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冬梅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党校,北京100193)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以北京市海淀区发展循环经济为例
蔡冬梅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党校,北京100193)
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北京市海淀区作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较早试点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无论是经验还是问题都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可以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益借鉴。
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之后,资源、能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效应显得愈来愈突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北京市海淀区在2005年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9年被确定为北京市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区。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海淀区在确立体制保障、金融支持、科技支撑的基础上,在企业、园区、综合推进节约型海淀建设三个层次上初步探索了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其中一些做法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1.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企业是生产的主体,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同时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第一个环节。海淀区以抓企业资格审查入手,从生产环节开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控制。在试点过程中,海淀区已经有7家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10家企业通过了市资源综合利用资格审查。通过开展清洁生产、节能改造、能源审计、资源综合利用认证等有效措施,减少企业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
2.推动园区循环经济建设。产业聚集是发展特色循环经济的重要条件。例如,海淀区培育的用友循环经济试点园,在园区规划时,就秉持循环经济理念,提出将“用友软件园”建成国际一流、生态、环保的循环经济示范园。用友软件园充分利用高科技,采用了地源热泵、冰蓄冷和余热利用、雨水利用、中水处理和回用、太阳能景观灯等十余项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使园区内逐步实现循环利用,在全市乃至全国皆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再如,六里屯循环经济产业园在进行垃圾的综合处理和再利用过程中,逐步探索和实施治污、废物、废气利用等方面的循环,构筑静脉产业链。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环保园、中关村创新园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遵循发展循环经济理念,在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3.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综合推进节约型海淀建设。海淀区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海淀的目标,随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制定相关措施,大力推进节约型海淀建设。
第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海淀区科技人文优势,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注重发展服务主导型、创新驱动型和生态友好型产业,加快淘汰、退出一批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
第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一是积极开展城区雨水利用工程建设。目前已建成香泉环岛等雨洪利用骨干工程,建成五棵松体育馆等大型公建雨洪利用项目。二是加强污水再生利用工作。永丰和温泉再生水厂已竣工,翠湖再生水厂和稻香湖再生水厂正在办理前期手续。
第三,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目前已建成了再生资源回收产业链体系。按照“规范前端、物流配送、专业分拣、厂商直挂”的总体思路,设置了512个规范化社区回收网点,建立了专业物流中心和分拣中心。2005年3月在上地街道建成了全市第一家餐厨垃圾资源化集中处理系统,其再生产品在农业领域得到循环利用,率先实现了北京第一条无泔水外流的街道。目前已设立15个大、中型处理点,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20吨。
第四,开展能源审计试点工作。2008年完成了北京理工大学、海龙大厦、海淀公安分局等4家单位的能源审计。2009年继续推动能源审计试点,确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5家试点单位,并将在能源审计的基础上引导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推进节能降耗。
第五,新能源利用。苏家坨镇车耳营村建设了生物质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区政府机关办公楼、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海淀分局办公楼、农大附中、广联达软件园、华力创通软件园等多处建筑采用了地源或水源热泵系统,北部地区部分村落推广使用太阳能路灯4000余盏,中关村广场一期区域冷站是全国最大的区域冷站,采用冰蓄冷技术,对夏季用电大负荷起到了削峰填谷的作用。
通过在企业、园区和社会领域的探索,目前,海淀区已经逐步形成点、线、面相互支撑的循环经济体系,全面推动了海淀区的循环经济建设。2009年,海淀区被评为北京市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区之一,六里屯循环经济产业园、用友软件园也被列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海淀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内的实践时间较短,目前,不论是在宏观层面上,还是在微观层面上,仍存在一些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是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强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从日本、德国等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可以看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主要的循环经济法是《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2009年1月1日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具体的专项法律法规、必要的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法规还没出台。
二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完善。一方面,缺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的激励政策。由于采用新的节能降耗、循环利用的技术、设备和产品,需要一定的成本,可能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高于减少资源消耗所带来的收益,即所谓的“先发劣势”,企业缺乏积极性,这就需要政府建立相关政策给予引导和激励,但目前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政策还不到位。另一方面,财税政策不完善。对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低油耗、低排量汽车及发展节能建筑等财税扶持力度不够,对浪费资源的行为还没有限制性的税收政策。第三方面,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导致资源性产品价格不合理,许多资源性产品价格没有体现出资源和环境成本,出现了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
三是海淀区第三产业占80%以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非常少,高端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已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能源节约在国内、市内均处于领先水平,通过“关停并转”、调整产业结构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空间有限。
四是海淀区央属、市属党政机关多,高校多,部队大院多,发展循环经济受隶属关系、利益主体多元化等因素影响,不利于对其监督、检查。
五是废弃物再生利用行业或静脉产业发展不够。海淀区在固体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从目前看,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是一个薄弱环节。现有的回收处理企业能力弱、规模小,污染严重,缺乏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规模化综合利用企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总量及技术水平亟须提高。
六是社会宣传动员力度不够,民众参与意识不强。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公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的信息资源,很容易造成一般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绿色消费观念和节能环保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薄弱;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公民社会发展不充分,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的缺失。由于这些原因,发展循环经济单纯依靠政府的推动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循环经济所涉及的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和环保问题,而是整个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需要提高政府、企业、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加强法制建设,采取制度创新、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转变观念等综合措施,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符合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必须有法制保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已有法律法规和规定。二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法律法规。例如亟需制定颁布废旧轮胎、包装物回收利用,汽车零部件等机电产品再制造等专项法规。三是加快建立与废纸、废塑料等回收利用相配套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完善节能、节水和再生产品标准和标志等。
在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发展循环经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同时,要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依法加强对浪费能源的单位监督检查,依法加强对高耗能单位的监督检查,建立新建和改造项目合理用能评估制度,
(二)强化政府主导,完善政策体系
从各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看,循环经济属于技术、资金密集型经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再生资源产业尚处于初级状态,市场还起不到应有的驱动和主导作用。因此,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深化改革,综合运用投资、信贷、财税、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首先,继续加大投资力度。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其次,健全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应加快资源价格机制的改革,进一步推动水、电、石油、天然气、煤炭、土地等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逐步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再次,完善财税政策。制定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研究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低油耗、低排量车辆及节能建筑的财税政策;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完善消费税制,抑制不合理消费;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最后,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为了使政府、园区、企业能够科学地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加强管理,有效地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建立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目标责任制度和评价考核制度。
(三)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品质
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科技人文优势,注重发展服务主导型、创新驱动型和生态友好型产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淘汰、退出一批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不断提升海淀区经济发展品质。
(四)加强试点建设,选择符合区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从海淀区的实际出发,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及居民的节能减排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第一,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奥运后提出要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及世界城市,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企业将逐步退出北京市。海淀区是教育大区、文化大区和科技产业密集区,对实现这些目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目前,海淀区第三产业占80%以上,其能源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一半以上。第三,由于海淀区有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大量人口聚集海淀,同时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能源消费品需求也日益增加,居民生活耗能显著增长,其能源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城市能源消费型特征更趋明显。因此,海淀区包括北京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不在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工业领域,而应在不断深化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的基础上,把工作重心放在第三产业及居民的节能减排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方面。要以循环经济试点区建设为契机,一方面继续推进以用友软件园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并培养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环保园和中关村创新园等园区开展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大力推进以六里屯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代表的废弃物再生利用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废弃物再生利用行业的生态工业园,力争成为全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域。针对各类废弃物的拆解、回收和资源化企业全部集中设立在园区内,从事无害化、再利用、资源化、热回收和集中安全填埋。拆解分类后的不同废弃物质在园区内的企业间互相交易,实现规模化处理,达到经济成本最小化。第三,开展节约型机关、节约型校园、节约型社区试点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能源管理模式在海淀区的应用,争创北京市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力争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域。。
(五)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优势,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高地
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一是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强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海淀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要充分利用科技优势,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等技术,鼓励节能减排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科研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并将此作为海淀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使海淀区成为全国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中心。二是大力推广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三是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四是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装备。
(六)加大绿色产品推广力度,倡导绿色消费
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与示范作用。通过干预行政单位的采购行为,促使环境产业产品在政府等单位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并对公众的绿色消费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通过对绿色产品实施优先购买,为静脉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可以极大地调动企业参与循环型社会建设、发展静脉产业的积极性。
(七)加强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事业,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运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支持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壮大,发挥民间社团和群众自发监督管理作用,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使参与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1]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Z].2009.
[2]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程梅珍.天津滨海新区循环经济稳定运行的管理体系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75-77.
[4]林民书,徐向阳.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5):32-36.
F205
A
1000-2359(2010)06-0122-04
2010-09-01
[责任编辑 迪 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