一种动态的稳定性,允许网络成员的进入和退出,保持非负的增长率。作为松散结合的系统,网络成员间的联结是不稳定的,成员间的竞争压力会加剧这种不稳定性,行动者可能因此停止与核心企业的合作,甚至开始和竞争网络中的核心企业进行合作。
在这三个维度上对知识和创新进行管理和协调是促进创新网络有效运作的重要前提条件。
针对以上三个维度,创新网络需要进行相应的协调机制安排。
(一)知识流动性方面。创新网络优势替代熊彼特所讲的大企业垄断优势的前提是,分散的网络资源可以流动并进行有效的跨边界配置。提升网络流动性要求核心企业关注三个具体流程:知识吸收、网络识别和组织间社会化。创新起自现有能力的新组合,以新方式组合相关知识要求从环境中识别、吸收和利用知识的能力,或网络层面的吸收能力,基本反应了组织边界的学习能力。网络合作者之间的身份认同能够提供知识流动所需的凝聚力,有利于激励成员参与并公开分享有价值知识①Dyer,J.H.,&Nobeoka,K.2000.Creating and managing ahigh-performance knowledge sharing network:TheToyota case.StrategicManage2 ment Journal,21:345-368.。身份认同可以提供一种纽带,决定知识是粘性的或疏漏性的。创新的偶然性使预测创新产出的确切性质和时间变得不确定,从而使跨组织边界的广泛社会化成为必要②⑤Ahuja,G.2000.Collaboration Networks,Structural Holes,and Innov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Admin.Sci.Quart 45 425-455.。社会化包括网络成员间正式和非正式的联结,以增加社会资本和关系资本。
(二)创新可占用性方面。网络内知识流动促进价值创造。然而,核心企业必须进一步确保所创造的价值被公平地分配,并得到网络成员认同。因为价值分配经常因搭便车和机会主义等问题而复杂化,可占用性就成为创新经济学的中心③Arrow,1974 Arrow,K.1974.The limits of organization.New York:Norton.。核心企业应关注以下流程:信任、程序公正和联合财产所有权。证据显示,相对于契约和诉讼,可占用性主体的力量更依赖于和伙伴企业的社会互动,依赖于利用信任和互惠、丰富的信息共享以及联合解决问题④⑨Uzzi,1997.The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of Embeddedness for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Organizations:TheNetwork EffectAm.Soc.Rev 61 674-698.。在创新网络中,由于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共享知识的潜默性,网络管理的关键要素是发挥协调作用,构建信任并对违反信任的行为提出明确和预定的制裁措施。另外,网络合作伙伴的研究活动结果殊异,即使同一结果网络中企业由此得到的利益也有很大不同。在这种情况下,程序公正对于自愿合作具有强大的正面影响,可应用的程序公正设计原则包括:双边沟通、反驳决策的能力、最终决策的全面问责和决策过程的一致性。最后,创新网络的研究显示,股权合作企业⑤和专利共同分担⑥Hargadon,A.,R.I.Sutton.1997.Technology brokering and innovation in a product development firm.Admin.Sci.Quart.42(4)716-749.的形式比较常见。这种共同所有权的形式在三方面提升可占用性,一是提供了一种相互抵押的形式,降低了逃避责任和违背诚信的激励⑦Kogut,B.,U.Zander.1992.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Organ.Sci.3(3)383-397.,二是创造了共同解决问题的环境,包括谈判和相互调整程序,灵活地解决问题,三是提升了行动者对于共同目标的承诺,提供了分享成果的激励。
(三)网络稳定性方面。稳定性给创新网络提出了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作为松散结合的组织形式,网络具有适应性和敏捷性强的双重优点。另一方面,松散的网络不利于价值创造和价值提取。所以,核心企业的一个关键协调任务是适度地保持网络稳定性。作为协调者,核心企业增加网络的动态稳定性的方式包括:提高声誉、增强未来影响和构建多样性。首先,如果核心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领导者声誉,而新企业想通过与此类市场领导者建立联系而寻求合法的市场地位,那么这就会为网络的稳定提供双重支持:降低行动者切断与核心企业联系的企图,并鼓励形成新的连接,这都有利于稳定网络。其次,核心企业可以加强互惠行为,使未来的影子成为有效合作的促进因素⑧Parkhe,A.1993,Strategic alliance structuring:A game theoretic and transaction cost examination of interfirm cooperation.Academy ofManage2 ment Journal,36:794-829.。试验证据显示,虽然在单一博弈中非合作是主要的合作策略,而在重复博弈中合作的几率增长显著。重复通过鼓励互惠策略而提升合作的预期⑨。通过互惠预期以及相互合作中的预期收益,未来可以影响现在,改变当前的行为模式。网络成员预期的未来收益和当前行为之间的纽带被称为“未来的影子”。未来的影子越长,或者说,当前行为和未来结果之间的关系越紧密,网络的稳定性越高,因为未来的收益预期阻止违背协议的行为。第三,核心企业可以通过提升多样性而构建更有活力的关系。网络多样性是指两类或更多关系同时存在⑩Kenis,P.,&Knoke,D.2002.How organizational field networks shape interorganizational tie-formation rates.Academy ofManagement Re2 view,27:275-293.。增加多样性(比如,核心企业和网络成员进行其他合作项目或鼓励其他网络成员采取此类行为)扩大现存关系的范围,随着企业更广泛、更深入地互动,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能力和特质,导致更高的网络稳定性。
同时,流动性、可占用性和稳定性也是相互作用的。首先是知识流动性和创新可占用性。在相互信任、公开和承诺的环境中,可占用性的利害关系较弱,学习就会普遍存在,因为企业更愿意分享专有知识。其次,创新网络中的可占用性主体和网络稳定性是相互影响的。在稳定的网络中,信任、程序公正和联合资产所有权将更可能确保价值的平等分配。
基于当前技术的多学科交叉性和系统性,技术创新成为一个涉及不同思想及其相互联结的互动过程,由此创新网络成为促进现代技术创新的重要制度安排。在创新网络协调机制的设计和运作方面,应突破一般网络组织协调机制的局限,而从知识管理的角度、从创新活动自身规律的角度予以思考和把握,并特别关注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在知识管理和网络协调上的功能和作用,从而提升创新网络的整体效率和效用。
(责任编辑:艳红)
G203
A
1003—4145[2010]11—0123—03
2010-08-25
冉范生,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