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和谐班集体的构建*

2010-04-11 09:55吕金洲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班集体辅导员育人

吕金洲

(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所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不断推进,先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对人才的依赖性日益增强,高校的基本组成单位班集体作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已成为发展生产力的核心因素;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因此,创建高校和谐班集体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且有效地推动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

1 高校和谐班集体内涵

和谐班集体作为一个新型的班级发展模式,目前还没做出有统一的界定。当前学术界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是“所谓‘和谐班集体’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舒畅的心理气氛中通过多样的人际交往、丰富多彩的自觉的主动活动,促进每个学生个性获得健全、充分、全面的发展而创设的一个友善、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相互进取的班集体”;二是“和谐班集体是一个集体成员对集体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有着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是一个满足于学生想学习、能学习、会学习的班集体;是一个做事高效率、懂得真善美的班集体。和谐班集体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体现在人与环境的和谐”。较之二者,我们可以发现民主、自由、平等以及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二者的共同之处;不同之处:前者强调了学生主体的和谐发展,后者强调了班级整体的和谐发展。二者都不十分完美,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会更加全面些。即:所谓和谐班集体是以时代背景为依托,坚持以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建立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工作高效、学风浓厚、竞争有序,有着和谐人际关系,能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花争鸣、和而不同的育人效果的班集体。

2 高等学校和谐班集体的特点

我国的高等教育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其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不利于学生全面、自由、健康发展的现象,而和谐班集体发展模式作为新时代一个新型的班集体发展模式,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恰恰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传统班级发展模式的弊端,能够引导学生健康、自由、全面协调地发展。与其他班集体发展模式相比,其自身特点较为显著。

第一,人际关系和谐。和谐班集体内部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1)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不仅存在着教育与被教育、领导与被领导等关系,更应该建立一种朋友式关系,要用自身渊博的学识、人格魅力吸引和引导学生。(2)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当代青年大学生已有相当的文化科学知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日趋成熟完善,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专业课教师如果再一味地遵从严格的师道尊严,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那么,在和谐班集体的管理模式下,老师不再一味灌输,学生不再盲目听信,取而代之的是教学相长、师生共赢的关系。(3)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核心力量,班级学生之间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着心系集体和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同学之间是一种和睦相处、情同手足的关系。

第二,育人环境的和谐。马克思曾经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事实上,马克思所说的“合乎人性的环境”,就是和谐班级集体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谐的班级育人环境。和谐的班级育人环境不仅是和谐班集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决定着和谐班集体能否实现。(1)教室内部环境的和谐化。挖掘教室内部教育资源,“让教室里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使封闭的教室成为教育的广阔天空,把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1](P110);同时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立志成才、刻苦学习、锐意进取、崇尚真理”的集体舆论。(2)班级外部人际关系环境的和谐化。主要是指:辅导员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辅导员老师应与学生家长多沟通、多交流,建立起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相互理、相互交流的桥梁。

第三,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发展。在和谐班集体中,班集体是学生的家,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因此,在和谐班集体的管理模式下,学生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1)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在班级日常管理方面,全体学生班级内部召开民主生活会,自己选出自己的管理者,并制定出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轮换机制。(2)学生自己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在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中,班级的“法规”不是由辅导员一人说了算,而是全体学生集思广益,共同商讨制定的。

第四,和而不同的育人效果。构建和谐班集体的目的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和谐发展,而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班集体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班集体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建构和谐班集体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因材施教,达到和而不同的教育效果。

3 构建高校和谐班集体的主要途径

3.1 以学生为本,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以学生为本”在人际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既要尊重特殊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不断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构建和谐人关系过程中要把握好“以学生为本”的内涵和要求,着重处理好辅导员与学生、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3.1.1 实现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化

在班级的管理建设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教育与被教育,领导与被领导等多种关系,这就要求辅导员既要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管理技巧,对学生始终如一的关怀和爱护、无私和没有偏见的品格,又要有更大的人格魅力和吸引力。

第一,辅导员与学生以心换心真诚相待。高校辅导员既是班级的管理者、集体目标的决策者,又是学生成人、成才的领路人。辅导员要确立集体目标,成为学生发展真正意义上的领路人就应该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了解学生性格,把握学生的发展规律。同时,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用爱去感染学生,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平等对待班级成员,以理服人,不以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平时表现、与教师关系的亲疏等来决定自己对学生的好感。

第二,认真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和谐班集体中的共同奋斗目标,统一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是广大学生意愿的集中体现。“当代大学生思想非常活跃,求新求异意识比较强,喜欢接受新事物、新潮流、新看法,喜欢模仿流行的社会现象和行为,并且比较快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2](P25)辅导员在确立班级发展目标、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时需要充分地把握这一特征。因此,辅导员在建设班集体过程中,应当及时地通过一些适当的方式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把握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共同意愿,形成师生共建的局面,促使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3.1.2 实现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化

《礼记·学记》中曾记载:“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正所谓的“教学相长”是指:教师并不是万能的,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也会碰到疑难和困惑,而教的过程正好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的平台,从而发现自己知识储备的缺漏,进而及时有效地补缺补漏。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尊师重道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在这种特定的师生关系中,老师具有绝对的师道尊严,学生只能言听计从;而当代青年大学生已有相当的文化科学知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日趋成熟完善,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再一味地遵从严格的师道尊严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3.1.3 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化

高校和谐班集体中学生之间应是一种团结协作、奋发向上、互帮互助的关系。由于目前高校学生当中1985年以后的学生较多,且相当一部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致使学生之间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因此作为高校教师一方面应加强自身的典型示范作用。在构建和谐的学生关系过程中,教师身教重于言传。教师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外部表露,是对学生无形的引导,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更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固定教室这个相对稳定的学习、生活场所开展一系列的协作性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在学生心目中不断树立自身发展的离不开周围同学帮助的意识,进而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形成团结协作、奋发向上、互帮互助的和谐关系。

3.2 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和谐的教育环境是和谐班集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和谐班集体能否实现,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标志。构建高等学校和谐班集体,应首先实现教育环境的和谐化。

第一,优化教室内部环境。固定教室是在校大学生一个主要的学习、生活、工作场所,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辅导员应根据班级内部的共同奋斗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班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教室内部教育资源,“让教室里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使封闭的教室成为教育的广阔天空,把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1](P110)。

第二,齐心协力为学生学习提供和谐的班级外部人际关系环境。和谐的学习环境不是单靠辅导员老师或者班集体的规章制度就能形成的,还要依靠党支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政治辅导员在创建和谐班集体的过程中要与上级领导、学生家长以及邻近班级相互保持紧密的联系。辅导员不仅要与班干部多交流,了解班级内部学生情况,还要与学生家长多沟通,达到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相互理解,及时发现学生发展所必需,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健康地发展。

3.3 构建民主化班级管理模式

所谓民主化班级管理模式,是指充分发挥班委的核心作用,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让学生人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一套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通过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管理活动。大学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过程。学生既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又是和谐班级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因此,辅导员应转变管理观念,充分发扬班级内部民主,让学生真正成为管理的主体、成为班级的主人,从而在自我管理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成长。

第一,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大学生都已成人,具有自身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具有较为成熟的价值观、是非观。对于大多数青年学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愿意被动地接受管理的。因此,建设和谐班集体、实现班级管理和谐化的一个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在班级内部召开民主生活会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选出自己的管理者,并制定出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轮换机制。

第二,让学生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管理要有规章制度,这样管理才能有章可循,遇事方能“有法可依”,作为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班级的“法规”不是由辅导员一人说了算,而是集思广益,在充分发挥民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管理原则。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有的时候学生自己共同所立之法,比学校所立的更加易行,这种法律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自己共同所立之法,从始到终,心目中都有他在,平日一举一动,都为大家自立的法律所影响。所以自己所立之法,大于他人所立之法;大家共同所立之法的力量,大于一人独断的法。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需要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进行起草、修订、完善,最终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以制度求稳定,以稳定促发展。

3.4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现和而不同的育人效果

构建和谐班集体的目的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和谐发展,而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班集体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班集体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建构和谐班集体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因材施教,实现和而不同的育人效果。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建构和谐班集体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班集体每位成员全面和谐发展。辅导员对待班级成员,不论其家庭背景是否良好,学习成绩是否优秀,平时表现是否积极,与教师关系是否亲密等均应一视同仁,尊重和关心他们。同时辅导员应在“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基础上,给每位学生提供一个在其能力范围内的发展空间,使其充分展现自身的个性、特长,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教育培养,把这些有千差万别的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第二,用激励的原则促进学生发展。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注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欢乐。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愿望。因此,对班级内部每位成员,不论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上,辅导员老师应给予必要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找到自信心,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增强自己的发展动力,进一步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勇气。特别是对待弱势群体,更要坚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的原则,保护弱势群体的自尊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激发其前进的勇气。

总之,高校和谐班集体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实现班集体的和谐化,既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更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和谐班集体的主要特征和实现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作用,以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而不同的育人效果。

[1]赵秀文,张丽娟.浅谈和谐班级的构建[J].昆明大学学报,2007,(2)

[2]李光莉.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全员育人工作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3,(2)

猜你喜欢
班集体辅导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我爱我的班集体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立足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Research on Band Structure of One-dimensional Phononic Crystals Based on Wavelet Finite Element M ethod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