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兰月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2)
终身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地位与使命的转型
石兰月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2)
让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是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最明智的选择。在终身教育理念下,教育不是学校的特权,它是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序曲,而终身教育的有效推行需要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作为前提。学校教育的使命是关注人的发展,目的是培养完整而具体的人,重心应从知识转移到综合素养之上。
终身教育;学校教育;人的发展;综合素养
目前,我们国家强调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完善贯穿终身教育理念的国民教育体系,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基本形成。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是否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以及如何看待学校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以及它怎样通过自身的革新以完成其使命等一系列问题便被提了出来。
在这样一个变革和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学校教育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认真地审视学校教育的地位和功能,并谨慎地推行改革。
(一)教育不是学校的特权
长期以来,有一种偏见,认为教学只是为青少年设置的并且只是在学校里进行的。这种偏见往往使人们不把终身教育当作是一种正常的教育。“对于十分之九的人来说,教育就意味着学校,意味着性质特殊的,用课程、方法和专业人员体现其内容的一种活动——一个只能以它自己特有的名称‘学界’来描述的世界”[1]。教育不能局限于那种必须吸收的固定内容,而应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人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自己,如何和别人进行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学会如何继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自己。教育体现它真正的本性,即完整的和终身的教育,而超越千百年来硬加在它上面的各种机构上、程序上和方法上的限制。如果教育在人的整个一生中,在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作用,首先就需要使它突破学校的框框,使它占据人类活动的全部,既与工作联系起来,也与闲暇时间联系起来。因此,“不要把教育的权力交给一个单独的、垂直的、有等级的机构,使这种机构组成社会中的一个独特团体。相反,所有的集会、协会、工联、地方团体和中间组织都必须共同承担教育责任”[2]。我们必须在空间和时间上重新分配教学活动,从而在教育活动中恢复生活经验的各个方面。教育必须依照每个人的需要和要求在他的一生中进行,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二)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序曲
贯穿于每个人一生的教育这一概念的建立,并不是说为了校外教育或非正规教育而忽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相反,那些保证每个人能继续学习的技能和能力,正是在学校教育系统内培养出来的。倘若教育要延伸到人的一生,那么,学校教育,与整个教育过程相比,将只占一个较短的时期。学校教育是充分完整的教育过程中相当重要并具有决定意义的序曲。与此同时,赋予学校教育的使命也大大增加了,它将要针对着作为整体人的发展,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把精力只集中在知识的传播上。学校,作为向年轻一代有条不紊地施行教育所设计的机关,在培养对社会发展有贡献并在生活中起着积极主动作用的人方面以及在训练人们适当地准备从事工作等方面,现在是,将来仍然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通过变化日新、数量日多的渠道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如果我们要确切地处理这些信息,我们就要具备系统的知识、才智和技能。如果我们要掌握这些科学知识和观点,特别是要掌握这种知识体系和方法,我们就需要接受设计恰当的机关对我们所实施的有组织的教育,而这种恰当的机关便是学校。
基础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最基础和最关键的阶段,它的主要功能集中体现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以新观念、新视角反思以往我们对基础教育性质和功能的理解,以及在以往的改革实践中有无误解和偏颇,尤其对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要重新解读。一是从“双基”到“多基”,从“硬件”到“软件”,二是从强调“共同基础”到“有差异的基础”和“关键能力”[3]。前者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兴趣和品质的养成,而后者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学生今后生活奠基的关键能力。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学校作为向年轻一代有条不紊地施行教育所设计的机关,必须将自身使命定位在人的发展上。
(一)学校教育的目的——培养完整而具体的人
目前的学校教育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适应个人作为一种物质的、理智的、有感情的、有性别的、社会的精神的存在的各个方面。这些成分都不能也不应当孤立起来,它们之间是互相依赖的。
进入教育过程的个体是一个具有文化遗产的儿童,他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在他的内心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四周经济状况的影响。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对人的个性的忽视。学校教育的目的应当加以彻底的重新审查,以便考虑个性的所有方面和性格、气质、志向以及天生的爱好上的差异。
教育应担负起这样一种艰难的任务,即把多样性变成个人之间和集体之间相互了解的一个积极因素。因此,教育的最大雄心是确保每个人拥有必要的手段,去自觉地、积极地发挥一个公民的作用。
(二)关注重心的转移:从知识到综合素养
我们要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学习,这样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要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界变得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工作促进发展。这样,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就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的综合素养上来了。
目前学校教育出现的一种不良后果便是,一旦政府和家庭以及获取某种职业的需要所造成的压力和义务消除之后,只有少数的热心者才会坚持不懈地学习。这样的学校教育走错了路,造成了精力、热情和资源的浪费。学校应进一步赋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使他们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好奇心。
如果学校教育仅仅满足于模仿现存的模式,其目的不在保持和发展每一个人的创造本能和创造能力,那么他们的真实本性就会被过早地扼杀。因此,学校教育要不断地革新,保持和发展每个人的创造能力。教师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提供资料和领着学生走别人走过的老路上,而是要把他们的智能引导到科学方法上去,也就是培养学生探索、调查和考证的精神,而绝不是想当然行事。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大众传媒也迅速地发展,一个全球性的文明正在产生和发展。为了能够领会世界上各种现象的日益复杂性,每个人都应首先获得一整套的知识,然后学会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以批判的精神来对待大量流通的信息。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明确地显示出它在培养判断力上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它有助于超越传媒有时提供的简化或歪曲的看法,真正了解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并能有益地帮助每个人成为我们眼前正出现的动荡不定的世界里的公民。
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儿童灵活性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必须为变化作好准备,使人们知道如何接受这些变化并从中得到好处,从而培养一种能动的、非顺从的、非保守的精神状态。此外,劳动者闲暇时间增多,人们将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休闲和娱乐,这便提出了他们在闲暇时间干什么这一重要的问题,其答案就有一部分在教育上。为了使人们的闲暇变为一种宝贵财富,学校教育不仅要重视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更要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生活。
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和革新的社会,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后便可以终生应付裕如的观念正在迅速过时并在消失之中。从长远来说,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这个问题唯一答案在于建立一个彻里彻外的渗透着终身教育原则的社会,在于实施一种与社会的进步和成就紧密相联的学校教育。教育正处于实现其真正意义的过程之中,这种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个人的发展。
[1]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54.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2.
[3]杨小微.从“终身”看“基础”——对基础教育之“基础性”价值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9(9).
[责任编辑 许 昌]
G521
A
1000-2359(2010)03-0234-02
201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