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华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课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100)
法制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高职院校是社会教育的重要阵地,尤其突出工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入优秀懂专业、精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然而,一些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轻品德的思想。因此,加强和改进法制教育,是贯彻以人为本思想,推进高职校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一项紧迫现实的任务。新时期新阶段,高职院校要立足实际,做到顺势而变,积极引导,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网络等教育资源的优势,开辟法制教育的新空间,通过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让“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成为每一名学生的自觉行动。
(一)构建和谐的校园法制文化是高等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稳定,确保长治久安的要求。高等院校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所需要的大学生,就要提高人才的法律素质,营造和谐的校园法制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同时高校学生群体具有和一般公民不同的政治敏感度,社会事物对大学生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学生的行为上,高等学校成为了社会的一个晴雨表,高等院校的稳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稳定。建设良好的校园法制文化,培养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大学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杜绝违法犯罪的发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构建和谐的校园法制文化能够发展教育民主、推进依法治校。法制化要求对社会的管理运用法律手段规范,高等院校作为社会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也必然走向民主化管理和法制化管理。近年来高等院校由于在管理服务中的漏洞、规章制度制定上的不完善、违纪处理的依据、程序、结果随意性较大,引发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诉讼案件越来越多,这也说明没有和谐的校园法制文化,不强化法制教育,教育法治化、民主化就无从谈起,法治国家就难以实现。
(三)构建和谐的校园法制文化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只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根据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进行法制教育,使青年大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才能向社会输送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才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终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高等院校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应尽的法律责任。
高职院校在推进依法治校过程中,应将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法治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师生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既包含人们对于法律的理解和认识,还包含了由法律和法治而引发的人们对于法治生活的认知观念和行为。校园法制文化从其内涵来讲,应包含三个层面:
(一)校园法制文化是一种观念和意识。法治文化作为一种观念意识、行为准则和观念文明,具有一种特殊的渗透力量,是推动高职院校民主治校进程的巨大的内在动力。
(二)校园法治文化是一种行为准则。 “一五”、“二五”、“三五”普法所实践的“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到“四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目标的提出是普法工作理念上的一次飞跃,那么法制文化进校园,构建师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守法准则是高职院校响应国家普法教育号召的重要举措。从增强法制观念到提高法律素质,再到学校共同的法制文化的形成,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法制文化建设的重要的内在脉络。
(三)校园法制文化是一种观念文明。包涵了师生对于社会法律生活所普遍遵循的一系列理念原则,它至少体现了三个方面观念文明。即师生社会文化意识上的以人为本理念、法权观念上的法律至上理念、权利义务观念上的权利本位理念。高职院校通过法制文化建设,传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精神,树立法治权威,形成“人人学法用法、个个依法办事”的法治文化环境是其最高的价值追求。
(一)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策,加强法律素质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共同要求。高等院校应该把法制教育摆在应有的地位并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大批的守法护法和民主法治人才,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制环境。依法治校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以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指导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必须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首先要加强对学校领导和干部的法制教育。学校领导和干部是学校敢策的制定者和主要贯彻执行者,只有这一群体明确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切实转变观念和作风,促进依法治校的顺利推进。另外,要强化培养师生的现代法制观念,强化保护师生合法权益的意识,增强教育工作者、学生遵纪守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意识。学校还应针对不同的教职工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例如,对有科研任务的教师开展专利法、知识产权法教育;对学生管理队伍。应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学校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作为重要培训内容。此外,作为学校的主体,学生是学校为社会输送的人才,他们步人社会后,要做到依法办事,遵纪守法,因此,应积极采用多种形式和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和校纪校规教育落实到学生中去,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学生管理教育部门还可组织学生做法律法规知识答卷,参加法律知识竞赛、学法用法演讲比赛、辩论赛、模拟法庭等活动。通过校园网、法制讲座、社会实践在学生中进行普法教育。如利用暑期“三下乡”活动,了解实地实情,对当地的人民进行普法宣传,让学生们在讲解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二)营造校园法制文化氛围。高等学校的“法制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主要应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目前,各个高校的法制教育手段主要集中在《法律基础》课的讲授上,这种主要以课堂教学来完成的法制教育方式,往往缺乏实效性和实践性,而使高校的法制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归于失败。。大家都知道,法制教育同德育一样,不能只在意知识的单纯灌输和基本概念的掌握,而应注重隐形的教育,把工作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因为法制教育是“认同”教育、“接受”教育和“消化”教育,依靠单纯的说教是无法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体现公平、正义、效率、民主等的法治理念的。另外,我们觉得校园环境是无声的老师,文明、健康、安全、稳定的与人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是法制健全的表现,也是法制教育取得实效的基础。好的法制文化氛围却能够达到对人的潜移驮化的教育和影响。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校报、橱窗、校园广播、墙报以及网络等现代化的宣传途径进行校园法制文化环境的营造,及时把与教育相关的《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文本提供给师生学习。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好文章,进行辅助学习、引导教育。同时要请名师、名家进校园开展法制教育讲座,营造良好的法制文化氛围。此外,应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4全国法制宣传日、新法出台等机会,组织学生采取在全校发放宣传材料、进行现场法律咨询、举办图片展、悬挂条幅等不同的形式进行宣传,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宣传氛围。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使师生深刻理解法律的本质、作用和社会价值,牢固树立起法制观念,自觉地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合法权益,从而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和实践性。
(三)强化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落实依法治校的根本保障。应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加强法制文化制度建设。一是依法健全校内管理体制。坚持民主集中制,明确学校党委、校长、学术委员会等各种岗位、机构的职责权限和议事规则,做到相互配合,权责统一,依法办事。二是把制度建设纳入重点项目和重点环节。例如,在学校基本建设工作中,坚持把廉政建设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并纳入到工程建设的运作体系中,从工程的组织领导、操作实施,到资金运作、审计验收,都应纳入到廉政监督范围。建立回避制度、廉政合同等一系列措施,把廉政监督的对象由领导、管理人员延伸到工程一线的建设施工单位。实现资金安全、生产安全、干部安全。三是对文件和规章制度进行及时清理。对文件和规章制度的清理也是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措施之一。各部门都应及时对原有规章制度进行认真审查,清理学校的有关文件,对同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制度进行修改或废止。对不完善的文件进行完善,并针对管理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查漏补缺,建章立制,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用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