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之国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江苏扬州 225002)
在开放中进行新闻教育
蔡之国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江苏扬州 225002)
我国的新闻教育具有相对封闭、自我运作的特征,这使得新闻人才的培养与媒体的需要出现脱节现象。为此,需要在明确新闻教育目的的前提下,用开放思维对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以及新闻实践进行变革,满足媒体市场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要。
新闻教育;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新闻实践
2000年,我国新闻教育专业点约为一百个,在校学生一万人左右,而到了2009年6月,新闻教育专业点增加到八百七十多个,在校学生达17万人。快速发展的传媒事业和记者“无冕之王”的光环让众多学生对新闻专业极为向往并趋之若鹜,但在新闻教育事业繁盛的背后却是新闻专业学生就业率不高的社会现状。一面是人数众多的新闻专业学生,一面是各类媒介对人才的热盼,可在如潮般的新闻学类毕业生的面前,很多媒介老总却发出难找新闻人才的慨叹,原本和谐统一的两面却成了荒诞的矛盾存在。
笔者在与媒体老总、部门主任聊天的时候,他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说他们单位招收的新闻类毕业生占不到新进人员的50%,而媒体中优秀记者的履历上却大多数不是新闻类学历。这些媒介老总认为,新闻类毕业生刚毕业时上手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视野不够开阔、思想不够深入、文字基础不够扎实等不足越来越明显,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则在把握了基本业务要领之后,逐步成为业界主力,这也使得很多新闻类毕业生渐渐沦落到写写小新闻的层面,显得后劲不足。还有些媒体老总认为,很多新闻毕业生连最基本的采写编评等业务都不熟练,以致极端地认为:“这些人(新闻专业毕业生)来报社以后,没有两年的时间上不了路,对于报社来说,他们这两年的工资基本是白付的。”[1]这说明媒体对新闻类毕业生的质量存在不满意的状况。不仅如此,很多新闻专业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一段时间后,竟然发出“实习三个月胜过大学课堂三年”的慨叹,这也表明新闻专业学生对当前的新闻教育也不是很满意。业界评价和学生认知都说明当下的新闻教育与媒体要求差距较大,表现出脱节的倾向。根据一份对8省、市12所高校及对应地区媒体从业人员的调查,发现有86.6%的人认为新闻专业毕业生缺乏采、写、编、评的实践经验,不能及时上手,缺乏独立采访的能力;有72.4%的媒体从业人员认为,现在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满足媒体要求,而老师、学生、媒体从业人员均有2/3以上的人认为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2]
原本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新闻教育为何没有培养出媒体需要的新闻专业人才呢?应该说,新闻教育的相对自我封闭、自我运作是新闻教育与媒体需要脱节的主要原因。早在1947年施拉姆就曾经发表了《新闻教育:是职业教育、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的文章,对当时的新闻教育理念进行反思,而在传媒大国明确了新闻专业教育目的而获得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同时,我国的新闻教育还在混沌中前行,以致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面对新闻教育的现状慷慨激昂地发问:“新闻学教育是培养埃德加·斯诺还是培养施拉姆?是培养一个健全的民主法治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家和舆论监督者还是培养象牙塔里的传播理论家?”[3]毫无疑问,新闻教育应当以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以媒介市场需要为导向,以帮助学生形成智识和专业实务能力为根本,努力培养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新闻理想、具有敏锐正确的思辨能力、具备专精的实务技能和理论素养以及适应社会变革并熟练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新闻传播工作的新闻工作者。或者说,新闻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成为具有新闻敏感、有智识和技能的媒体人。而要达成这一教育目的,新闻教育应该走出相对封闭,用开放思维对新闻教育课程的设置、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革新,实现与媒体市场的无缝对接,努力培养出胜任媒体工作的新闻工作者。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始人威廉博士曾经说过:“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目标,不是制造新闻记者,乃是为新闻事业预备健全的人。”而要培养新闻专业人才,离不开科学优化的课程设置。
我国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具有在新闻言新闻的特征。新闻教育课程设置基本上划分为三个模块:公共课、新闻专业类课、人文社科类课。其中,包括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等新闻专业类课程占据了新闻专业课程设置的主体,而文学、广告学、语言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置则起到辅助的作用。应该说,这种课程模式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模式建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理论化。不过,这种模式在知识性和实践性教育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而大比重的新闻学课程设置,也使得学生无法腾挪出更多的时间去涉猎或者研究社会现实的全景或者某一方面,不能实现知识的累积和自我能力的培养。随着本科专业学时数的不断压缩以及教育成本化的展开,不仅一些诸如经济学、社会学等专业性极强的课程因为选修人数不够而闲置,一些人文社科类课程索性被削减,而且一些传统的新闻教育课程也被无情地压缩或者删除,这更使得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日趋走向在新闻讲新闻的境地。值得注意的是,新闻专业辅助性的人文社科课程,也大多集中在文学与文化等科目上,这或许与新闻专业大多脱胎于中文系科以及写作是新闻业务的基本功等观念有关,使得我国的新闻教育具有很强的文学教育特征。在选取学校样本对众多新闻专业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调查中,开设文学课的学校约占总数的78.8%,开设心理学专业课的学校约为32.7%,开设社会学专业课的学校约为34%,开设哲学类课程的学校约为47.3%,开设法律和经济学课程的学校约为23.5%。[2]由此,在新闻类课程占据主体的同时,文学类课程往往成为各新闻专业进行课程设置的首选以及主要组成部分。另外需要关注的是,新闻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纯理论课程约为61.5%,实践操作课约为9.7%,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约为28.8%。[2]这表明我国新闻教育界一贯主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两极平衡”理论在具体的操作实施中并没有真正完全地得到体现。
由我国新闻教育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这样的课程设置还不足以培养出与社会需要进行无缝对接的新闻人才。美国斯坦福大学新闻学教授吴惠连认为,在新世纪,新闻教育面临的挑战是双重的,一是武装我们的学生,使他们成为出色的专业记者、编辑和摄影师,否则他们就没有竞争性,不能取得出色的成绩;二是帮助他们认识目标的意义——我们能够明确解释,并将伴随他们一生工作的目标,他们应该认识到,新闻学的意义不是新闻学本身,而应把它作为一种方式,一种用艰苦的工作、勇气和独立提供的事实、信息和思想的方式,从而将人们引向更幸福的生活。吴惠连教授告诉我们,新闻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新闻技工,还要培养具有新闻敏感的人,或者说,新闻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思想和实务相结合的人才。而其中,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应是新闻教育的核心,不过,新闻敏感不是凭空就能把握的,它需要学生对社会现实进行多维的认知和把握才能逐步积累获得。而新闻学课程更多的是对社会现实的点到为止,即使老师有很典型的例证分析,但仍无助于新闻敏感的深入和多维挖掘的养成,这是由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的。众所周知,社会现实犹如万花筒,缤纷多彩而纷繁复杂,且不说要认识社会现实的全部,就是认识社会现实的某一侧面,比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社会的某一侧面,就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的丰厚累积,更何况社会现实本身是多个侧面的组合呢?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新闻教育必须承担起除新闻类学科之外的关于认知社会的其他学科背景知识的传授。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时,应该建构起科学的、多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也就是我们新闻理论上经常讲但又在课程设置中常常忽略的“金字塔式”知识结构的底座。
为此,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在开放中进行,要以培养优秀新闻人才的目标去科学设置各个学科知识,优化课程组合。传媒大国与强国美国的一些著名学校的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或许能够给我们进行开放性课程建构带来某些启示或者参考。比如亚利桑那大学沃尔特·克朗凯特新闻与传播学院是美国最好的新闻学类本科之一,他们的课程设置要求本科学生选修本新闻专业以外课程最低达到80学分,其中人文学科不得少于65学分,而新闻与大众传播专业的本科生需要在本学院修不少于30个学分的课程。[4]马里兰大学Philip Merrill新闻学院则只有1/4的课程属于新闻学方面的,并侧重于提供工具性技巧方面的知识与概念,其余3/4课程则要求在新闻学院以外的其他专业内完成,比如历史、经济、政治、社会学、心理学等等。①参见马里兰大学Philip Merrill新闻学院网:http://www.journalism.umd.edu/courses/baclass.htm。密苏里新闻学院则是25%的课程是新闻专业课程,75%是其他课程,包括历史、政治学、科学等等[5]……应该说,约1/4的新闻专业课程,约3/4的人文和社科知识课程几乎成为美国新闻教育课程设置“约定俗成”的理论。众多新闻学院的“掌门人”认为,其他学科所涉及的往往都是学生日后职业生涯中会遇到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些专业背景知识的建构,将会增强他们的学生在某一特定新闻报道领域的竞争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大学一般一、二年级时不分专业,学生要完成占学分总数l/3的公共课的学习,一般到了大三,学生才决定自己的专业。还有,众多新闻学院鼓励学生完成辅修专业或取得双学位。
由此,我国的新闻教育应该在课程设置上汲取美国的经验,压缩新闻类课程的比例,适当加大人文和社科类等学科的课程比重,或者在低年级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到高年级再学习新闻专业课程,甚或要求学生辅修第二专业或取得双学历,不断提高学生的智识素质。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媒的变革,新闻教育必然走向文理渗透、技艺结合以及理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相互补充的发展方向,这必然要求新闻教育应该步出在新闻言新闻的课程设置模式,运用开放性思维进行科学地建构,使新闻人才的知识结构从传统的文科向多学科、复合型方向拓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传播技术不断发展,却有80%的新闻教育知识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发生根本变革的却不到20%,[6]而这20%更多的是技术性的东西。为此,新闻教育应该加强开放性,在集中精力进行80%课程教育的同时,也要在技术课程上与时俱进,体现出新闻教育开放性的特征。
我国新闻类课程教学大都具有相对自我封闭、自我运作的特征,这使得新闻专业教学与社会现实以及媒介需要有很大的距离,为此,应该在开放中进行课程教学,使教学主体的讲授更契合社会现实,使教学方法更能满足学生的求知精神,并加大课堂教学教与课外教学的互动与互补,促进学生新闻素养的提升,从而促进人才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一)教学主体的开放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水平高低往往决定着学生的素质高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教师队伍日益博士化,这对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新闻教育是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教育,它不仅需要具有理论深度的博士,同样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新闻工作者。甚或说,实质性的、可量化的新闻实践经验是新闻教师的首要条件。当然,如果新闻教育从业教师既有丰富从业经验又有过硬学术资格,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实际上,美国的新闻教育师资往往都是资深记者出身,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的新闻学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没有当过记者。大部分教授认为,是新闻从业经验,而不是博士学位,更是一个聘任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先决条件”。[7]不过,遗憾的是,我国新闻教育的专业教师还没有完全实现经验与学历的结合,虽然一些学校特别是国内知名高校陆续引进了一些业内知名新闻工作者,但由于学校进人机制的限制,一些优秀的新闻从业者被高校拒之门外,只能作为“客座教授”偶尔地来传授他们的经验,而担当新闻教育主力的往往是没有实战经验的新闻博士、硕士,甚或是从外专业转行的博士或硕士。
我们不能说这些理论性强的博硕士不能教授新闻专业,因为理论来自于实践,通过对一些新闻业务的分析与研究,同样能够教会学生掌握新闻业务的各种实务。但为什么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呢?我认为不仅仅是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也有错误的实践脱离正确的理论的方面。实际上,通过大量的阅读与思考同样可以提出有价值的理论问题去指导实践。不过,我们很多人研究的理论不属于新闻业务上的理论,这就使得他们对新闻业务的不熟悉和不深入。另外,新闻业务的过程性、细节性、操作性等特征,也使得没有实战经验的学院学历派更多地停留在泛泛而谈上,使得学生没有兴趣去学习和掌握,最终导致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为此,需要新闻院系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姻,在开放中培养、建构新闻教育的教学主体,实现经验与学术的结合,促进新闻教育与社会现实需要的接轨。其路径可以是:一是让新闻专业的教师参观或者深入传媒一线,了解甚至亲身体验新闻工作者的技能,熟悉采编流程,掌握新闻发展的动向;二是让传媒界的一线有经验的名记者或者编辑走进课堂,将他们的经验或者体悟传递给新闻专业的学生,促进学生对新闻业务的了解和掌握。开放性的教学主体能够尽快缩短课堂教学与媒介市场之间的距离,实现无缝对接。事实上,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和有新闻经验的高级记者的双轨制组合,能够优化教师队伍,实现新闻教育的市场化。
(二)在开放中进行教学手段的革新
课堂的教学手段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为此,新闻教育的教学手段应该具有开放性特征,应该因课程性质、教学内容而表现出更为优化的教学手段的革新,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调查研究发现,在新闻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讲授法”占样本总数的46.9%,“讨论法”占27.8%,“案例法”占14.1%,其他教学方式占11.2%。然而,当问及学生希望老师采用怎样的授课方式时,有58.2%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能与老师共同讨论,老师给我们指导”,有32.4%的学生“希望老师多分析案例”,只有2.2%的学生接受“老师讲课,我们记笔记”,其他类型占7.2%。[2]事实上,新闻专业的每门课程每一节课因为内容的差异,必然有一种更为优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教学主体具有开放性思维,敢于革新,既可以在封闭的课堂上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也可以走出封闭的课堂,走进社会,在与社会现实的接触中进行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任务式教学等等。比如在讲授新闻敏感这一节时,可以采用创设一定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进行情境式教学,也可以将学生带到一个地方进行任务驱动,并对学生观察到的新闻线索进行讨论……课堂教学方式的开放性,能够丰富并深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培养。
事实上,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的教学手段更具有开放性,更强调教育的形象性、直观性、针对性和启示性。比如在教学方式上还可以以互联网络为媒介,不再局限于哪个学校、哪个课堂,它可以连接全球任何一所高等院校,甚至于任何一家新闻单位,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地域、时间和空间界限。而网络的交互式传播为教学提供了一个便于操作的平台,学生与教师不会因课堂视野、信息的限制而畏手畏脚。师生之间的交流将在更为开放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三)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互补性
如果只依靠新闻教育的课堂教学,在培养新闻人才方面还是势单力薄,为此,应该加强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互补,在开放中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课堂外的阅读、讲座、研究甚至实践都能够深化课堂教学,促进视野的开阔,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的平衡。比如在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内容分为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课堂教育逐渐引进各种人文教育的课程,追求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均衡;而课外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可以有伦理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公共关系和广告制作、如何培养新闻人才的全球化视野、如何对记者进行新闻技术和新媒体的教育、如何处理对紧急事件和意外事件的报道,以及如何培养体育等专业记者等等,这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师的引导来实现。
做记者能否成功,不在于有没有学士学位,而在于新闻实践。[8]新闻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实现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更不可能培养出与媒体需要接轨的毕业生的。因此,加强新闻实践教育,也是培养新闻人才不可或缺的路径。
我国的新闻教育往往表现出在理论观念上重视实践而在行动上脱离实践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新闻教育的教学较为封闭,一些新闻实践的环节在课程设置以及实施上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甚或出现将新闻理论教育归为学校,而将新闻实践教学推向了学生自己和新闻媒体,这必然使得学校新闻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存在脱节的现象。具体表现在:(1)长期以来新闻专业被纳入文科范畴,甚或相当一部分新闻专业隶属文学院或者文科院系,使得新闻教育与技术相关的特殊性没有获得重视。(2)由于理念以及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新闻教育的实验设施不够完善,与新闻教育传播相关的现代实验室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3)学校新闻实验室设备落后,难以与现代媒体的设备接轨,加上众多实验室往往只在试验时间开放,使得学生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难以培养出应用性极强的人才。(4)新闻教育的很多实验更多的是理想化状态的,与社会现实差距很大。(5)虽然新闻类专业都安排了实习,但是学生勉力为之的态度以及媒体的敷衍了事的行为都使得新闻实习大都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应该说,理念落后、设备落后的新闻实践教育是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和新闻事业发展的眼界开阔、思维敏锐的新闻人才的。为此,应该用开放性思维将专业实验室、学校新闻媒体、校外新闻传媒单位等资源进行整合,建构起立体化实践教育平台。为此,应该:(1)转变新闻教育理念,认清文理渗透、技艺结合、理性思维与操作能力是新闻教育必然的发展趋向。(2)加大资金筹措,及时更新实验设备,建立起适应社会需要的现代实验室。(3)开放实验室,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实践的机会。(4)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比如社会调查、新闻采写、实习等,让学生接触社会现实,培养新闻理想,实现与社会需要的并轨。(5)密切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努力让新闻媒体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基地。
虽然我国与国外的国情不同,但是国外成熟的新闻教育行为或许能够给我们在开放中进行实践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在美国,高校与媒体交流合作极为频繁,使得学生到媒体实习甚或工作成为新闻实践的常态,不仅如此,美国新闻教育院系还办有社会化的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校园媒体,一般由专业教师或专职媒体人员担任负责人,这样能使学生获得与社会媒体几乎同样的实践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媒体作为锤炼学生专业技能的平台作用。[9]另外,学校一般都办有自己的建有较完整发达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和摄录、编采齐全的实验室,有的学校甚至还拥有几家大通讯社的供稿专线,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参与校园媒体的工作得到充分锻炼。再如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新闻教育中心几乎每个班级都有报纸、杂志、广电节目和网上出版等出版物。这些出版物由学生单独主办,或与外界新闻媒体合办,报纸和杂志通过预订和零售发行。巴黎新闻实验学院的学生以国内《视点》、《事件》、《当代》、《快讯》等知名杂志为范本,通过与有关负责人的合作,主办三本校内杂志。这些实战性练习,有助于学生快速提高业务能力,同时也能够及时体悟和培养职业所需的团队观念、责任意识和批判精神。因此,我国新闻教育有必要借鉴国外新闻实践教育的培养模式,在校内建设一体化的新闻实践平台,把实践训练纳入课程管理,同时加大与新闻媒体单位的联系、合作,实现新闻实践资源整合效果的最大化。
新闻传播人才从本质上讲是社会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是信息与真理的使者。为此,需要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方面加大开放性,这必然也使得对新闻教育从业者的引进和考核应该区别于我们国内高校的普遍考评办法:以学历作为引进标准,以职称、科研进行量化考核,而应该建立更具有开放性的进人和考核机制,使新闻媒体具有一线丰富经验的知名记者、业务精英加入教师队伍,从事新闻教育事业,同时也使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两个方面的老师有不同的考核指标。事实上,只有在开放中进行新闻教育,才能实现与市场的对接,培养出更为优秀的新闻人才,为我国传媒事业的快速发展助力。
[1]万红.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有多远[J].新闻界,2004(3).
[2]陈勇,王远舟,吴晓川.高校新闻教育与媒体接轨状况调查[J].新闻界,2008(1).
[3]董天策.理性审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EB/OL].中华传媒网,2007-11-07/16:47.
[4]钟新.美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界限模糊[J].国际新闻界,2002(6).
[5]蔡雯,等.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J].现代传播,2006(2).
[6]钟新.英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严格分界[J].国际新闻界,2002(5).
[7]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616.
[8]Stewart,G.H.Journalist Education in Britain Enters a Period of Change[J].Journalism Quarterly,1968,45:110.
[9]罗自文.关于美国新闻教育中专业技能培养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7(7).
(责任编辑:李 莉)
Abstract:Journalism education in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 closedness and self-operation, which has divorced the training of journalis m participants from media needs.Therefore,we need to refor m the curriculum set-up,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practice modes in journalis m education in an open manner so as to satisfy the needs for talented persons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media market on the premise of explicit journalis m education targets.
Key words:journalis m education;curriculum set-up;classroom instruction;practice in journalis m
I mplementing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an Open Manner
CA I Zhi-guo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225002,China)
G210
A
1674-5310(2010)-06-0141-05
2009年扬州大学教改课题《在开放中实施教学:广电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
2010-09-03
蔡之国(1974-),男,江苏宿迁人,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