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德裕《祭韦相执谊文》及相关问题探略
——兼谈唐代贬官对海南文化的影响

2010-04-11 20:33王育龙程蕊萍
关键词:崖州李德裕海南岛

王育龙,程蕊萍

(1.海南省博物馆,海南海口 570203;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54)

唐李德裕《祭韦相执谊文》及相关问题探略
——兼谈唐代贬官对海南文化的影响

王育龙1,程蕊萍2

(1.海南省博物馆,海南海口 570203;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54)

唐代李德裕,出身名门显贵之家,历经唐代的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六朝皇帝。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李德裕的为官历程,始终是与以牛僧儒、李宗闵为首的牛党集团和强大的宦官势力斗争相伴相随。在平定边患、整顿内忧方面,立下了显赫功绩。宣宗即位后,李德裕罢相,牛党之徒白敏中、令狐陶、崔铉等掌握朝中大权,将李德裕贬往海南。共同的政治抱负和相同的命运结局,将李德裕和韦执谊两人的感情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于是,在祭祀韦执谊青冢之际,李德裕写下了《祭韦相执谊文》,表达了对韦执谊的无限思念。以李德裕为代表的许多唐代贬官,为海南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在海南岛的后裔问题,也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谜团。

唐代;李德裕;《祭韦相执谊文》;韦执谊;李德裕后裔

唐代名相李德裕(787-850年),出身名门显贵,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赞皇)人。据《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四·李德裕传》记载,其“祖栖筠,御史大夫。父吉甫,赵国忠懿公,元和初宰相。”也正如唐文宗李昂所言:“卿之宗门,累著声绩,冠内廷者两代,袭侯伯者六朝”。[1]他的一生,经历了唐代的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六朝皇帝的统治,外征内治,出将入相,功绩卓著,彪炳史册。宋代范仲淹称他“独立不惧,经制四方,有相之功,虽奸党营陷,而义不朽矣”。[2]然而,这位功臣名相最终却厄运难逃,贬谪天涯,落了个客死异乡的悲惨结局。

一 李德裕生活时期的唐代政治

李德裕的一生,是在“安史之乱”以后极其动荡的晚唐时期度过的。这时期的大唐王朝,已经完全失去了开元、天宝时期的盛世辉煌。稳固、统一、繁荣、强盛的唐王朝,已经驶向了衰落动荡的历史轨道。中央统治集团内部宦官专权,朋党相争;地方藩镇割据林立,对抗朝廷。

地方藩镇势力,长期以来是大唐王朝的顽疾。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势力不仅没能得到消除,反而更加肆虐猖獗。出现了“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3]这些地方藩镇政权,“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4]他们各自为政,拥兵自重,专横跋扈,为所欲为,“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5]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对大唐政权的生死存亡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形成了“天下尽裂于方镇”的政治格局。岑仲勉先生总结说:“安史及各镇之乱,结果所至,适以破坏百姓之长年生息,群众不获其利而先获其害,比诸晚唐时代,农民久居水深火热之中”。藩镇势力之所以如此强大,岑仲勉先生分析原因道:“节度之坏,在于权太重,如支度、营田、转运、采访等,初本别置专使充任,后及全付之藩臣,尾大不掉,实在于此”。[5]

内部混乱的中央朝廷,更是无暇顾及地方藩镇的猖獗。宦官专权和朋党相争是这个时期最为突出的政治现象。

宦官们不仅有随时任免将相的特权,甚至掌管着皇帝的生杀与废立。朝廷上下内外,无不屈服于权阉的淫威而观其眼色行事,就连当时做太子的顺宗皇帝都“未尝以颜色假借宦官”。据统计,唐朝后期死于宦官之手的皇帝就有顺宗、宪宗和敬宗,而由宦官所拥立的皇帝就有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和昭宗七人。顺宗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的惨烈失败,更加验证了宦官势力的无比强大,由此可知宦官的权力与疯狂之甚。

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吉甫等人为首的李党,他们与当时权力极其膨胀的宦官集团,是并驾于朝廷且极其对立的两股势力。

早在李德裕父亲李吉甫时期,就已经与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集团结下了极深的怨恨。“初,吉甫在相位时,牛僧孺、李宗闵应制举直言极谏科。二人对诏,深诋时政之失,吉甫泣诉于上前。由是,考册官皆贬,……故逢吉常怒吉甫、裴度。而德宗于元和时,久之不调,而逢吉、僧孺、宗闵以私怨恒排摈之”。[1]这场起始于唐宪宗时期的牛、李党争,到了唐文宗时期,一度发展到了白热化程度。首先是牛党专权,打击李党;后又是李党执政,排挤牛党。常常是“每议之际,是非锋起”。[6]就连唐文宗也十分无奈地慨叹道:“去河北贼(指河朔三镇)非难,去此朋党实难!”陷入牛、李党争旋涡中的李德裕,经常是处在难以自持的紧张环境之中。他时沉时浮,时贬时用。在出任浙西观察使时,前后八年,“凡旧俗之害民者,悉革其弊。”“人乐其政,优诏嘉之”;在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修筑“筹边楼”、“御侮城”、“杖义城”、“柔远城”、“邛崃关”等,培养出了勇武善战的“雄边子弟”,巩固了唐王朝西南边陲的安全,遏制了南诏和吐蕃的骚扰。

唐武宗时,李德裕得以重用。任宰相时尽贬牛党之徒,将党魁牛僧孺贬为循州长史,将李宗闵长流封州。“当国凡六年,方用兵时,决策制胜,它相无与,故威名独重于时”。唐宣宗即位后,诏李德裕太极殿曰:“向行事近我者,非太尉邪?每顾我,毛发为森竖。”[7]李德裕罢相,牛党之徒得以掌权,白敏中、令狐陶、崔铉之流在宣宗支持下,将李党彻底清除。“凡德裕所薄者,比不次拔擢之”。[8]李德裕则踏上了贬往岭南的漫长之路,大中元年秋,“寻再贬潮州司马”。“明年冬,又贬潮州司户。德裕既贬,大中二年,自洛阳水路经江、淮赴潮州。其年冬,至潮阳,又贬崖州司户。至三年正月,方达珠崖郡。”[1]从此失势而永不再起。

二 《祭韦相执谊文》[9]的成因及其内容

“李卫公(德裕)在珠崖郡,北亭谓直望阙亭。公每登临,未尝不北睇悲哽”。[10]登崖州郡城而作:“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表现了他身处炎海穷边之地却眷怀君国的那种锲而不舍的赤诚之情。

《祭韦相执谊文》是李德裕在珠崖郡祭祀拜谒韦执谊坟墓时的感慨之作。韦执谊因为积极参与了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失败而遭远贬。“及宪宗受内禅,流叔文、丕,分北支党,贬执谊为崖州司户参军。……果贬死。”[11]韦执谊墓位于今天的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东占村南约2公里的山坡上,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墓区由围墙、墓冢、围栏、园门及墓碑等组成;坐北朝南,背依山丘,面对莲塘,半圆形的石砌围墙,环绕在整个墓区的后面,冢用雕琢规整的石块叠砌而成。墓前树立的一块清代的石碑上刻着“唐始祖赐进士翰林院礼部尚书廷英殿丞相韦执谊文静公杜夫人范夫人墓”。[12]

共同的政治抱负和相同的命运结局,将韦执谊和李德裕这两个共贬崖城的唐代名相在感情上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面对青冢孤坟,李德裕万分伤感地写下了这篇祭文。其文曰:

“维大中四年月日,赵郡李德裕谨以蔬醴之奠,敬祭于故相韦公仆射之灵。呜呼!皇道咸宁,藉于贤相;德迈皋陶,公宣吕尚。文学世雄,智谋神贶;一遘谗疾,投身荒瘴。地虽厚兮不察,天虽高兮难谅。野掇涧苹,晨荐柜鬯;信成祸深,业崇身丧。某亦窜迹南陬,从公旧邱,永泯轩裳之顾,长为猿鹤之愁。嘻吁绝域,寤寐西周,倘知公者,测公无罪;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其心若水,其死若休,临风敬吊,愿与神游,呜呼尚飨。

这篇祭文是李德裕生前的最后一篇遗作,也就是在完成此文不久,李德裕便抱着遗恨含冤而逝。

祭文的内容是讲述李德裕自身在大中四年(850年)某月一天,他以粗菜、薄酒,于韦执谊墓前祭拜凭吊的情形,高度称赞韦执谊的文学才华和治世谋略,认为他“德迈皋陶,公宣吕尚”,也为他遭受谗言之害而身陷荒蛮瘴疠之地表示出极大的不平和愤恨,即“一遘谗疾,投身荒瘴。地虽厚兮不察,天虽高兮难谅。野掇涧苹,晨荐柜鬯;信成祸深,业崇身丧”。由此而联想到自己眼前的可悲境况,不由得发出了“倘知公者,测公无罪;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无奈长叹。作者由人及己,同病相怜,将自己的一切希望,寄托在“愿与神游”的另一世界之中。

三 海南岛上李德裕后裔黎人化问题

椐《旧唐书》记载,李德裕共有三个儿子,即“德裕三

离开京城长安的李德裕,一路上“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提心吊胆,颤颤巍巍,于大中三年(849年)正月,来到了这座孤悬海外的荒蛮瘴疠岛屿。

他“初贬潮州,虽苍黄颠沛之中,犹留心著述,杂序数十篇,号曰《穷愁志》”。[1]虽身处孤岛,却心挂长安。子。烨,检校祠部员外郎、汴宋亳观察判官。大中二年,坐父贬象州立山尉。二子幼,从父殁于崖州。烨咸通初量移郴州郴县尉,卒于桂阳。”而《唐书》载:“子烨,仕汴宋幕府,贬象州立山尉。懿宗时,以赦令徙郴州。余子皆从死贬所。”

从以上史料来看,海南岛上如果存在李德裕的后裔,那就只有他的次子和三子的后代,但关于更加详尽的记载就没有了。而“余子皆从死”的记载,使人们对其是否有后裔在海南岛上生活以及后裔黎人化,则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有学者曾经提出,说李德裕的后裔后来都转化成了海南岛上的黎人。《崖州志》卷二二《杂志二·遗事》记载,李德裕谪崖,居住于毕兰村,后故归葬。其弟德禧寓居崖州,因水冲毁毕兰村而迁往抱班居住,最终再次迁住抱劝村。如今此村有李姓人家均化为黎民,且至今还保存着德裕的遗物。副使李德至崖,招出验之,再三叹息。同书卷五《古迹》注云:“抱劝,即多港峒。李德裕弟德禧,从抱班移居于此。今村中有李阁老祠。”清代末年海南举人古大文在《上唐芷庵刺史书》中说:“崖州多港黎人,李姓百余家,建祠祀卫公,自称为公后裔。”[13]

郭沫若先生也曾著文《李德裕在海南岛上》[14]强调道:“李德裕死后,他的子弟留在崖州,其后人化为了黎人”。

针对李德裕后人化为黎人的说法,海南师范大学教授牛志平先生主编的《海南文化史》[15]明确指出:“认为所谓李德裕后人化为黎人的说法,只是民间传说下的故事,不应当是历史的事实”。另外,韩敏先生也曾撰文《李德裕后裔化黎辩》,[16]对此说予以否定。他考证:1、李德裕没有李德禧这样的弟弟;2、副使李德来琼招验的所谓李德裕的遗物,很难成为李德裕后裔黎人化的根据;3、即使李德裕有遗物存在,但各种条件及海南岛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实在难以保存千年之久。

究竟李德裕是否有李德禧这样的弟弟,从《唐书》李德裕父亲李吉甫列传中的记载来看,其中没有提及。李吉甫:“子德修,亦有志操,宝历中为膳部员外郎。张仲方入为谏议大夫,德修不欲同朝,出为舒、湖、楚三州刺史。卒。次子德裕,自有传。”当然,李德禧的一系列活动那就更无从谈起了。另外,李德裕传记中“余子皆从死”的记载,到底是其后裔的终结,还是其可能有后裔在衍续,尚是一个不可解开的迷团。所以,关于李德裕后裔在海南岛的讨论,还需更加深入的研究。

四 李德裕等唐代贬官在海南的文化影响

《唐会要》卷六十八云:“京职之不称者,乃左为外迁;大邑之负累者,乃降为小邑;近官之不能者,乃迁为远官。”从中可以看出,唐代官员遭贬远迁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唐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特色。其目的就是使那些戴罪官员们能够“历艰难而思咎”,而当时的海南岛,由于其孤悬海外、路途遥远、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气候湿热、文化及经济落后,又时常有瘴疫盛行和蛮夷刁民的无常叛乱,恰好适应了“历艰难而思咎”的条件要求,自然就成为中央君臣排斥异己、打击政敌而将其放逐的最佳之地。所以,后来宋代范正敏不由得对此调侃戏谑道:“唯崖州地望最重”,“朝廷宰相只作彼州司户参军。他州何可及也”!

据粗略统计,[15]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昭宗天佑年间,贬往海南岛的宰相至少有11位,其中杨炎是在前往海南岛的中途“去崖州百里赐死,年五十五。”[17]这些遭贬的宰相是: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贬韩瑗为振州(三亚)刺史;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流放韦方质到儋州;延载元年(694年),贬李昭德为陵水令;中宗神龙二年(706年)贬逐敬晖为崖州司马;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贬杨炎为崖州司马;顺宗永贞元年(805年)贬韦执谊为崖州司马;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贬皇甫搏为崖州司户;宣宗二年(848年)再贬李德裕为崖州司户。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再贬韦宝衡为崖州澄迈令;昭宗光化三年(900年)贬王抟为崖州司户;天佑二年(905年)贬独孤损为琼州司户。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的宗室皇亲成员及其他官员也被贬往崖州,如宗室吴国公李孝逸贬往儋州,同平章事崔元综、嗣郢王佐、林蕴等也贬海南。[15]

以上资料显示,从唐朝初期,一直到晚唐时期,贬往海南的朝廷高官重臣从未间断过。这些官员,虽然个人命运和为官仕途急转直下,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并没有完全彻底的被革职流放,削官为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小都要兼个官衔,名义上还代表朝廷行事。即所谓“唐以前得罪至岭南,皆迁徙为民。至唐始谪为宦,有责授左授之分。”[18]由于这些贬官曾经的特殊身份和极高的社会地位,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以及丰富而复杂的社会阅历,这些对于当时贫穷落后愚昧的海南岛来说,无疑是个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

(一)吟诗著书,丰富了海南的文学作品

以贬官为主体而创作的贬谪文学,是海南文化史上的一大特色。他们在颠沛之中也不放弃创作活动,诗作方面如宰相杨炎在《贬崖州司户道中作》对海南岛的描述:“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李德裕的《谪岭南道中作》对海南的自然风光和个人感受:“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还有《登崖州城作》:“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等等。除此,李德裕“初贬潮州,虽苍黄颠沛之中,犹留心著述,杂序数十篇,号曰《穷愁志》”,韦执谊“临民惟谨,因家琼山郑都,著有《规谱》,以贻于世。”①据韦执谊:祠堂碑文录。等等。客观上他们将唐代长安的诗赋文化和社会文化传播到了海南,为海南岛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积极开坛讲座,倡导儒学礼仪

唐贞观末年,朝臣王义方以太子校书被贬海南的儋州吉安(昌江)为县丞。他举明经、懂经书,熟通百家之言,深受贤相魏征赏识,“直弘文馆”。由于“吉安介蛮夷,梗悍不训”,[19]属黎、汉杂居之地,王义方便“为之开陈经书,行释奠礼,清歌吹龠,登降跽立,人人悦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文化普及,内容涵盖了儒学、礼仪以及音乐等方面,开辟了中原文化传播的新局面。因而被当地人誉为“开创海南儒学教育的第一人”。为提升当地民众的文化素质、改变当地的旧俗陋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促进了海南本土文化的转型发展

海南岛上黎族文化优势向汉族文化优势的转型,出现在秦汉之际。有学者称之为海南文化的第二次转型。[15]这个时期,中原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进入海南,并取得了统治地位。唐代众多的贬官进入海南,为海南的文化发展,则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发挥了推波助澜的决定性作用,起到了承秦汉文化余续、开宋元明清文化盛世的桥梁纽带作用,从而赢得了海南人民的尊重和爱戴。李德裕于是也自然成为海南人民心目中的“五公”之首而被世代供奉,顶礼膜拜。

综观李德裕一生,他出身门荫士族,仕途坎坷曲折。唐武宗时,一度出任宰相,短短六年时间,扭转了唐王朝长期以来动荡不安、积弱颓废的混乱格局。在同牛党集团的斗争中,继承了其父李吉甫的事业,时强时弱,时浮时沉。面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力主讨伐,坚决打击。对于韦执谊参与“永贞革新”,打击宦官势力坚决支持,更对韦执谊贬至崖州、客死远乡的命运结局深表同情。《祭韦相执谊文》,既表达了对韦执谊的深深追思,也流露了李德裕本人对自己无罪而遭受谪贬的愤懑之恨。以李、韦二人为代表的唐代贬官,对海南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四·李德裕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卷8·述梦诗序[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3](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五〇·兵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岑仲勉.隋唐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李宗闵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马植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清)董诰,等.全唐文:卷七百十一·李德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10](宋)王谠.唐语林: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八·韦执谊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王育龙,高文杰.海南古代墓葬[M].海口: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

[13](清)张隽,邢定纶,等.崖州志:卷二十·艺文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14]郭沫若.李德裕在海南岛上[N].光明日报,1962-03-16.

[15]牛志平,等.海南文化史[M].海口: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

[16]韩敏.李德裕后裔化黎辩[C]//周伟民.海南学论丛:第一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17](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八·杨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8](清)阮元.广东通志·谪宦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9](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七·王义方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责任编辑:胡素萍)

Abstract:LiDeyu,born into a noble family in the TangDynasty,had successivelyworked under Emperors Xian Zong,Mu Zong,Jing Zong,Wen Zong,Wu Zong and Xuan Zong of the TangDynasty.Living in a 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Li Deyu had always struggled against eunuch forces and Niu clan headed by Niu Zengru and Li Zongmin.In the suppression of revolts on the frontier and the rectification of internal turmoil,h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country.After Xuan Zong’s accession to the throne,Li Deyu was deprived of chancellorship and was exiled to Hainan Island in that members of the Niu Party,like Bai Minzhong,Linghu Tao and Cui Xuan were in power.Because of their common political views and similar destiny,LiDeyu andWei Zhiyi are tightly interlocked in emotions.As such,when LiDeyu held d a memorial ceremony forWei Zhiyi’s tomb,he wrote his"Elegiac Address forWei Zhiyi"to express his missing. Headed byLi Yude,many officials exiled to Hainan in the Tang Dynasty had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of culture in Hainan.And the mystery about the descendantsofLiDeyu isworth exploring

Key words:the Tang Dynasty;LiDeyu;"Elegiac Address forWei Zhiyi";Wei Zhiyi;the descendants ofLiDeyu

Study on LiDeyu’s"Elegiac Address for Wei Zhiyi" in Tang Dynasty and Related Issues

WANG Yu-long1,CHENG Rui-ping2

(1.Hainan ProvincialM useum,Haikou570203,China;2.Shanxi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Xi’an710054,China)

K206

A

1674-5310(2010)-06-0131-05

2010-08-18

王育龙(1963-),男,陕西合阳人,海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考古发掘和文物研究;程蕊萍(1963-),女,陕西西安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和绘图。

猜你喜欢
崖州李德裕海南岛
崖州民歌及其英译
北宋大儒宰相丁谓在崖州新传
基于边疆视角的崖州文化演变进程
大咖衰
《崖州志》:在地方志书中尚属佳制
谈我演《名相李德裕》
是海南省还是海南岛?
神童就是这么神
关于海南岛战役作战方针的考察
回忆海南岛渡海登陆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