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龙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东济南250002)
新视野下的民俗学研究
——读《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
刘德龙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东济南250002)
2009年9月,济南出版社出版了由耿光连副教授主编的《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一书。该书将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的研究放在现代化的历史视野下,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的考察,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解读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过程中所蕴藏的现代性意义与思想史意义,即在叙述了近代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及其变化的同时,探讨了近代中国民众的思想意识、生活观念、宗教信仰、价值理念及其变迁过程,阐释了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独特路径,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该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丰富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和民俗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社会习俗,又称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社会中,社会人群所约定俗成的、模式化了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定地域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形成的共同习惯。社会习俗也是一个民族或一定地域的人们的一种相沿积久成习的文化现象,反映了这个民族或这个地域内的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能力、科学水平、道德情操、生活准则和理想愿望。社会习俗普遍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家族、礼仪、信仰、生产、交易、交际、婚丧、宗教、建筑、服饰、语言等等。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剧烈变革的社会,是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社会。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社会习俗也发生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变迁。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是展现近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与转型的重要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把握历史变迁的脉搏,感觉社会嬗变的气息,知悉世道兴衰的趋势。
社会习俗包含的范围很广,但本书并没有对近代社会习俗进行面面俱到的研究,而是重点研究那些不仅在近代发生了巨大变迁,能够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变化,而且蕴藏有丰富的现代性意义和思想史意义的社会习俗,如饮食、居住、出行、服饰、礼仪、消费、岁时节令、婚姻、丧葬以及在近代中国社会移风易俗运动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放足、剪辫、反对迷信和禁鸦片等问题。在每一个问题中主要回答了社会习俗由传统向现代发生了怎样的变迁?变迁的原因是什么?民众对社会习俗变迁的反应怎么样?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态度?社会习俗变迁与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方式的演变以及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变革之间有着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在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现代性意义与思想史意义?
本书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的研究放在现代化的历史视野下,实际上是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作为切入点,从一个侧面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探寻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独特路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社会习俗,会随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众的思想观念、心理意识、宗教信仰、行为规则、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即文化学者所称的“俗随时变”。反过来,社会习俗的变迁又会促进这个民族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众的思想价值观念、心理意识、宗教信仰、行为规则、生活方式的变化。因而,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即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众的思想观念、心理意识、宗教信仰、行为规则、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变化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另一方面,社会习俗的变迁又促进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众的思想价值观念、心理意识、宗教信仰和行为规则、生活方式的变化。在社会习俗的变迁过程中,社会习俗与现代文明既表现出矛盾与冲突的一面,也表现出顺应与融合的一面。
本书在厘清中国传统社会习俗向现代社会习俗演化的历史过程,阐述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关系的同时,还解读了隐藏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背后的现代性意义。
社会习俗的变迁不仅是一个事实判断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所谓事实判断,就是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考察,探究近代中国社会习俗是如何变迁的,是怎样变迁的,变迁的程度怎样。所谓价值判断,是指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不仅仅在于研究社会习俗变迁本身,更在于研究社会习俗变迁背后所蕴藏的中国现代化问题,从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解读中,探寻其中的目的论意义。
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自发的、内生的现代化,而是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西方殖民主义扩张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的情况下,被迫做出的反应,是一种后发的、外在的、被迫的现代化。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放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叙事中,放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视野下,可以看到蕴藏在社会习俗变迁中近代中国的多重历史主题:革命与保守、传统与现代、守旧与革新、卖国与爱国、趋新与倒退等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互相交织的二元历史问题。
在解读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中所蕴藏的现代性意义的同时,该书还着重阐释了蕴藏在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及其变迁背后的“思想史”意义,尤其是社会“一般思想史”意义。社会一般思想是指那些对现实社会生活发生了重要影响的、具有广泛社会性和现实有效性的普遍思想意识。以往对近代中国思想史的考察,往往满足于对精英言论和著作文本的引述和分析,即满足于对精英思想的研究。但精英思想并不等同于社会一般思想,精英的言论、著作文本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社会一般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出于文本的观念经过知识精英的提纯,用概念、范畴表述的见解,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民众生活体验的具体性、形象性是有差距的;二是有的精英思想只停留在书斋中或仅局限于一定圈子内,并没有被普通民众所接受、所认同;三是即使那些被民众接受、认同的精英思想也同文本所表述出来的思想观念存在差距。因为文本思想观念在向民众传递过程中,一方面会发生遗漏,另一方面民众在接受过程中不仅会有选择性,而且会发生理解上的问题,即可能出现误解,形成“郢书燕说”的效果;四是精英思想被民众所接受、认同也需要一个过程,即精英思想与社会一般思想是不同步的,一个时代的精英思想并不能必然地反映这一时代的社会一般思想。更重要的是,存在于普通民众中的社会一般思想是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不可能被精英的言论、文本所完全反映。
正因为出于精英言论或著作文本的精英思想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一般思想,而一般民众又难以留下文本性的东西,供后人研究其思想观念、心理意识和价值信仰,所以,要探究中国近代的社会“一般思想”及其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就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优先考虑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及其变迁。这是因为社会习俗深深植根于社会民众日常生活经验中,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现实有效性,这决定了支配社会习俗背后的思想世界的广泛社会性和现实有效性。因而,社会习俗及其变迁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普通民众的思想世界,相对于出于精英文本和言论的精英思想,更能体现出近代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大众的思想意识、生活观念、社会信仰和社会心理的变化,更具有广泛社会性和现实有效性。近代中国的变迁是以鸦片问题为先导而继之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问题为开始的,但最终还是落脚于外来文明带来的新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宗教信仰所导致的中华文明的自我更新落实于社会生活上。所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实际上就是近代中国社会一般思想变迁的社会体现。本书所论及的饮食、居住、出行、服饰、消费、岁时节令、婚姻、丧葬、放足、剪辫、反迷信、禁毒等一系列社会习俗变迁,背后就蕴含着近代社会变迁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保守与革命、传统与现代、守旧与革新、卖国与爱国、趋新与倒退等一系列思想冲突,实际就是中华文明在近代西方文明冲击之下所体现出来的混沌、迷茫、矛盾、冲突、对抗、徘徊和趋新。因而,通过考察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通过解读支配社会习俗的思想依据,就可以探寻出近代中国社会的一般思想观念、心理意识和价值取向;同时,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解读,也可以揭示出社会习俗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民众思想意识、生活观念、社会观念、社会信仰和社会心理的变化,即近代中国社会一般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本书通过对支配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背后思想世界的解读,给读者展现出一幅不同于精英思想的普通民众的思想世界。
该书不仅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有关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习惯、市井社会生活变迁的通俗读本。如何让学术研究走出象牙之塔,让历史知识能为一般民众所接受和喜欢,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该书在此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将学术性、通俗性和趣味性融汇贯通,以图文并茂的文本形式、平实自然的行文风格和通俗易懂的叙事话语,将书斋中的学识,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事实上,该书以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社会习俗为题材,本身就体现了当今史学“眼光向下”的趋势。社会习俗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遵从着一定的社会习俗。但对于今天人们所遵从的社会习俗,与中国的传统社会习俗有什么的不同,是如何由传统习俗演变而来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演变,是许多人都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故事。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本书的编著者通过查阅浩如烟海的文摘、报刊、时人笔记、口述记录和史籍资料,按照与市民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且须臾不离的生活习惯与习俗分门别类,叙述了各类风俗旧习在近代社会中随着西方文化的到来而产生的渐进与演变,讲清了近代社会旧习的由来、内容、演变及向新习俗构建的过程、结果及其演变的原因,使读者读后,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为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传统社会习俗向现代社会习俗演变的过程,本书的编著者还从收集的近千幅老照片中精选了130多幅作为书中的插图,使每个主题都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本书将这些老照片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历史融为一炉,与文字内容密切配合,共同叙史、证史,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历史。这样,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近代中国社会习俗是如何变迁的,是怎样变迁的,变迁的程度怎么样。
此外,在学术意义之外,对于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本书同样为我们提供了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兼容并蓄、革故鼎新、共荣共生的经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中国加速走向现代化的今天,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碰撞问题。虽然近代社会和改革开放后现代化的背景不同,有着主动和被迫之分,有着内在和外在之别,但都同属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优势和主导的共同背景,都要处理好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变迁,初次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书所揭示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背后所蕴藏的社会一般思想、信仰的变迁与现代化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实现包括社会习俗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编写也略有不足之处,虽然本书的编著者着力于挖掘蕴藏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背后的现代性意义和思想史意义,但在某些方面挖掘的还不够充分,表述的还不够明确,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希望本书的编著者在以后的研究中展开更充分的论述,能为近代社会历史的研究再添一本力作。虽然有这方面的缺憾,但瑕不掩瑜,这部集知识性、思想性与可读性为一体的学术著作,仍是近年来有关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生活变迁史和民俗学研究的一部好书,值得反复阅读与品味。本书的编著者在贯通历史与现实、融合学术性和通俗性、以图证史等,打通中国现代化史、社会文化史和民俗学学科之间藩篱等诸多方面的成功尝试,也为今天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范例。
(责任编辑:红星)
K890
A
1003—4145[2010]11—0026—03
2010-09-01
刘德龙,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