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与邓小平联美制苏战略的差异

2010-04-11 14:17
关键词:中苏关系苏联威胁

张 润

(上海金融学院政法学院,上海201209)

论毛泽东与邓小平联美制苏战略的差异

张 润

(上海金融学院政法学院,上海201209)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联美制苏战略的共同点是其基本手段和根本目标的一致,即借重美国,抗衡苏联威胁。而在对苏联社会性质、苏联威胁性质和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障碍的认知,对亲苏国家的政策,及对美国的争霸政策的评价等与联美制苏战略有关的其他重要方面,两人有一定差异。不同的国际战略形势和外交非意识形态化的彻底与否,是这些差异的根源。

毛泽东;邓小平;联美制苏;差异

上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放弃了既反美又反苏的战略,做出了利用美苏矛盾、联美制苏的决策。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继续执行这个战略。这突出表现在1979年至1989年在柬埔寨和阿富汗问题上中美的密切合作上。联美制苏战略改善了中国安全,消除了中国面临的严重的国际孤立,提高了其国际地位,奠定了苏联最终输掉冷战的基础。20年间,在坚持联美制苏的根本战略不变的前提下,中国在具体的外交理念和政策上有过显著变化,这些变化根植于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理念差异。

一、对苏联社会性质、苏联威胁性质及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障碍的认识差异

毛泽东把苏联视为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上的双重威胁。在他看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搞大国沙文主义,力图把中国纳入苏联一心追求的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轨道,使中国成为卫星国。面对中国的不屈抗争,苏联使用诸种高压手段,包括在中苏中蒙边境部署重兵,进行核讹诈等,对中国的主权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这个判断,虽然在苏联的意图和威胁程度上不尽符合事实,但历史地看,大体是成立的,邓小平也是这个判断。毛泽东同时认为,苏联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它已经复辟了资本主义,成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即“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帝国主义”[1],苏联共产党也成为修正主义的党;在苏联的影响下,世界上大部分共产党都“变修”了,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同程度复辟了资本主义。他进而认为,中共党内也有苏联的代理人,因而国内也有资本主义复辟的土壤,这是苏联对中国的另一种威胁。上世纪60-70年代他在国内国际两条战线上发动的反修防修斗争,包括“文革”,就是针对这种威胁的。出于以上认识,他为中苏关系正常化提出了两个条件:苏联不仅要放弃对中国的控制企图和威胁,还要彻底承认意识形态“错误”,回到列宁主义轨道上来。显然,后一要求对苏共领导人来说无异于政治自杀,客观上堵死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渠道,增加了化解苏联威胁的难度。

邓小平曾是中苏论战的重要参与者。务实的本性、“文革”中的沉浮和反思,使其在复出后逐渐抛弃了对内对外的极“左”思想和政策。反映在中苏关系领域,首先就是承认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间接证明了所谓“苏联复辟资本主义”的说法的荒谬。中国领导人和理论界逐渐认识到,应该将一国的内政与外交分开。早在1979年,胡耀邦就在一次讲话中说,说苏联搞资本主义,现在看来理由并不充分,应当把政策和社会制度分开[2]。至迟到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时,中国已经完全摘掉了苏联头上的“复辟资本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的帽子。证据是,1977年的中共十一大政治报告依然延续了1969年中共九大和1973年中共十大的政治报告对苏联的“复辟资本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的定性,在中共十二大政治报告中这两个判断完全消失,只是批评苏联的霸权主义。此后,中国政府和舆论虽然继续批评苏联的扩张政策,但已不再把美苏争夺视为帝国主义瓜分世界意义上的斗争。

认识上的思想解放,直接导致著名的“三大障碍”的提出。中共十二大政治报告提出了中苏关系正常化必须克服的三大障碍:在中苏和中蒙边境驻扎重兵,侵占阿富汗,支持越南侵占柬埔寨[3]。三者中没有一个涉及意识形态。中苏关系改善的难度由此大大下降。1989年5月,在三大障碍的消除前景已确切无疑的背景下,戈尔巴乔夫访华,两国和两党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在会见戈尔巴乔夫时,邓小平对中苏论战的评价是“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对于中苏交恶原因的总结是“关键是不平等,中国人觉得受屈辱”[4]291。两句话,言简意赅,体现了从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执政党对中苏关系乃至整个国际关系的来之不易的认识飞跃。

在毛泽东看来,美苏矛盾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联美制苏是社会主义中国对这种矛盾的利用,其实质是与第二号敌人暂时联合以对付更危险的第一号敌人,根本目的不仅是中国安全,还有中国作为世界革命根据地的安全和世界革命的胜利。邓小平拒绝对联美制苏战略做任何与姓社姓资有关的意识形态分析,停止了对苏联的妖魔化,对社会主义国家何以会执行扩张政策这个理论问题也不深究,仅仅从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利益出发来理解和执行这个战略。其结果,由于放弃了对苏联的不切实际和不合理的要求,解开了中苏关系的死结。

二、对亲苏国家政策的差异

这种差异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涉及“一条线”和“一大片”战略。1973年以来,中国执行着毛泽东确立的以反苏划界的“一条线”和“一大片”战略,其本意是联合一切受苏联威胁的国家,建立抗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孤立苏联,改善中国安全。这个战略执行的结果,很难说是成功的。由于这个战略,受到苏联威胁的国家及部分亲美国家,如巴基斯坦、土耳其、伊朗等,与中国的关系有所加强。但以苏划界的僵硬政策也不必要地疏远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多数发展中国家与苏联保持着正常的国家关系,部分国家甚至保持着友好乃至结盟关系。它们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和独立后,不同程度获得过苏联的帮助,感受不到苏联的威胁,因而并不认同毛泽东对苏联社会性质和对外政策的判断,更不愿意因为支持中国而得罪更强大的苏联。

其次是中国与东欧国家的关系。上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与这些国家及其执政党的关系也恶化了。按照毛泽东的界定,受苏联欺负、控制的东欧,不在“一条线”之列,而属于“一大片”,即抗苏统一战线的可以中立的对象。为此,70年代,中国试图改善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但是由于依然视其执政党为修正主义的党,党际关系依然处于敌对状态。与执政党的关系和政府间关系实际上是分不开的。因此,中国与东欧国家的关系依然冷淡,摩擦不断。

约在1982年,邓小平果断结束了“一条线”和“一大片”战略,不再以一个国家与苏联或美国的关系来决定中国对它的态度,而是以其是否愿意对中国友好及是否奉行霸权政策来决定亲疏,“谁搞霸权主义就反对谁”[4]128。结果是,中国与大多数国家的关系显著改善,包括与东欧国家的关系。这与中国重新承认后者的社会主义性质也有直接关系。到80年代中期时,中国与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包括党际关系都实现了正常化。

三、对美国对外政策的评价差异

对于美国的与苏联争夺霸权的行径,毛泽东与邓小平的认识和政策也有区别。毛泽东虽然在公开宣传上也对美予以谴责,实际上采取了近似于鼓励的默认态度[5]。他认为,虽然美苏争霸属于帝国主义之间瓜分世界的斗争,但由于苏联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更具侵略性,而美国是衰退中的老牌帝国主义,其目的是保护既得利益[6];苏联有控制中国强烈意图,而美国已经承认其敌视中国政策的失败,还与中国联手抗衡苏联。因此,美国维护既得利益的争霸斗争客观上符合中国的安全利益。80年代前,邓小平也是这个判断。

80年代初,邓小平开始重新审视中美苏三角关系。其背景如下。

第一,苏联愈益糟糕的经济、在阿富汗的困境的长期化和越南在柬埔寨的困境的长期化使得中国领导人对苏联威胁的担忧大大减轻。

第二,1981年以来苏联多次呼吁改善对华关系。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的塔什干讲话。讲话的核心有四点: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重申支持一个中国原则;重申对中国没有领土要求,愿立刻重开边界谈判;要求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开始中苏关系正常化谈判[7]。毫无疑问,中国对苏联社会性质的看法的改变,中国内外政策的日渐务实温和,中美联合抗苏的准同盟的强大压力,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深刻分歧,都是这一姿态背后起作用的因素。

第三,1981年上台的里根政府全方位地与苏联对抗的政策,加剧了国际形势的紧张和大战的危险。如果按照晚年毛泽东反苏高于一切的思路,这样的“天下大乱”是好事,但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看待自己、美苏和世界的眼光已经变了。里根政策对于中国所具有的抗衡苏联威胁的积极意义固然存在,但其消极后果即破坏中国改革开放所需要的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可能,更加明显。

第四,随着苏联威胁的下降,中国统一问题变得迫切和重要起来。1980年,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提出,80年代的三件大事是进行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在统一问题上,中国的主要对手正是美国。美国在中美建交后也不放弃向台湾出售武器,成为中国统一的最大障碍。

1982年8月,中共十二大前夕,中央指示外交部,要对美国拉开距离,对苏联松动关系[8]。9月1日,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特别强调了中国外交的独立自主原则,称:“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它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9]鉴于中苏关系仍处在对抗状态,此话显然是针对美国说的[10]137。中共十二大政治报告指名道姓地抨击了“美国霸权主义”,“这是近几年来中国领导人的讲话中所没有过的”[10]138,也对美国的对台政策提出了严正批评。从此,中国逐渐拉大与美国的距离,抛弃了视苏联为世界和平的头号敌人的成见,不再片面强调苏联扩张,而是将两个超级大国等量齐观[10]135-136,“谁搞霸权主义就反对谁”[4]128。1984年4月27日里根在人民大会堂发表演讲,中国在发表演讲的中文稿时删去了其中抨击苏联扩张的内容。次日,美国总统发言人发表声明表示不满[11]。而在1980年以前的中美接触中,几乎总是中国主动提及苏联扩张并加以抨击而美国态度温和。中国对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一开始就持批评态度,只是由于三大障碍造成的苏联对华安全压力的客观存在才迫使中国继续与美国的战略合作。

四、差异的根源

不同的国际战略形势和外交非意识形态化的彻底与否,是上述差异的根源。

上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是苏攻美守,美国与苏联正面对抗的意志严重衰退,为了赢得喘息时机,集中力量确保欧洲,收缩了其在东亚的军事存在;而苏联则咄咄逼人,客观上取代了美国成为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进入80年代后,形势逆转为美攻苏守,戈尔巴乔夫更是奉行全面收缩海外力量的“新思维”外交,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压力明显减弱。这些是毛泽东的对苏高度强硬、着重依靠美国对付苏联扩张的政策和邓小平在联美制苏的同时尽可能在美苏之间实行等距离外交的不同政策的重要背景。因此,两人不同的战略思路、政策取向,首先是客观环境的产物。

联美制苏战略意味着现实主义的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考量对意识形态化的外交思维的胜利。与毛泽东打过多次交道的基辛格认为:“中国领导人是我所遭遇过的对手中,最能接受尼克松式外交手法的一群人。”[12]可见,毛泽东并不排斥现实主义。但他的非意识形态外交是不彻底的,他对中美苏各自政策的认知和对联美制苏战略的规划始终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意识形态的框框。这个框框的束缚使其在对苏联威胁的估计和化解这些威胁的途径方面,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过于僵硬;摆脱了意识形态浓厚的“以美划线”,又搞了一个同样意识形态化的“以苏划线”;主观上想搞抗苏统一战线,实际效果是树敌过多,不必要地强化了中苏对立。邓小平则彻底摆脱了这个框框。邓小平执政理念的一大特点是高度务实,而他得以如此的根本原因是最大限度地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困扰。唯其如此,他才能够更清醒地和实事求是地估量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和世界大战的风险;才能从纯粹国家利益的视角看待各国的政策,看到和重视国家利益的全面和复杂,特别是看到被冷战所遮蔽的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利益;也才能够更加灵活地根据对国家利益的更准确更客观的认知去调整政策,降低联美制苏战略的地位,拉近与苏东集团的距离,实行全方位开放的外交,而不是束缚自己的手脚,继续执行实际上对中国副作用很大的“一条线”和“一大片”战略。

[1]《人民日报》评论员.苏联现代修正主义的总破产[N].人民日报,1968-08-23(1).

[2]马叙生.结盟与对抗均不可取——忆八十年代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的过程[J].东欧中亚研究,2001(2).

[3]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N].人民日报,1982-09-08(2).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M ichael Ng-Quinn.The Analytic Study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M]//GuoLi Liu ed..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Transition.New Yo rk:A ldine De Gruyter,2004:49;Joachim Glaubitz.The China Threat—A European Perspective[M]//Herbert Yee and Ian Sto rey eds.The China Threat:Percep tions,M yths and Reality.London:Routledge Curzon,2002:116-117.

[6]《人民日报》评论员.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N].人民日报,1977-11-01(1).

[7]黄华.亲历与亲闻——黄华回忆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357.

[8]熊志勇.美国与中国——迈向新世纪的回顾[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289.

[9]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N].人民日报,1982-09-02(1).

[10]陶文钊.中美关系史: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1]U.S.Department of State,ed.American Fo reign Policy,Current Documents.1984[M].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6:674.

[12]基辛格.大外交[M].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672.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ao-zedong and Deng-xiaoping in China’s Strategy of Un iting with the USA to Balance the USSR

ZHANG Ru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Shanghai Financial University,Shanghai 201209,China)

There were two common points between Mao-zedong and Deng-xiaoping in their strategiesof uniting w ith the USA to balance the USSR during the cold-war,i.e.,enlisting American help to match the USSR.To some extent,Mao and Deng were different in their know ledge of the naturesof the Soviet society and Soviet threats and of the obstacles to no rmalization of Sino-Soviet relations,policies toward p ro-soviet states and evaluationsof the American fo reign policy.And these differences were impo rtant issues related to the strategy.The differenceso riginated from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circum stances and levels in tho roughness on de-ideologicalization of foreign policy.

Mao-zedong;Deng-xiaoping;uniting w ith the USA to balance the USSR;differences

A 75,A 76

A

1000-2359(2010)06-0074-04

张润(1971-),女,宁夏银川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博士生,上海金融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外交研究。

2010-07-18

[责任编辑 孙景峰]

猜你喜欢
中苏关系苏联威胁
人类的威胁
受到威胁的生命
面对孩子的“威胁”,我们要会说“不”
解放战争时期中苏关系演变原因分析
抗日战争时期中苏关系的历史走向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驳“经济问题政治化”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