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语料库的建库与应用

2010-04-11 15:54:27孙海燕
关键词:语料语料库英语教学

孙海燕,吕 静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中国英语语料库的建库与应用

孙海燕,吕 静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英语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是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中国英语语料库的建设可以使研究者深入地分析中国英语的特点。语料库标注是实现原始语料机读化的关键环节。本文讨论了中国英语的概念,介绍了中国英语语料库的标注方法,阐述了其在翻译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本土化;中国英语语料库;标注;应用

一、引言

随着英语的迅速国际化,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也在加深。学术界开始对与世界英语理论有联系的中国英语进行了探讨,不少学者论证了中国英语存在的客观事实,讨论了中国英语这一概念的理论意义、教学启示和社会价值。中国英语不仅有益于中华文明和文化传播、弥补汉语在世界范围影响广度不大这一缺憾,而且还具有凝聚社团成员的功能,承载着重要的社会意义。近年来,描述中国英语的本土化在语言各个层面(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的特征表现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在论述中所用举例法无法提供令人折服的数据,也无法探究现象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语料库的蓬勃发展为中国英语深入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国际学术界已经建立了各国英语变体的语料库,但没有包括英语使用者最多的中国英语变体。李文中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本土化研究”,建设中国英语语料库 (China English Corpus,简称CEC),可以很好地填补中国英语研究的空白。在大型语料库所提供的丰富语料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英语的特点,并进一步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英语教学之中。

二、中国英语的概念

英语的全球化是不可否认的现实,然而另一个现实同样不可否认,那就是英语的本土化。英语的本土化就是英语与其他语言和文化长期接触而发生变异的产物。随着各国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各种带有地域色彩的英语不断发展,在对外交际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语的“唯一标准”和“多元标准”成为英语研究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主张“唯一标准”的学者认为各种“英语变体”均应以英国英语或美国英语为标准进行自我匡正。该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 Randolph Quirk。“多元标准”的倡导者是美国语言学家B.Kachru,认为应对“各种英语”予以认可,并应对其轮廓和文化导入等由英语的学习和使用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全方位探讨[1]。

葛传椝首次将“中国英语”作为一个严肃的概念提出,指出 China English(中国英语)和 Chinese English(中式英语)的区别,认为“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2],如Four Books(四书)、eight-legged essay(八股文)、May Fourth Movement(五四运动)、xiucai(秀才)、Mr.Science(赛先生)、ideological remoulding(思想改造)和four modernizations(四个现代化)等。他对中国英语提出了如下观点:一是中国英语属客观存在,是一种事实;二是中国英语是专门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的词汇;三是中国英语常常会引起交际上的困难,但经过解释依然可以理解;四是中国英语的使用不排除中国人使用英语的前提,即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汪榕培给中国英语下的定义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3]。1993年,李文中发表《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一文,建议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4]主张称“中国英语”为China English。而中式英语是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因英语能力的欠缺和汉语母语的干扰而造成的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错误英语,是错误分析的对象。

有些学者对于中国英语的研究表示怀疑,认为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除了在使用目的上有所不同外,并不存在本质区别,提倡中国英语容易引起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影响国际交际效果。孙骊认为将在中国使用的英语看作是语言学上的一种变体条件尚未成熟[5]。谢之君指出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都存在汉语干扰,两者之间并没有很大差异[6]。邱立中、宁全新认为“目前提倡中国英语既不实际也无必要”,不利于外语教学现状的改善,会进一步刺激中介语的流行与石化,影响我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7]。

近年来,对中国英语持肯定态度的观点明显占据了上风,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社会语言学理论的支持。在讨论地域英语变体时,连续统一体是英语世界化理论研究者们普遍使用的分析手段。中国的学者也注意到这种研究对中国英语研究的指导意义。从语言自身发展规律来看,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本土文化、语言习惯和思维模式,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语言,有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概念在英语中没有很好的表达方式,因而借用了当地语言的一些现象。而且,语言是思维的一部分,中国英语的特色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的特有事物,中国英语的特征在语音、词汇、句式、语篇等层面上都非常明显。尽管许多学者都承认中国英语的存在,并开始探讨中国英语在语言各个层面表现的特征,但在研究中缺乏丰富的数据材料,理论分析不够系统,而大型语料库的建设可以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为中国英语深入系统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中国英语语料库的建库及标注方案

在河南师范大学李文中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对建库原则和方案的反复论证和修改,中国英语语料库正处于建设之中。中国英语语料库的建设,可以为我们研究中国英语的特点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使我们能够在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分析中国英语各个层面的特征,并探讨其应用价值。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国英语语料库的建库原则和标注方案,以期为语料库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按照语料来源,我们将语料分为以下几类:报纸、杂志、学术期刊、毕业论文、文学作品、政府文件、网络、其他。在进行建库时,我们遵循尽量保持语料原貌的原则,在输入文本的同时也尽可能地把材料中的非文本信息录入库中,如网页中的各种图像等,研究者可以从语料库中提取原文本。为了提高语料库的利用价值,我们对语料进行了各种信息的标注,即把表示各种语言特征的附码添加到相应的语言成分上,以便于计算机对特定语料进行识别和提取。中国英语语料库参考了国内外语料库标注方面的有关成果,在附码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所有语料的附码可以删除,即加工后的“熟语料”能够恢复到加工前的“生语料”状态。(2)语料附码所采用的方案便于操作和修改。(3)保证各子语料库前后附码的一致性和整个语料库各组成部分附码的一致性。(4)充分考虑标注系统的详细程度和标注方案的可行性,争取达到二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为了方便使用者日后使用和提取语料,我们针对整个语料库以及各个子库编写了详细的附码标注方案和使用手册。

中国英语语料库(CEC)的标注采用XML标准进行标记,其标注信息共有四层:第一层为元元信息,即各组成部分语料的全局信息;第二层为语料的文献信息,参照APA标准,说明语料文本的基本属类信息;第三层为语料文本的结构和形态信息;第四层信息为词性信息。第一、二层信息放置在语料库文件的头部,为头部信息;第三、四层信息嵌入语料文本中,为文本标注信息。最外层标签为〈cec〉,所有语料库文档以该标签开始,并以该标签结束。〈cec〉的下一层标签有两层平行标签,即文本头部信息(〈text_head〉)和文本正文(〈text〉)。文献信息标签包含详细文本属类信息,参照APA分类标准设置标签层,其中包括:作者、文献标题、文件发布单位、出版时间等信息。在语料库建成后,为了对语料进行词汇层面上的研究,我们采用传统的方法对所有文本进行自动词性附码。这些标注的意义在于,它不但方便使用者提取语料信息,还可以增加语料的重复使用性和增强语料库的多功能性。

四、中国英语语料库的应用

中国英语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应用,面向应用的本体研究一方面能够拓宽理论研究的领域,另一方面也具有方法论意义。中国英语研究以本体研究为基点,对翻译研究、英语教学、教材编写等方面有很大启示意义。目前翻译界普遍认为,在翻译中国特有事物时,如果没有对应的英语表达方式,可以表达成中国英语。由于文化的明显差异,中国人用英语表达中国的特有现象时,不可避免地要运用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新词,如:spiritual civilization (精神文明),Xiaokang society(小康社会)及iron rice bowl(铁饭碗)。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反映中国国情以及相关文化的词汇和表达法不断涌现,它们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性,准确合适地翻译这批新词是一项极具开拓性的工作。中国英语可以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的概念,其翻译的主要手段是音译、译借和语义再生。汉英翻译中,可以运用异化译法,将文化空缺词译成“中国英语”。中国英语语料库的建设,可以为我们解决在翻译过程中如何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英语教学方面,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中国英语教学的目标、教材和教法,既重视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又注重对本土文化的介绍。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传授学生多元的文化,这样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语言和文化,也能促进我们和他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在中国长期以来,英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英语所承载的文化灌输给学生,而忽视自己的文化。然而,这种单一文化的传授已不再适合当今这个时代的英语教学。因为我们对英语的需求已经发生改变,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单一地学习英、美国家的文化已经不足以使我们具有很好的竞争力。我们要适应社会的变化,调整英语教学的教材和教法。在材料选择上,教材不应该只选择来自英美国家的文章,而应该放宽选择范围,体现英语全球化的特点。因此,在英语课程教材编写方面,应增加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使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特点。中国英语语料库的建设可以为教材编写提供大量素材,教材编写者可以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材料,以增加课本的实用性。在教学实践中,应联系中国的社会现实,重视身边现象的英语表述。综上所述,中国英语研究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对英语教学具有宏观的指导作用,对英语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结语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英语在世界英语中的地位会进一步提高。中国英语理论需要进一步系统化和整合,中国英语各层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其性质、目标、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应该更加清晰。我们既要开展对中国英语语言和表达层次的研究,也要注意探究现象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变体,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肯定中国英语的存在,对英语教学的目标、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影响。我们认为,中国英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掌握作为全球通用语的英语,以适应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它既包括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也包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中国英语语料库的建设,使我们可以采用更严谨的统计方法,分析中国英语各个层面的特点,了解中国人使用英语的规律,有助于我们科学地探究中国英语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正确认识和研究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有助于世界英语理论的完善,有助于国际社会了解中国。

[1]杜瑞清,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2]葛传椝.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1980(2).

[3]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1).

[4]李文中.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5]孙骊.英语国别变体的研究和英语在中国[J].外国语,1989(2).

[6]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现代外语,1995(4).

[7]邱立新,宁全新.“中国英语”质疑——与杜瑞清、姜亚军先生商榷[J].外语教学,2002(6).

H312

A

1000-2359(2010)01-202192-03

孙海燕(1975-),女,河南焦作人,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BYY022);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9-ZS-135)

2009-09-20

猜你喜欢
语料语料库英语教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48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把课文的优美表达存进语料库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语言与翻译(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5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