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炜
(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中国是世界上极其重视读书教育的国家,从古代的科举取仕到如今全民关注中高考,以及投资各类应试教育可以看到这一特色。一直以来,中国社会受传统读书与做官及社会地位挂钩的科举制度和建国后升学国家分配工作的影响,人们将拼命考大学幻想成出人头地的捷径。这使人们很关注考试的主要科目。语文作为各级学历考试中贯穿始终的课程被高度重视,并产生很大社会影响。一个受正规学校教育的人从幼儿园开始接触语文,小学开始学语文,十几年后到大学仍要被人教着学语文。教育领域轰轰烈烈又十分难产的语文改革持续了二十年,仍理不清头绪,找不到出路。对“语文”作为考试课程的片面重视阻塞了人们对“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来理解的通道。“语文”既是引导人们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交流思想的工具,又是文化成就的载体。它是学习者用来认识、开拓精神世界的学科。人们认不清语文学科的本质是语文教学改革难以突破的关键原因。
有人说“语文”是最重要的生存工具。众多人士呼吁“人文教育”、“素质教育”,认为语文教学能解决这些问题。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人们对“语文概念”认识的模糊。应当说“语言”是最重要的生存工具。“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也非语文教学能完成的任务。可见搞清“语文”含义是认识问题的出口。
语( yǔ)的基本字义为:口语(言语)、语言(语汇)、语种(英语)、用语(术语)、固定结构辞语(成语、歇后语)、用于交际的辅助语言(旗语、手语)、口语的行为(讲、说)。“语”可为动词,如:语,论也(《说文》)、语,言也(《广雅》)、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君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 牛峤《菩萨蛮》)、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语”也可为名词,如:语曰:唇亡则齿寒(《谷梁传·僖公二年》)、评语、俚语、词语、为人性僻躭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语义(也称词义)、语言、灯语、谓语、语境、 语气。由此可归纳为“语”的语义是基于基本义——“口语”基础上的通过引申形成的,大量具有不同类型语意延伸的交际符号。“口语”为“语”的基本义;言语、语言、语汇、语种、语法、术语、成语、手语、评语、俚语、词语、语义、谓语、语气则为“语”的一般义。一般义都是基本义引申的结果。
文(wen)的基本字义为:图画(纹理)、纹身(文身)、文字材料(文章、文本、文凭、文据、文件:法令条文)、记录口语的物质符号(文字、汉文字、蒙文、文盲)、文采(文辞、文笔)、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文化(人类劳动成果总和和它们给世界留下的影响)、自然界的规律(天文、水文、文象:日月星辰变化的迹象)、礼节(繁文缛节、文教:礼节仪式)、读书人气质(文质彬彬、文气)、性格和气质趋于平稳(温和、文雅、温文尔雅)、从事以文字为主的工作及人员(文官、文职、文人、文武并用——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文经武纬,训徒陟空——唐· 颜真卿《郭公庙碑铭》)、书面语(文言)、社会科学(文科)、掩饰(文过饰非)、铜钱时代量词(不名一文、不值一文)、姓氏(文天祥)、美好的谥号(周文王、汉文帝、隋文帝、清圣主文皇帝——经纬天地曰文——《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文字的来源比较有争议,有人认为:“文”字的甲骨文是水纹图案“纹”的简化,是绘画、美化、色彩、装饰、艺术创作行为,以及用于占卜的图腾符号或记录事物的图形符号(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许慎《说文》;五章以奉五色。——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斑文小鱼。—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也有人认为:“文”字的甲骨文字绘的像一个人形,中心的一点象人的胸部一个“心”的图案。其义是特指“心里的智慧与知识”,上古人们以为心脏是思考之所在,是存储智慧的地方(搞错了心脏与脑的功能)。文与字合称文字为文最常用的意思。“饰以篆文(《后汉书·张衡传》)、分文析字(《汉书·刘歆传》)”即此义。“文”,在先秦有文字的含义;“字”,到了秦才有。“文”为独体字;“字”为合体字,文字此后又简称“文”( 车同轨,书同文——《礼记·中庸》)。 “文”可为名词,如:花纹、文字、甲骨文、文章、文才、文献、文言、文榜、文姓、文案。“文”也可为动词,如:文身(文绣有恒《礼记·月令》)、文木(刻镂以文采之木) 、文饰(修饰:文车二驷——归有光《项脊轩志》)、文过饰非、文匠(写文章的大家)。“文”也可为形容词,如:文采(其旨远,其辞文《易·系辞下》)、文质彬彬(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文轩(华美的车子)、文火(柔和,不猛烈的火)。“文”也可为量词,如:几文钱、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后汉书》)。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的语义是基于基本义——“花纹”基础上的,通过引申形成的大量具有不同类型语意延伸的,带有装饰、锲刻、书写等含义的符号。“花纹”为“文”的基本义;纹理、纹身、文本、文凭、文件、文字、文盲、文采、文笔、文明、文化、天文、水文、文气、文官、文职、文人、文言、文科、文火等为“文”的一般义。一般义都是比喻引申、直接引申或间接引申的结果。
综合以上“语”和“文”的含义,将语文(yǔ wén )一词译成英语:Chinese是不准确的。《辞海》和《辞源》对“语文”一词没有明确解释。《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语言和文字”和“语言和文学”。《新华字典》为“语言和文字”和“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它们都谈了语文的本义,并没有把“语文”作课程或学科名。工具书几乎没有涉及影响如此巨大的教育领域的“语文”。那么学历教育中的“语文”一词是如何产生的呢? 究其产生根源,它是人为规定的结果,这个概念是否有逻辑性、科学性值得商榷。
“语文”一词出现不过百年。二十世纪,清政府废科举,办新学堂。课程、教材从西方引进。传统“国文”课在五四运动以后改为“国语”,主要是增加白话口语,选用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作家的作品。30年代,叶圣陶、夏丐尊从办教育的角度将国语和国文结合,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编写教材。可见“语文”一词的出现有其历史背景。解放后,叶圣陶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政府教育机关接受,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的一门主课。从“语文”一词的流变可以看出它是“国语”和“国文”的简单结合,并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和仔细的推敲。从它的出处考察主要是白话文和古文的结合,前者为“语”后者为“文”。但是后来随着教育制度的发展和语文课程内容的增加,“语文”作为一门课程显然比它最初出现时丰富了很多。例如它加进了语音、文字、语法、词汇、修辞、写作等知识的专门讲解,并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有人认为:“语文”一词的原义是“中国古今书面语言作品”,是“文章”,这个看法明显是片面的。在我国台湾称为“国文”或“国语”,而不是“语文”。考察西方一些国家,关于民族语言、文字、文化、文明的教育分为众多科目。例如他们有:书写、发音、修辞、演讲、语法、拼写、戏剧、诗歌等课程科目。而在我国这些课程都由语文课程来完成。由于过度综合,造成了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相同,更造成了语文课程考核测评难度和改革无从下手的局面。特别是越到高年级改革难度越大。
现在各类公开的媒体关于语文的定义很多:1.语文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语文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 2.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3.语文即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 4.语文是以现代汉语为表述的形式,选取文学库里优秀、经典的作品,通过教师的指导,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境界,激发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个传承人类文明的基础平台的一门重要学科。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到对“语文”概念理解的差异。事实上,语文存在于汉语领域。其本意所含的“语言文字”含义后来被教育领域的课程概念所遮挡。这种定义的错误涵盖了所有语种,以此类推英语、法语也应属于这类语种的语文了。我们可以分析任何一篇文字材料都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但显然它不一定属于语文。 从现在来看,如果不把综合性极强的语文课程分解,语文确实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以文章讲解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教学模式说明了文章作为表达工具,内容可以包罗万象。这也造成了教学中教的难度、学的难度和考的难度。教学考核的知识内容与应用内容都会由于考核范围的庞杂、知识应用的灵活多样而难以实现清晰、科学、公正的评价。所以教学主体教什么?其选择难度很大,怎么教的方法一直未找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在教学中好实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写作知识),但是它的人文性在教学中难以统一标准。由于它没有统一的标准,更难考核。这是教育问题,也是文化问题,甚至关乎政治问题。学好语文是很重要的,但所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我认为主要是由于没法控制其过多的内容;无法把握它不清晰的分类;无法理解它不一致的评价标准。
有人说:语文覆盖面最为广泛,走进语文能感受文化的魅力,人文关怀;语文浓缩千年文化积淀成就人生的飞跃。但是这确实也是语文教学和考核改革难以有效推进的重要原因。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令》确定了“语文”学科的诞生。51年来语文学科的“科学定义”都还没有产生。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不是没有人去定义,而是实在无法定义。因为其名称和内容是脱节错位的。51年来教育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应试教育的白热化将语文教育推入了困境。今年《人民教育》专门进行了“语文教育问题大讨论”。如何使语文教育走出困境?对“语文”这个概念作出科学的解释是出发点。语文概念问题已有50年了,也有必要总结成败得失,上升到理论了。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明确了“语”是来源于口语的书面语,“文”是来源于文言(文饰之言)的书面语,未形成文字的口语叫“话”,形成了文字的是“文”。“语文”用作学科名后,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认识没有与时具进,对其作出清晰辨别,由此形成了僵化的认识。
现代语文是建国后中国继承传统,实施人文教育的学科。它与中国传统的文章道德教育是一脉相承的。由过去的诗文教育过渡到西洋教学影响下出现的国文教育;接着又受新文化白话的影响出现了国语教育;再后来又被简单的合并为语文教育。建国后虽然课程名称没有变化,但是借鉴西方的教学内容大量充实进来。过去的文章讲解发展到这时增加了专门讲授语音(如汉语拼音方案)知识及应用、词汇知识及应用、语法知识及应用、修辞知识及应用、文字知识及应用、写作知识及应用等复杂学科内容。这样以来是语文教学的负担大大增加,但是传统的诗文讲解式教学方法一以贯之,没有丝毫变化。语文教学内容简单增加了,但却没有及时进行科学分化和有条理地分科;加之教学方法一成不变。旧瓶装新酒,造成了今天的尴尬。
今天的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已经不是一门课程能够承担了的。除文章(篇章)欣赏外,它的许多知识都是单独的学科。有的观点认为:语文是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和语言、写作知识为教学内容、以启迪并发展学生人文素养为根本目的、以现代言语交际规范和汉民族人文心理为引导的基础学科。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内容。还有观点认为:语文有目的的选材是时代和政治倾向的要求。不然,无法保证教育的正规性、倾向性、目的性。这种观点有一定根据,但是还没有跳出传统狭隘的语文观念,仍然单纯强调篇章讲解。这也是多年语文改革找不到出路的根源所在。许多大学语文改革专家也从未跳出篇章讲解的藩篱。如果语文学科教育十几年一贯进行篇章讲解,无论讲解的篇章如何更换,在教学方法陈旧模式下的学生厌学是必然结果。
现代语文的概念需要细化语文学科的内容,使其庞杂的教学内容层级化、逻辑化、条理化。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难度的板块安排不同阶段学习对象。启迪发展相应的智力和审美能力。内容分科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重视语文改革很有价值,语文教学对于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判断等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现在语文作为学科不仅有语言文字的含义,还有文化、文艺、文明、文学的含义。它的拥有量成为一个人人文素质衡量的指标,能够判断人的言语交际能力和综合处世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4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