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空调利用余热制冷的热经济性分析

2010-04-12 08:03甘念重李格升
关键词:吸收式制冷量热源

甘念重 李格升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1) 武汉 430063) (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处2) 武汉 430063)

船舶主机作为船舶的动力和能源中心,仅有50%左右的热量转换成有用功,其余的热量则以各种方式被带走,如果能对这些余热加以充分利用,就能提高船舶能源的利用率.吸收式制冷空调装置是一种以低温热源为主要动力的制冷设备,其常有“火中取冷”的说法,与采用氟利昂类制冷剂的蒸汽压缩式制冷装置相比,吸收式制冷空调装置具有耗能低、运行噪声低及环保等优点[1].在船舶柴油机动力装置中,可供吸收式制冷空调装置利用的主要余热热源有:(1)柴油机排气余热;(2)柴油机缸套冷却水余热;(3)柴油机增压空气冷却水余热.现代柴油机船舶利用余热进行工作的设备已不少见,如废气锅炉是利用了柴油机排气余热的一种设备,而海水淡化装置却是利用了柴油机缸套冷却水余热的一种节能装置.如何对柴油机船舶上剩余的废热进行充分利用,即尝试将余热作为民用船舶空调的一种新型动力,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2].

1 吸收式空调装置利用船舶余热的可能方式

为了保证船舶在整个使用时间内(包括航行时间和非航行时间)船舶空调的正常工作,如果完全利用主机的废热来供给热源,显然是不行的(因为在船舶锚泊期间,主机是停止工作的,而发电柴油机的余热在锚泊时又很少).因此必须考虑使用复合型热源,以保证空调机组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使用.

1.1 热水-直燃复合型机组

在航行时,主要是利用主机缸套水的余热;在停航时,主要是直燃机组通过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作为加热热源.由于装置选择了2种热源,其结构较为复杂,体积相对较大,其系统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热水-直燃型机组系统原理图

1.2 蒸汽-直燃复合型机组

在航行时,主要是利用主机排气余热产生的蒸汽作为加热热源;在停航时,主要是直燃机组通过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作为加热热源.同样由于本装置选择了2种热源,其结构较为复杂,体积相对较大,其系统原理如图2.

1.3 混合蒸汽型机组

图2 蒸汽-直燃型机组系统原理图

即在开航时,利用废气锅炉产生的蒸汽作为加热热源;在停航时,利用燃油辅锅炉产生的蒸汽作为加热热源.其特点是:加热介质就是蒸汽,系统简单,而且在航行中遇到主机故障等原因而导致废气锅炉产气量不足时,可以很方便地启动燃油辅锅炉进行升汽补充,其系统原理如图3所示.

图3 混合蒸汽型机组系统原理图

1.4 蒸汽-电力并列型机组

即在开航时,利用废气锅炉产生的蒸汽作为加热热源;在停航时,利用电力带动的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组进行制冷.装置的特点是:必须具备2套完全不同的制冷系统,管理复杂,所占空间面积大,其系统原理如图4所示.

图4 蒸汽-电力型机组系统原理图

1.5 热水-电力并列型机组

即在开航时,主要是利用主机缸套水的余热作为加热热源;在停航时,利用电力带动的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组进行制冷.其特点是:必须具备两套完全不同的制冷系统,管理复杂,所占空间面积大,其系统原理如图5所示.

2 不同型式空调机组使用时的一次能耗率计算

图5 热水-电力型机组系统原理图

为了对使用不同能源和品位的制冷装置进行经济性比较,可以将不同能源的消耗量折算为同种燃料物质(如煤、油)的消耗量,即一次能耗率(primary energy rate,PER),是指一次能源消耗量与输出的能量的比值,它代表在给定能量输出要求的情况下,系统所消耗的一次能源量的大小.PER值越小,说明该系统消耗的一次能源量越少,该装置就越经济.对仅仅在夏季产生冷量的船舶空调装置而言,PER=Qf/QC,其中:Qf为机组的一次能源消耗量;Qc为输出的制冷量[3].为了便于计算和讨论,确定了某远洋货轮为参照对象,其主要参数为:(1)船型,散货船;(2)航区,全球;(3)总吨,90 091t;(4)主机型号,MAN B&W 6S70MC-C;最大持续功率(M.C.O),18 630kW;转速,91r/min;正常持续功率(C.S.O),15 835 kW;(5)船舶空调器的制冷量,100kW.

2.1 设定的计算条件

1)冷媒水的进机、出机温度分别为7℃和12℃,冷媒水泵的扬程为20m.

2)冷却水的进机、出机温度分别为32℃和38℃,冷却水泵的扬程为40m.

3)对采用热水为热源的机组,热水的进机、出机温度分别为81℃和71℃,其循环泵的扬程为20m.

4)吸收式机组放置的位置与电制式机组的位置相同.

5)冷却海水的比热容为:3.89kJ/(kg·K),主机缸套冷却水的比热容为4.2kJ/(kg·K),冷媒水的比热容为4.2kJ/(kg·K),海水的密度为1 025kg/m3.

6)制取100kW的制冷量,吸收式机组的本体耗电量约为1.8kW.

7)计算离心泵的配套功率时,泵的效率ηb=60%,功率储备系数Km=1.2,由泵的有效功率Pe=ρgQH,则泵的配套功率Pm=KmPe/η.

8)船用柴油发电机的发电效率ηd1=45%,输电线路效率ηd2=90%.

9)散货船的航行率α=55%.

10)本船燃油辅锅炉的热效率ηg=73%.

2.2 不同型式空调机组的一次能耗率计算

2.2.1 蒸汽-直燃复合型机组

1)航行时的一次能耗率 航行时采用的是蒸汽型机组,取蒸汽双效型机组的热力系数ζ=1.2,则制冷量Q0=100kW 时,所要的供汽热量Qg=100/1.2=83.3kW[4].由于 PER=Qf/Qc,而Qf=Qg+Qe,但Qg用的是余热,因此计算时应取Qg=0,Qe是冷却水泵电功率PLe、冷媒水泵电功率Pme及机组本体电功率Pbe之和组成,而Pbe从上面的计算条件已知,即Pbe=1.8kW.

冷却水带走的热量应为供汽热量与吸收制冷量之和,因此PLe的计算为

则:PLe=Km· (Qg+Q0)gH/CΔtη·1 000=1.2×(83.3+100)×9.8×40/3.89×6×0.6×1 000=6.15kW

可以认为冷媒水所带走的热量即为吸收制冷量Q0,因此Pme的计算为

则:Pme=Km·Q0·gH/CΔtη·1 000=1.2×100×9.8×20/4.2×5×0.6×1000=1.87kW

则:Qe=PLe+Pme+Pbe=6.15+1.87+1.8=9.82kW

由于Qe是电能,将其转化为一次能源消耗为

则航行时一次能耗率为:PER1=Qef/Qc=24.25/100=0.243

2)停泊时的一次能耗率 停泊时采用的是直燃机组,取其COP=1.3,则(Qg+Pbe)=100/1.3=77kW,而Pbe=1.8kW,则Qg=75.2kW.其冷媒泵功率同航行时的计算,即Pme=1.87 kW,冷却水泵功率PLe的计算如下:查表得直燃型机组的耗冷却水指标为:(0.28~0.30)m3/(kW·h),制冷量为100kW时,取冷却水的流量Q=28m3/h.则:PLe=Km·Pe/η,Pe=ρgQH,PLe=Km·ρgQH/η=1.2×1 025×9.8×28×40/0.6×103×3 600=3.75kW

则:Pme+PLe+Pbe=1.87+3.75+1.8=7.42kW,转化为一次能耗率为:7.42/0.45×0.9=18.3kW.

则停泊时一次能耗率为:PER2=(18.3+75.2)/100=0.935

3)营运时间内的一次能耗率 根据上述的计算,机组在船舶整个营运时间内的一次能耗率为:

2.2.2 热水 -直燃复合型机组 依照2.2.1的相似推导和计算,其营运时间内的一次能耗率PER=0.65.

2.2.3 蒸汽 -电力并列型机组 依照2.2.1的相似推导和计算,其营运时间内的一次能耗率PER=0.43.

2.2.4 热水 -电力并列型机组 依照2.2.1的相似推导和计算,其营运时间内的一次能耗率PER=0.54.

2.2.5 混合蒸汽型机组 依照2.2.1的相似推导和计算,其营运时间内的一次能耗率PER=0.94.

本轮单独使用电力型机组的一次能耗率PER=0.658.

2.3 不同型式空调机组一次能耗率对照图

见图6所示.

图6 不同型式空调机组一次能耗率对照图

3 结 束 语

从上面的计算结果和对照图可以得出,选择蒸汽-电力并列型机组的热经济性最好,其次是热水-电力并列型机组和蒸汽-直燃复合型机组,热经济性最差的是混合蒸汽型机组.结果也证明了:吸收式制冷装置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废热作为其加热热源,这种装置只能说是“节电不节能”.显然,要实现吸收式空调装置在民用船舶上的广泛应用,除考虑具体机组安装空间大小、维护管理、船舶类型及航区影响等因素以外,还必须对机组本身做一些相关的技术改进,如添加能量增强剂和使用高效传热管[5],以提高整个机组的热效率和适用性.

[1]敖晨阳,李达仁,张 宁.船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应用研究[J].机电设备,2002,(2):30-33.

[2]吴伯才.船舶柴油机余热的利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2):187-190.

[3]严俊杰,黄锦涛,何茂刚.冷热电联产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辛长平.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5]谭辉平.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节能途径[J].节能技术,2000,18(14):16-18.

猜你喜欢
吸收式制冷量热源
R134a-DMF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仿真研究
横流热源塔换热性能研究
压气机叶片MPAW堆焊的热源参数模拟仿真
浅谈上海地铁车站环控系统的能耗症结及应对措施
某型有轨电车空调系统制冷量计算
谷物冷却机运行特性研究
基于启发式动态规划的冷热源优化控制
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模拟分析
空调器制冷量不确定度评定
多类型热源点共存下的区域热力统筹供应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