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颢瀚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一)《指导意见》使长三角经济区发展定位出现三个方面的重大突破
长三角一体化自2004年11月被“十一五”规划确立为国家战略以来,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推进缓慢,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2007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上海召开的座谈会上指出,要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谋划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更好更大发展,指出“思路要新,想得要深”,要从管理体制、行政规划、产业统筹的角度破除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瓶颈。2008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国家首次对长三角区域提出的发展定位和要求,引起国内外各方高度关注。这是国务院第一次对国内的区域发展提出规划性要求,并要求长三角一体化要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综合起来看,长三角经济区发展定位出现三个方面的重大突破。
1 把苏、浙、沪全部纳入长三角经济区 关于长三角的范围问题,长期以来争论颇多。目前,建立以上海为龙头、长江为轴线、江浙沿海为两翼、两省全域为依托的长三角空间布局新框架基本形成共识。《指导意见》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把江苏、浙江、上海全部纳入长三角经济区,长三角北翼沿海的盐城和连云港,由现在的辐射带动区划入长三角核心区范围。随着长江过江通道的加快建设,特别是沿海大通道的全面贯通,将长三角区域开发空间由北翼沿海乃至江苏长江以北地区拓展,已成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将苏北与浙南地区纳入长三角核心区域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T字形”区域生产力布局。这不仅有利于长三角地区自身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释放上海“四大中心”的巨大能量,充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海港口群,推动“江海联运”走向“江海联动”,带动周边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发展。
在长三角经济区南边,建立了“泛珠三角经济区”,北面建立了“环渤海湾经济区”。形成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南北贯通、协调发展的局面。然而,由于长三角经济区区域面积过于狭小,尤其是江苏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拥有漫长海岸线及优良港湾,却不在长三角经济发展核心区域,成为东部沿海经济区南北衔接,协调发展的瓶颈。《指导意见》把北自连云港南至浙江沿海纳入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实现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上下贯通、南北衔接,协调发展的格局,成为提升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区域发展战略。最近国务院通过了“江苏沿海发展战略规划”,中央希望江苏沿海发展成为中国东部新的经济增长点。
3 服务业成为长三角产业调整的主要方向
《指导意见》要求,长三角地区要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提至十项工作的首位。以此看来,长三角的发展定位,已由此前的“全球制造业中心”逐步转为以服务业发展体系为主。长三角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为中国其他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机遇,打开空间,为生产要素在更广大的空间流动创造条件。
(二)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为长三角产业发展指明了战略性方向
国务院3月25日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4月14日出台了《两个中心建设意见》全文,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主要任务是:(1)建设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完善金融服务设施和布局规划,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健全金融法制,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2)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整合长三角港口资源,完善航运服务布局。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积极稳妥发展航运金融服务和多种融资方式,促进和规范邮轮产业发展。(3)发挥先进制造业优势,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服务业发展带动先进制造业的更大发展。(4)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解难题,以改革建制度。推进企业改革和改组,特别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5)加强上海与长三角地区以及国内其他中心城市的相互协作和支持,加强与香港的优势互补和战略合作,形成分工合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其重大战略意义在于:
1 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既是上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发展的需要 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集中体现。提高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适应全球化新格局和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有利于上海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渐下降的制约,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利于拓展金融资源运作空间,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更好地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有利于强化航运枢纽中心地位,更好地满足周边地区和全国的国际航运要求;有利于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的先行先试,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奠定科学发展的体制基础。
2 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有利于更好地夯实并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的比较优势 上海具有比较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现代金融体系、先进的港口基础设施、高效的航运服务体系,以及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广泛参与全球竞争的周边经济腹地,具有加快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有利条件。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业、航运业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使上海更好地发挥综合优势,更好地发挥带动示范作用,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
1.1 对象 选择2009年7月—2011年6月在我院骨科病区择期行四肢手术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5例。实验组中,男52例,女23例,平均年龄(41.0 ±17.5)岁,平均充气时间(95.0 ±19.7)min;对照组中,男49例,女26例,平均年龄(43.2±16.8)岁,平均充气时间(92.0 ±17.5)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发展环境将更趋完善,产业将向高端化方向发展:
首先,两个中心建设将完善以上海为中心的进出口贸易环境,使国际航运中心的枢纽功能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创新功能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地区将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本、技术、信息和人力资源等,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和产业链。使长三角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环境更加完善。
其次,两个中心建设将使长三角经济区的产业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更趋科学专业化,上海的服务业功能将得到强化,江苏凭借其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在巩固发展制造业的同时,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服务业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长三角产业发展进入良性竞争与合作轨道。
再次,长三角区域金融、财政、交通、人力资源、教育、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进程将加快。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发展环境的完善将会吸引更多高端国际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于长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的产业结构将趋向高端化。
3 生产性服务业追随制造业基地,出现服务业集聚,为江苏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 尽管上海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具体细则还没有出台,但从现在形势分析,主要集中在: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发展和完善各类金融衍生工具、期货市场,包括人民币国际结算、房地产REITS、柜台转让(OTC)以及航运金融试验区等。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并不意味着各类金融机构都集聚在上海。上海金融中心一方面要加强与全球交易活动相连接,另一方面要向长三角城市群及腹地市场延伸。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趋势的不断加深,以金融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将追随制造业基地,出现服务业集聚。
从世界金融中心的现状看,伦敦国际金融中心主要汇集了世界性的国际金融中心总部,其各类运营交易机构则主要集中在英格兰南部地区,因为英格兰南部是英国制造业最发达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从金融服务业发展趋势看,金融产品创新和实体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整个金融体系的重心正在加速下移。主要表现为金融业务创新和经营的重心、金融体系的结构重心、金融体系的监管稽查重心等正在向分支机构跟随制造业而移动,出现多金融中心的格局。江苏是全国的制造业高地,对吸引高端服务业有着极大的产业优势,长久以来,江苏一直致力于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但成效不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外部市场推动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将为江苏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极佳机遇。
4 制造业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世界工厂”的主要功能将从加工制造向技术创新转变 长三角制造业作为“世界工厂”,其竞争特质是低成本、低价格、低附加值。随着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及其产业发展环境的完善,高端国际资本将更多进入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制造业作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功能将从加工制造向技术创新转变,制造业产业升级速度加快,江、浙、沪之间围绕承接高端国际制造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金融、航运中心建设必须以发达的制造业作为产业支撑,制造业空洞化必然制约经济的持续增长。所以长三角各中心城市之间新一轮竞争,主要表现为对国际制造业承接转移的竞争。上海随着两个中心建设的推进以及所带来的集聚效应,在某种程度上会推高上海的商务成本,而江苏苏南地区交通便捷径,在二小时都市圈内,综合商务成本明显低于上海,而且江苏苏南地区产业集聚特色明显,可以大大节省厂商的内部交易费用和运输成本。此外,苏地区技术创新活跃,拥有大量熟练劳动力,这些都决定了江苏有更多的机会来谋求制造业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升级和转型。
5 现代化的航运、物流、仓储业及其配套服务业,将成为江苏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上海航运中心建设未必就是航运产业都集聚在上海,就世界航运业发展趋势看,航运中心作业运输的功能在减弱,和航运相配套的服务业的功能在不断增强。航运、物流、仓储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航运金融服务、航运法律服务、航运中介服务将构成航运中心的综合产业链。在航运综合产业链中,相关航运产业将依据比较优势,在航运中心周边区域内进行科学合理分工,从而形成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航运产业集中区。
随着上海航运中心的建设,航运中心的枢纽功能将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城市群,服务于长江流域。江苏发达的制造业可以成为航运、物流、仓储业发展的产业支撑,同时,江苏在长江沿线及沿海地区拥有多座优良深水港,及仓储设施,这时港口及仓储设施目前来看利用率不高,远远不足于当面初的设计运用能力。和这些航运、物流、仓储业及其配套服务业,管理落后、层次低下。上海航运中心建设为整合提升上海和江苏航运、物流、仓储业提供了契机。长三角地区港口、物流、仓储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原有的航运、物流、仓储企业之间各自为政、自我封锁的态势将被打破。现代化的航运、物流、仓储业及其配套服务业,将成为江苏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一)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江苏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
1 总体定位 根据国务院长三角指导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及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内容,从国际视野看,江苏将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区域战略层面来看,在长三角新的区域定位中,江苏占有我国沿长江、沿陇海线和沿海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的交汇优势,也是在国家最重要的生产力空间布局中唯一占有这种独特地理优势的省份。因此,在国家新的战略背景下,我省应当是国家沿海、沿江、沿陇海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交汇区,是我国东部与沿海中部地区最具潜质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从全省区域空间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关系看,江苏全省都应是全球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江苏空间分布来看,沿江经济带和城市带将成为全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导区、科技创新的示范区;沿海地区和东陇海线地区包括苏中、苏北将成为世界现代制造业基地与我国先进制造业(是指现代的真正的先进制造业)高地。
2 空间上,确立长三角一体两翼发展新格局 目前,江苏省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总体背景下,拥有沿江两岸的苏南、苏中板块以及沿海板块、苏北板块。在以上海为中心,以及江浙沿海与我省沿江地区这两大板块共同构成的“T字形”主轴的大空间结构下,形成了长三角一体两翼发展的新格局,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群的基本框架。
在这一发展格局下,沪宁城市带原为长江三角洲北翼,根据新的空间发展格局,依据各地区城市密度、城市等级、城市功能及产业密度等要素进行分析,由上海到南京沿江两岸的苏南和苏中板块与上海一起,应当称为新长三角空间格局的“主轴区”地区。
沿海板块、苏中、苏北板块共同构成长三角的北翼地区,是整个长三角北部新的增长极,它应成为国家与长三角进行规划布局的重点区域之一。在建设思路上,沿海和苏北地区空间布局要遵循“点轴面”渐进的规律,选择连云港、徐州、淮安、盐城等中心城市为节点,以节点式的开发路径,以“修路、建港、造园”为切入点。第一步,选择布点,在若干节点上先行启动,形成若干个经济增长极;第二步,串点成线,主要利用重要交通干线,形成新的增长极与点线一体的极化带;第三步,以线为轴,带动沿线腹地纵深开发和周边地区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经济能力的辐射空间。
3 产业结构上,打造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高”的国家前沿区 在产业结构上,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长三角发展服务业的要求和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定位及长三角各地区产业发展现状,根据上海和江苏产业发展的各自优势,确立新的产业空间定位是:
对于沿沪宁主轴地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目标,形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沿和高地。该区域发展的主要产业及发展的优先顺序依次为:(1)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以构建物流运输体系、物流网络体系和物流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逐步形成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吸引外资银行来江苏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探索建立中外合资金融机构;重点发展商务服务业,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大型商务事务所。(2)高科技产业。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着力提升南京“中国软件城”和苏州、无锡、常州等国家级软件园发展水平。继续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以加快建设南京、苏州、无锡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为重点,大力拓展国际市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等科技服务业,形成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形成国内重要的工业研发设计服务中心。(3)现代制造业。推动沿沪宁线地区从低端加工业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换的基本路径:首先是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其次是借助人民币升值的时机,进口当代先进实用制造设备,通过加工设备的升级改造来提升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能力。(4)逐步转移传统产业。把转移、改造、提升相结合,积极推动沿沪宁线地区向周边区域转移低端制造业。借助广东省的产业转移经验,在具备比较优势地区设立产业转移接收区,每个产业转移接收区,由省和地方政府各划出一部分资金,用于企业产业转移的成本费用补贴和接收区的规划改造。(5)高污染产业在近期予以淘汰或转移,高耗能产业逐步转移。这种产业发展定位,既可以提高沪宁经济带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又可以支持长三角国际都市群的兴起和发展。
对于沿海地区,依据国家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省沿海地区将形成我国新型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高地。该区域发展的主要产业及发展的优先顺序:(1)临港先进制造业与高科技产业。推进沿海地区综合开发,依托连云港等临港产业集聚区,坚持港口、产业、城市联动和开放式开发,着力建设冶金、石化等新型工业基地。(2)海洋产业与风能产业,积极发展以风电和核电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将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江苏省的重要新能源基地。(3)服务业。充分利用沿海地区临海港口较多、公路、铁路建设加速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临港工业发展提供支撑。(4)现代农业。充分发挥沿海滩涂资源优势,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对于苏北地区,处于沿海与沿东陇海线的交汇区,也应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的重要基地。该区域发展的主要产业及发展的优先顺序:(1)现代制造业与高科技产业。现代制造业重点放在扩大产业规模上,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注重产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结合推进南北共建开发园区,积极引导和支持苏南纺织、服装、轻工等产业向苏北转移,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促进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快速发展,以特色资源加工、机械、医药、纺织、轻工等为重点,构建服务于我国中西部、面向东北的加工业基地。(2)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应作为重要战略产业加以支持。要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按照特色化、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体系。(3)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逐步推动服务业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依据国家区域战略规划的精神与江苏省产业结构现状,并借助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产业调整的契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空间优化,使江苏省产业由过去单纯承接世界制造业转移的平台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世界现代服务业转移的高地、国际资本和技术研发转移的平台。
4 争取落实国家新战略所必需的优惠政策 在国务院长三角指导意见与江苏沿海发展规划中,都明确提出推进体制改革,要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和完善支持长三角与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以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为此,江苏省宜积极争取相关政策。省政府相关部门在提出国家给予江苏沿海及长三角发展的政策中,应当参照国家已经出台的有关区域振兴规划的特殊政策。
目前,中央政府陆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意见,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在《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鼓励天津滨海新区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原则上可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支持天津滨海新区进行土地管理改革,“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及土地收益分配、增强政府对土地供应调控能力等方面的改革试验”;推动天津滨海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给予天津滨海新区一定的财政税收政策扶持。“对天津滨海新区所辖规定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比照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内资企业予以提高计税工资标准的优惠,对企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予以加速折旧的优惠;中央财政在维持现行财政体制的基础上,在一定时期内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予以专项补助。”
《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中央财政对重庆的支持力度,“把中央财政对重庆市建市补助列入中央对重庆的体制补助基数,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对重庆的投入力度,提高重庆市的财力水平”。与此同时,中央还积极扶持重庆金融市场建设,“优先考虑在重庆设立全国性电子票据交易中心”,“支持在重庆设立以生猪等畜产品为主要交易品种的远期交易市场”,“支持开展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
在《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都要加大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扶持力度,特别要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并且赋予对台先行先试政策,“在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框架下,按照建立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的要求,允许在对台经贸、航运、旅游、邮政、文化、教育等方面交流与合作中,采取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先行先试,取得经验”,“适当增加对台合作的用地指标”。
为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和江苏省沿海作为全国经济增长引擎的重要功能,江苏省应积极争取中央政府在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如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争取国家给予特殊的专项支持,包括加快形成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徐州、连云港等7个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的政策;推进南京“中国软件城”和苏州、无锡、常州等国家级软件园发展的特殊政策;提升并做优、做精沿江石化产业带,高起点、园区化推进建设沿海石化产业带的特殊政策;加强与上海的合作,协同建设全国领先的航空产业基地、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基地、核电装备基地的特殊政策;扩大长三角联合创新资金规模,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鼓励发展私募投资,加快设立省级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国家级开发区中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股权代办转让系统;先行探索专利授权和版权登记注册集中管理模式;共同建设长三角环境保护合作平台,推进排污权交易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速推进长三角与泛长三角合作机制的形成,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制度,建立“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成立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和重点合作专题组,构筑一批区域交流合作平台,积极组织开展会展、论坛、经贸洽谈等合作交流活动。探索设立区域发展促进基金,建立健全区域利益补偿机制等方面也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Z].2008年9月7日.
[2]张颢瀚.长三角一体化与江苏发展对策研究[R].江苏省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报告.2009年8月.
[3]张颢瀚,张超.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7,(1):52-55.
[4]姚锡棠,张颢瀚,张国平.长江三角洲十一五发展规划研究.研究报告[R].20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