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华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剧中人物思维模式解读
王洁华
(河南中医学院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威尼斯商人》中多数人物在处理问题、事件、评价他人时,习惯用以往的知识、经历、经验和直觉,不由自主地对问题的原因和结果直接作出对应性判断。此类固化思考套路,形成思维定式,造成被动。但是,剧中女主人公鲍西亚、鲍西亚之父和威尼斯年青求婚者巴萨尼奥所展示的逆惯性思维,使局面发生了有利于己的逆转。后人可以从剧中看到固化的惯性思维与突破思维束缚反其道而行之的反用惯性思维,以及由此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和命运,同时还可以看到群体惯性固化思维对个人声誉的褒或贬,乃至对社会价值观取向的巨大影响。
威尼斯商人;思维模式;惯性思维;逆惯性思维;解读
《威尼斯商人》问世后,盛演不衰,评论如云。学者们多角度、多学科阐释该作品的主题、人物、道德启迪、历史、现实意义和价值观等,但鲜见从思维角度解析该剧的研究论文。然而,剧中人物的思维模式又是现实大众思维模式的集中体现和人物“镜像”。笔者拟从剧中人物思维模式入手,分析莎翁笔下人物的惯性思维与逆惯性思维所产生的悲喜剧,旨在为当代社会“世界大舞台上的男女演员”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威尼斯商人》这部喜剧中,莎翁用鲜艳细致的彩笔描绘出一个秀丽、敏慧的贵族少女鲍西亚的形象。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高利贷者夏洛克借款。由于安东尼奥放款给人从不取利,且平时对这个高利贷犹太人多有“恶语谴责”,夏洛克怀恨在心,借机戏弄高傲的安东尼奥,提出了借款条件和违约处置要求:“在约里载明要是您不能按照约中所规定的条件,在什么日子、什么地点还给我一笔什么数目的钱,就得随我的意思,在您身上的任何部分割下整整一磅白肉,作为处罚。”[1]17夏洛克在邀约时,决然不会有将血和肉分开的意念,哪怕是一闪念。安东尼奥承约时同夏洛克一样,丝毫不会有将“一磅肉”分为“肉”和“血”的概念。安东尼奥自信自己的践约能力,忽视了违约的风险,认为不能按期还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夏洛克的违约要求完全是多余的。夏洛克和安东尼奥均以惯性思维看待借款。
然而,安东尼奥爽约了。剧中人如何看待爽约和对爽约后果的预期?杰西卡认为:“……说他宁取安东尼奥身上的肉……要是法律和威权不能阻止他,那么可怜的安东尼奥恐怕难逃一死了。”[1]48公爵说:“现在你虽然坚持着照约处罚,一定要从这个不幸的商人身上割下一磅肉。”[1]56从上下文可以看出,当人们提到“一磅肉”时,根本不会有血、肉分离的概念。血肉相连一个整体图示已经根深蒂固地扎根于人们的大脑,形成了定式。大家都认为安东尼奥难逃一死了;安东尼奥也自认为“履行罚则,殆无生望”。
恰恰相反,鲍西亚反常规思维,打破“血肉一体”惯性思维的固化,采用“谬理”,“引多方误之”的谋略,将“白肉”“一分为二”——“血和肉”。由此产生了貌似合情合理、不折不扣忠实执行法律的公平:“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所以你可以照约拿去一磅肉去,可是在割肉的时候,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你的土地财产,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充公。……既然你要求公道,我就给你公道,而且比你所要求的更地道。”[1]63人世间哪有割下一磅肉又不流一滴血之术?显然这是一个无法执行的判决。聪慧的女主人翁鲍西亚巧妙利用夏洛克惯性思维之固化,以固化之预期,破解其预期之固化。在众人都认为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鲍西亚将错就错,反错致胜,赢了官司,用知识和智慧挽救了自己的爱人和朋友。
剧中鲍西亚小姐的父亲留下身后遗嘱:在金、银、铅三只匣中有一只且仅有一只内置鲍西亚的画像。每一个求婚者可以在三只匣中任选一只。如果选中了内置鲍西亚画像的那一只,便可以跟鲍西亚成亲。如果未能选中,则终身不能再娶。消息传出,便呈现出“垂翅狂蜂方出户,寻芳浪蝶又登门”的热烈场面。第一只匣子是金的,上面刻着:“谁选择了我,将要得到众人所希求的东西。”第二个匣子是银的,上面刻着这样的约许:“谁选择了我,将要得到他所应得的东西。”第三个匣子是用沉重的铅打成的,上面刻着像铅一样冷酷的警告:“谁选择了我,必须准备把它所有的一切作为牺牲。”[1]30
求婚者之一摩洛哥亲王面对三个匣子的心理过程是这样的:对于铅匣子,他想,“人们为了希望得到重大的利益,才会不惜牺牲一切;一颗贵重的心,绝不会屈躬俯就鄙贱的外表。我不愿为了铅的缘故而作任何牺牲”。面对银匣子,他先把自己的身价作了评估。他自认为应该得到很高的评价,但同时又想,也许凭着自己的这几分长处,还不配娶到这样一位小姐;但要是疑心自己不够资格,那未免太小看自己了。自己的家世、财产、人品、教养,哪一点配不上小姐?对于金匣子的的文字“谁选择了我,将要得到众人所求的东西”,他自思“那正是这位小姐了,整个儿世界都希求着她。这样一颗珍贵的珠宝,绝不会装在比金子低贱的匣子”。但当打开金匣子之时,亲王看到了一个死人的骷髅,那空空的眼眶里藏着一张有字的纸卷。上面写到:“发闪光的不全是黄金,古人的说话没有骗人;多少世人出卖了一生,不过看到了我的外表。”[1]31-32摩洛哥亲王思维定式是:婚姻门当户对,发光的“外衣”才会有“金子”的内容。
另一位求婚者阿拉贡亲王认为,铅是下贱的,不值得为她而牺牲。如要选择众人所希求的金,众人也许是指那无知的群众,亲王可不愿“随波逐流,与庸俗的群众为伍”。选择那个写有“将要得到他所应得的东西的”银匣子时,亲王认为:“一个人要是自己没有几分长处,怎么可以妄图非分?”当这位自认为有资格得到“应得的东西”的亲王打开了银匣子时,看到的竟是一个眯着眼睛的傻瓜画像[1]34-35。阿拉贡亲王的心理活动、价值取向是:等价相往。
另一位“家道中落,生活紧缩”的威尼斯年青的求婚者巴萨尼奥认为:“外观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世人却容易为表面的装饰所欺骗。所有装饰不过是一道把船只诱进凶涛险浪的怒海中去的陷入的海岸,又像是遮掩着一个黑丑蛮女的一道美丽的面幕,总而言之,它是狡诈的世人用来欺诱智士的似是而非的真理。”最终,年轻人不为金银富丽的外表所动,拒绝“炫目的黄金”和“惨白的银子”,而是以“牺牲”选择了“寒碜的铅”[1]43-44。这位年青的求婚者以纯朴为上,去伪求真,由表及实的逆惯性思维,为自己赢得了爱情。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鲍西亚的父亲。也许老爷子熟知存在决定意识,阅历形成人的思维模式;也许老爷子太了解这些王公贵族,乃至他们的思维定式,他才敢如此大胆地想出“猜谜婚配”的妙计,以求自己在天堂安息;也许正是老爷子看透了惯性思维的局限,才使女儿最终找到了幸福。
《威尼斯商人》剧中的主要人物安东尼奥是众人眼中的“大好人”。他为朋友不怕两肋插刀,死而无怨;他放款绝不取利。仿佛用尽世间最美好的赞美,也无法言明安东尼奥的真善美。
而《威尼斯商人》剧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夏洛克则是大众眼中的“十恶不赦的坏蛋”,是一个“魔鬼、恶人、奸徒、恶狗”大众形象的固化。
然而,透过剧中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莎翁笔下部分人物“定性、定型”的群体成见性之惯性思维。夏洛克和安东尼奥都是商业资本家。夏洛克将手中拥有的资本向债务人发放,收取利息。他信奉逮住一个就宰一个的理念。这种毫不掩饰的赢利方式显得极其残酷无情,被人们骂为“魔鬼”“贪财狼”。而安东尼奥与他截然相异:他一个人拥有四条商船,资本雄厚;而他的资本同样是来源于剩余价值。他的“温柔之刀”让他名利双收。夏洛克剥削少数人,而安东尼奥剥削多数人。夏洛克一举刀,就被人谴责为残酷无情的暴徒;安东尼奥一举刀,就被人赞扬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典范[2]。果真如此吗?“恶魔”夏洛克反抗安东尼奥们的话揭露了一个事实:“我又不干错事,怕什么刑罚?你们买了许多奴隶,把他们当作驴狗骡马一样看待,叫他们做种种卑贱的工作,因为他们是你们出钱买来的。”[1]57实际上那些安东尼奥们对夏洛克早有“先入之见”,已将他宣布为“异教徒”,打入另册。在社会生活中,世间可怕的群体成见性概念化,会将坏人视为好人,将善良视为丑恶。群体的固化思维,群体的偏见定格都将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负向偏移。
剧中多数人物在处理问题和评价他人时,习惯用以往的知识、经历、经验和直觉,不由自主地对问题的原因和结果直接作出对应性判断。此类“已知障”[3]固化思考套路,形成思维定式,造成被动。但是,剧中女主人公鲍西亚、鲍西亚之父和威尼斯年青求婚者巴萨尼奥所展示的逆惯性思维,使局面发生了有利于己的逆转。后人可以从剧中看到固化的惯性思维与突破思维束缚反其道而行之的反用惯性思维(非常规思维),以及由此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和命运,同时还可以看到群体惯性固化思维对个人声誉的褒或贬,乃至对社会价值观取向的巨大影响。
[1]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选[M].朱生豪,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2]邓楠.《威尼斯商人》主题的现代阐述学批评[J].湖南社会科学,2003(2).
[3]明静.惯性思维的反用[J].思维与智慧,2004(6).
On the Models of the Characters in Shakespeare’s Play“The Merchant of Venice”
WANGJie-hua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8,China)
To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s in Shakespeare’s play“Merchant of Venice”from perspective of their thinking models to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results and fates out of inertial thinking and inverse inertial thinking,and the set concept of praiseor censure by the group of people with inertia thinking.It is suggested that people should try to break through and control inertial thinking model with self-consciousness,improve the agility of thinking,act on the objective laws to find out chances from the so called set necessity,to dig out a necessity from the implied chances and thus to establish multi-ways of thinking.
Merchant of Venice;thinking models;inertial thinking;inverse inertial thinking;interpretation
I106.3
A
1000-2359(2010)02-0230-03
王洁华(1954-),女,河南郑州人,河南中医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应用语言学研究。
2009-12-16
[责任编辑 许 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