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化进程视野中的生态美学研究

2010-04-11 16:38:37
关键词:进程城市化美学

桂 强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论城市化进程视野中的生态美学研究

桂 强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城市化作为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一方面带来了财富的增长和经济的腾飞,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严峻的生态问题。在大规模推进城市化的背景下,深入探讨城市生活中不同层面的生态问题,思考城市化进程给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造成的某种胁迫与失衡,并从精神层面寻求解决之道,应该成为城市化背景下生态美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美学问题,不仅可以从学科意义上加强生态美学与当下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有助于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对现代城市的生态危机与生态保护进行深入的反思。

城市化进程;生态危机;生态保护;生态美学研究

一、背景和语境:城市化之忧与生态美学之思

就平均水平而言,我国正处于高速推进城市化的中期,也是世界城市化发展史上“实现城市化高速增长延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1]。众所周知,城市化作为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标志之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要素与农村要素的融合共生,将不断推进社会生产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共同提高,城市化发展过程所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变化也正是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变革。同时也要看到,城市化过程本身是一个受经济增长刺激和工业发展推动的人口聚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膨胀,原有的农业生态系统迅速地被城镇生态系统所取代,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利于城市化健康发展的负面效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生态环境的压力也是空前的。作为世界城市化史上规模最大、背景最为复杂、任务最为艰巨的城市化过程,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应对、改善和解决,将直接关系到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成效与质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兴起的生态美学,正是在全球大规模推进城市化而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激发起全球环保和绿色运动的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面临的更多的生态问题将直接来自城市,可以说生态危机将和城市的发展相伴相生,成为一种“城市危机”。有针对性地探讨城市危机中的生态美学问题,将不仅从学科意义上加强生态美学与当下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有助于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对现代城市的生态危机与生态保护进行深入的反思。生态美学研究的价值追求与城市化进程中最大限度地规避生态风险是相契合的。在大规模不断推进城市化的背景下,深入探讨城市生活中不同层面的生态问题,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给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造成的某种胁迫与失衡,并从精神层面寻求解决之道,应该成为城市化背景下生态美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结合当下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来看,有这样一些突出表现值得我们思考:第一,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彻底改变,加之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城市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某些恶化和不确定的发展趋势。第二,广大民众对于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的“城市宜居排行榜”层出不穷,各类机构也在此过程中推波助澜,应该说这是人民在生活水平逐步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对于生态文明的一种追求,但也暴露出我们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某种浮躁和焦虑的心态。第三,由于历史遗留的诸多问题,我们的许多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难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因素考虑欠周。第四,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历史遗留的城市环境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接踵而至[2]。

应该看到,这些问题中有许多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更好的学习、借鉴和发展来改善。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中学习来得快。”[3]但我们也要看到,有一部分城市生态环境失衡的问题,是缘于人的精神生态的失衡。如果说,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的行为尚可以通过教育来规劝和避免的话,那么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受到短期经济利益的诱惑和驱动,不同程度存在的急功近利的行政决策行为,其危害往往更具有广泛性和潜在性,需要通过不断调适精神生态的平衡、从思想意识上树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全新态度来改变。

二、问题和层次:城市化挑战视域中的生态美学的研究结构

根据生态学家莱文斯(R.Levins)和莱沃丁(根据生态学家莱文斯(R.Levins)和莱沃丁(R.C.Lewontin)的观点,整体是“一种由它与它自己的部分相互作用,并与它所隶属的更大的整体相互作用而规定的结构”[4]。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相互依赖和统一的特性,价值存在于这一完整的系统中,而不是在每一单个物中。同样,在城市化进程的生态美学研究中,不同层面的生态问题也应该属于一个整体。作为某一个问题的不同层次,它们之间是互相诱发、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在坚持存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我们也要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弥补不同层面的失衡给人们生活的物质环境和心灵世界带来的缺失,朝着恢复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生态平衡的方向不懈努力。从当前的城市化现实出发,我们注意到,一些现象正是由不同层面的生态失衡共同引起的,不同层面之间互相诱发,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正确认识问题并对其深入反思,对于我们思考城市化背景下生态美学的研究不无启示。

第一,人本身的和谐存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与人的精神生态失衡的问题交错纠缠在一起,其中在人类饮食、人居环境等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首先是人类的饮食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剧毒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滥用,生物技术和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带来的可能的负面效应等现象层出不穷。究其本质,食品安全问题也是一个人类精神生态的问题,它的产生是和现代社会中人类的贪婪欲望的膨胀分不开的。不可否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需不断完善的时期,“经济人”和“道德人”的激烈冲突时有发生,一部分见利忘义的行为突破了道德的底线,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譬如一些食品生产商只考虑个人利益,而置食品安全甚至人类良心道德于不顾。因此,解决饮食安全问题,相当程度上在于唤起人们的道德良知。

其次是人居环境中的绿化问题。中国许多城市都在努力打造“宜居城市”,当然我们的宜居城市和世界级宜居城市的水准还有着一定的差距,但这毕竟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作出的积极尝试与努力。在“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中,环境优美度和生活便宜度是最关键、最核心的两大指标。在环境优美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城市的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部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增进居民身心健康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必须采取的重要手段,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5]。国内许多城市,结合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拓展,都在城区积极营造了一定规模的绿地,以供市民休憩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应该说,这些绿地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热岛效应”有所缓解,对于城市的大气环流状况也产生了良性影响。但另外也要看到,在国内城市的绿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手段和措施。如在绿化过程中,往往通过大铺草坪来增加绿化率,而不考虑绿化选择的生物多样性,也不从具体地区的气候、水源和植被等因素考虑,绿地往往成为花哨的摆设,体现不了“宜人”功能,造成相关资源的浪费。此外,在近年来一哄而上的各类城市生态公园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够科学、系统的生态景观设计,不尊重自然规律,好大求全,浪费资源,甚至造成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反被破坏的后果。

第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问题与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人类的精神价值追求等问题密切相关。在这个问题框架下,有三个方面值得深入探究,即生态道德、人伦道德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消费主义的流弊对人的自然生存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都市人如何建构有关环保的精神生态。

第一个层次,我们可以从儒家思想和道家智慧中得到一些启迪。孟子在他的著述中发挥了孔子的“仁爱”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初步回答了生态道德与人际道德的关系问题。他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6]孟子认为爱己爱人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把这一爱心扩展到自然万物,这才是真正的“爱”和“仁”。在他看来,道德系统由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两部分构成,人际道德高于生态道德,“仁民”是“爱物”的前提,通过“仁民而爱物”这一途径可以实现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庄子也明确提出反对将人类智慧强加于自然,提倡尊重自然规律,这也与西方现代主义尤其是生态美学思想很相似。时至今日,我们更应该提倡在资源、科技、消费等问题上保持清醒的理性态度,在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二元张力之间坚持适度原则,以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依归,建构一种科学的审美文化和生态文化[7]。

第二个层次,它在当代中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消费主义的流弊无疑对人们的生态意识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当代的物质文化和消费主义过度肆虐,构成了对人的精神的一种压迫和侵略。由于工业化对资源的掠夺性占有,原本无需花钱购买而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天然资源,如空气、绿色和水资源等等,成为奢侈昂贵的商品。而这一切改变的背后,都缘于人们对商品拜物教的笃信和消费主义的甚嚣尘上。从能源消费的角度来看,许多有识之士都指出,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绝不可能在能源的消费上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的覆辙,否则几个地球也支撑不起我们的发展;但是无条件的减排以及遏制我们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也是不现实的。我们认为在能源的消费上不断开发和寻找新型替代能源并大力提倡节约是切实可行的做法。在我们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中,由一些环保先锋人士发起的低碳生活方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当我们在饮食习惯上不断提倡“低脂”、“低盐”和“低糖”的健康生活方式时,伴随着低碳生活的低碳经济增长方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在全球气候大变化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低碳城市作为节能减排和发展经济的重要载体,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

第三个层次,即精神生态的重建不只是爱心、责任心的问题,落实到现代中国,更有一个公民意识、公民责任的培植问题。中国社科院学者王毅曾经指出:“保护环境除了凭借直接的工程之外,还应有更深入的理念基础——作为国民环境意识基础的公民意识。……现代公民意识所强调的每个公民权利义务的平等,就包括任何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不能以损害其他公民以及后代的公民对自然资源的同等权利为前提。……我们的生态工程建设固然不如人意,然而欠缺更多的,还是上述作为现代生态文化基础的公民意识。”[8]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把精神生态的建设和公民意识的完善培植结合起来,对于从体制层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人的思想意识上培植生态文明的厚实精神土壤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悖论和救赎:在动态的平衡中追寻“理想的城市”

作为城市主体的城市人,应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可能因为环境的污染而拒绝城市,离群索居,退隐山林,也不可能听任城市化弊病百出,乱象丛生,面对人性“异化”的不断加剧而无动于衷。从城市化进程中生态自觉的层面来看,无论是灵感来自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由中国当代科学家和建筑学家如钱学森、吴良镛等提出来的“山水城市”的理论,还是西欧和北美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都表达了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以及创造宜人宜居的生活条件,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理想家园的憧憬。在城市化的背景下,生态美学所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不断发展的城市中的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问题。合理的生态规划,有效的环保科技手段,得力的环保法规和财政措施以及公众环保生态意识的不断加强等,都是通向“理想城市”的重要途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树立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的态度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将成为以上措施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与生态平衡是一对矛盾。无论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还是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在城市迅速扩张和发展变化的同时,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抑制了绿色的植物、多样化的动物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改变了它们之间在长期的生命演化进程中形成的种种复杂的关系,最终导致了人类营造的城市环境与大自然越来越隔膜。今天城市中的许多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的景象和我们平素所向往和追寻的审美体验是不相关的,以至于在有关城市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问题上,学者们提出了质疑。美国著名环境美学家阿诺德·柏林特教授曾经指出:“对于许多人来说,城市,尤其是工业化城市,与审美是对立的。尽管城市里的一些地段具有自己的魅力,各种车辆已经占据了它的街道,行人躲避车辆就像战败者在胜利者面前四散溃逃。园林和公园就像水泥和柏油铺筑的荒漠中偶尔出现的绿洲,但城市体验的主要特征仍然是机械和电子产生的噪声、垃圾、单调的摩天大楼、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被污染的空气,个性特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被单调的建筑和大众文化吞没。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地位是不稳定和受到威胁的。”[9]以上情况在大城市体现得尤为明显。但同时也要看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尚处在工业化未完成阶段的发展中大国,城市化的推进,大城市带的适度超前发展,是和现代化的实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何看待这种悖论,并从中寻求救赎之道,成为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对此,除了科技和制度层面的努力以外,我们更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生态观。这种生态观与生态美学的发展存在这样的联系,即“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反对以自然为本,三是人与自然既是对立的,又是和谐统一的。……在人文与自然、人文与科学的辩证和谐中,才能超越生态主义的局限,创造出科学的生态美学”[10]。

当我们一方面为城市化带来的种种弊病而忧心忡忡,感叹城市化给原本和谐的生态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城市化中出现的各种破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和谐的“城市病”也只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通过不断规划、调整和重塑人们的城市发展观才能予以克服。我们应该理性审视城市环境已经发生改变的现状,重新认识城市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场所之一,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场地,如亚里士多德那句名言:“城邦的长成是出于人类‘生活’的发展,而其实际的存在却是为了‘优良的生活’。”[11]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在享受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时,将不断努力开创更适合人居的城市生态环境,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职责。

[1]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N].科学时报,2007-10-18

[2]李新,年福华.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风险与环境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3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4]罗·麦金托什.生态学概念和理论的发展[M].徐嵩龄,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55.

[5]胡长龙,吴祥艳,余正芳.我国十年来园林绿化学科研究动态分析[J].中国园林,1997(5).

[6]赵岐注,孙奭疏.孟子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44-245.

[7]陈伟,种海燕.儒家社会生态美学思想与道家自然生态美学思想比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8]王毅.生态文化与公民责权[EB/OL].http://www.ngocn.org/?action-viewnews-itemid-24722.

[9]阿诺德·柏林特.环境美学[M].张敏,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4.

[10]周来祥.生态主义和生态美学[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7.

[责任编辑 张家鹿]

B834.2

A

1000-2359(2010)03-0032-04

桂强(1976-),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和城市美学研究。

湖南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当代审美文化视域中的景观美学定位与理论研究”(09C714)阶段性成果

2010-01-04

猜你喜欢
进程城市化美学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中国外汇(2019年20期)2019-11-25 09:54:58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妆”饰美学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30:08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民主与科学(2014年3期)2014-02-28 11:23:03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与反思
教育与职业(2014年7期)2014-01-21 02:35:04
Linux僵死进程的产生与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