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特色及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

2010-04-11 15:54:27张丰清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凝聚力中华民族

张丰清

(华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广州510642)

试论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特色及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

张丰清

(华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广州510642)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及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的各个领域都体现着浓郁的“中国特色”或“中国的特点”。民族特色使毛泽东思想具有凝聚和团结中华民族力量的重要功能。作为观念文化的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特点的理论信念体系,是凝聚中华民族成员的政治思想基础,同时,又是现代中华民族价值观念体系的集中体现,对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在作为新中国制度文化建设指导理论的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新中国确立了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包括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及民族区域自治等一整套符合民族整体利益的政治制度,使中华民族凝聚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作为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指导理论的毛泽东思想,通过对中华民族自为自立、自尊、自信、自强奋进民族精神的弘扬,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

毛泽东思想;民族特色;中华民族;凝聚力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及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方面又“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1]335。“毛泽东思想作为现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在现代中国特殊的国情背景下,继承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从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2]。毛泽东思想的观点、方法及其表现形式,无不体现着浓郁的“中国特色”或“中国的特点”。

从起源看,毛泽东思想产生于寻求中华民族解放道路的历史过程中,饱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忠诚,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解放、致力于振兴民族伟业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范,是批判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结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毛泽东思想的创立者,在不同程度上都受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创立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他们不但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坚持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借鉴,以历代论著的精华为原材料,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毛泽东思想在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无一例外地都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产生和形成的深厚源泉,都是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杰出篇章。

从表达方式看,毛泽东思想把经典马列文献未能明确表达的深奥思想用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而又生动地表达出来,展示了特有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十分注重中国问题的本土性,他率先向全党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历史任务。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3]534为此,他号召一切有研究能力的共产党人,都要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总结和继承我们民族的历史遗产。这方面,毛泽东为全党作出了榜样,他的著作采用了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形式,使“民族化”得到了生动、鲜明的体现。

从内容看,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岁月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和理论基础。但是,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都是用欧洲文字发表的,在他们的著作中说到中国的事情并不多”[1]221。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客观形势及其发展作出科学的分析,并以极高的理论修养和极大的理论勇气,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总结。毛泽东思想中的许多理论原则和具体经验都是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都是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从未论述过的,或者是仅仅提出了而没有来得及也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先进成员在探索民族解放道路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因而完全是中华民族的。

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典范,毛泽东思想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或“中国的特点”。在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中国特色”或“中国的特点”使毛泽东思想具备了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功能。无论是作为观念文化、制度文化指导理论的毛泽东思想,还是作为民族独立与解放理论指导的毛泽东思想,都在重新整合中华民族、形成强大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作为观念文化的毛泽东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凝聚作用

社会意识形态涵盖了国家、民族和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义务,它是蕴涵着特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民族成员政治共识的基础,能够通过对民族成员政治心理、政治价值取向的辐射与整合作用,来实现对民族成员思想文化的影响,从而达到凝聚民族力量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执政于中国,是历史的选择,各民族人民接受它的领导,自觉维护它的执政党地位就是对它作为民族政治核心的具体认同;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也便选择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当中国历史完成这些选择的时候,中华民族的主导意识形态和政治核心也便实现了更新和重构”[4]。作为一种观念文化,毛泽东思想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特点,是中华民族成员凝聚的政治思想基础,同时又是以民族独立解放和富强作为追求目标的民族价值观念体系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华民族的主导意识形态,毛泽东思想促进了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和政治核心的更新和重构。

毛泽东思想既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征,又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这双重特征决定了毛泽东思想在两个方面对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一方面,从阶级属性的角度讲,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特点的理论、信念体系。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从历史上看,无产阶级以前各阶级所推行的政治往往囿于其阶级局限性,难以真正代表民族整体的利益。无产阶级的先进性使得无产阶级成为到目前为止能够真正代表社会整体利益和民族整体利益的一种政治力量。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政治思想、政治信念与政治评价中的积极因素。这种与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密切关系,使其成为现代中华民族价值观体系的集中体现,并对整个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整合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毛泽东思想在中国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确立,它逐步成为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核心部分,决定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中华民族的价值选择、价值理想、价值目标、价值实现方式与道路,并对中华民族成员的社会政治行为方式起着全方位的导向作用。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解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的政治决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民族凝聚力的演进。毛泽东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如此之深刻,以至于毛泽东本人后来也被看成“民族大我”与“个体小我”的有机结合,是中华民族那个时代的化身。这种影响的深刻性也决定了毛泽东思想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也将是长期的。

二、作为新中国制度文化指导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整合作用

社会政治制度文化对民族凝聚力的影响一般通过国家政权的建设来实现。在一切政治活动中,最核心的东西是国家政权建设,国家政权是整个社会政治的实际运作系统。国家政权的建立不仅是保持政治凝聚力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巩固民族凝聚力的有力保障。一个民族只有建立起强有力的政权,才能维护统一的政治秩序和社会安定。毛泽东思想是与中华民族革命实践相伴相生的政治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是具有特殊凝聚力的民族政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中华民族凝聚力在现代的发展,新中国也就失去了诞生的力量源泉”[5]。在共和国立国思想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包括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及民族区域自治等一整套符合全民族根本利益的政治制度。从此,中华民族的制度文化建设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历史进程使制度文化团结民族、整合社会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结构开始了重新组合,中华民族文化共识也趋向稳定,中华民族凝聚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在共和国筹建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6]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民主专政成为新中国的核心国家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特殊的新型政体。其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把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有机地衔接起来,成功地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新民主主义政权组成部分的特殊国情,实现了民族凝聚力态式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中的平稳衔接,并为民族凝聚力在新社会的不间断发展创造了条件。人民民主专政还充分反映了新政权的阶级结构特点。在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下,存在着工农联盟及工农同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两个联盟的存在使新生的共和国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政治基础,从而实现了对中国社会各股力量最大限度的整合。

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上,新中国确立了与之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确立,调动、吸引了广大民众参与国家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能够以最大的热情投身于促进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建设事业中。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不仅从政治层面上,而且从心理和民族情感层面上调动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使各民主党派能够充分发挥其利益表达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社会职能,以使国家决策能够最大限度地照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形成强大的社会整合力并有力地推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环境的建立,从制度上保证了各少数民族能够参与政事、自治自主与自由发展,同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与共同繁荣,因而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三、作为民族独立与解放理论指导的毛泽东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导向作用

毛泽东思想对民族精神的导向作用集中表现为对中华民族自为自立精神的弘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与中华儿女自强不息、自为自立的精神密不可分。毛泽东思想批判地继承并拓展弘扬了民族的自为自立精神。1930年代早期,毛泽东就针对当时盛行的将马列主义教条化和共产国际指示、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7]115的重要观点。这一重要观点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自为自立精神的继承与弘扬,也是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独立自主思想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强大的外部对手与敌人的存在,往往是维持民族共同体凝聚力的因素之一。抗战时期,面对强敌的入侵,毛泽东充满信心地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7]161中华民族战胜入侵之敌的关键就在于“自为”“自立”,即依靠本民族的力量同敌人血战到底,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并依靠本民族的力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毛泽东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导向作用,也体现在其对自尊、自信、自强奋进民族精神的弘扬中。“毛泽东思想的历史价值,从根本上体现在她使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逐渐失落、荒芜的精神家园在新的养料滋养之中,得到新的开垦,从而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得到新的整合。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这面大旗的召唤下,万众一心,意气风发,众志成城,消灭了国内各种反动势力,结束了百年中国山河破碎的局面,使中华民族具备了复兴的条件。毛泽东思想重新整合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使整个中华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合力”[8]。回顾近现代中国发展历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全人类解放事业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国家领土的完整。他们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企图控制中国、侵犯中国主权的行径和一切有损中华民族自尊心的行为;始终坚持维护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决反对在其他民族面前妄自菲薄、奴颜婢膝的行为。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提出了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然而,毛泽东的“一边倒”也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这就是以不损害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不出卖国家主权为原则。1949年12月,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就从苏联手中收回了中国人在东北的应有权益。对于后来赫鲁晓夫的大国沙文主义行径,毛泽东更予以坚决的拒绝,表现了铮铮傲骨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毛泽东还多次强调,不要“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我们“在这方面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展起来”[9]。

一个民族在世界事务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其威望越大,民族凝聚力也就越大。由于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一系列国际国内问题,它逐渐渗透在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之中,成为各民族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中国人民把握自己前途和命运的有力理论武器。在崇尚爱国主义、伸张民族大义的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华民族凭着自己的力量不仅赶走了帝国主义侵华势力,彻底解决了近百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民族独立问题,并且开始探索一条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张若甲.略论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特色[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1(3).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4]王希恩.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J].民族研究,2006(3).

[5]沈其新.毛泽东思想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更新[J].湖南社会科学,2003(6).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0.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程美东.毛泽东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的重新整合[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5(1).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

On the Ethnic Characteristics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Influence on Chinese National Cohesion

ZHANG Feng-q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Mao Zedong Thought is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m and the modern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and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liberation struggle.Mao Zedong Thought embodies strong"Chinese Characteristics"or"Chinese Features" in all fields.Ethnic characteristics makes Mao Zedong Thought having important functions of cohering and uniting Chinese na- tion power.Mao Zedong Thought as a cultural conception,is a theory belief system with distinctive ideology feature,which is also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foundation to cohere the Chinese nation members.Meanwhile,it is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 values system,which has strong cohesion role to Chinese nation;Mao Zedong Thought as a guiding theory of New China institutional culture construction,under whose guidance New China established a full set 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as the core,including the CPC-led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political consulta- tion and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in line with the overall nation interests,all of which promote the Chinese national cohesion entered a new historical stage;Mao Zedong Thought as a guiding theory of Chinese nation’s independence and liberation, through carrying forward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of self-reliance,self-esteem,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endeavor, becoming an important spiritual pillar of the Chinese nation.

Mao Zedong Thought;ethnic characteristics;Chinese national;cohesion

A84

A

1000-2359(2010)01-200502-04

张丰清(1967-),湖南炎陵人,华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思想史。

[责任编辑 孙景峰]

2009-06-10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凝聚力中华民族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42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1:18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学术论坛(2018年6期)2018-03-25 02:21:02
毛泽东思想的永恒价值
湖湘论坛(2016年1期)2016-12-01 04: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