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莲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学院办公室,广东 广州 510990)
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5时53分,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海地发生里氏7.0级地震。这是海地200多年来破坏力最大的一次地震,强震摧毁了首都太子港大片建筑物,数以千计的民众遭埋废墟之下。海地强震引起世界范围内的高度关注,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我国媒体也对此展开了大规模的报道。
《南方都市报》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所属系列报之一,是面向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群众所创办的、目前广东省内发行量最大的综合类日报。2006年至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检测结果显示,《南方都市报》连续两年名列竞争力第一名。鉴于其综合实力、普遍性和平民化,本文拟以其2010年1月对海地大地震的报道为研究对象,结合媒体叙事和新闻传播规律,探讨作为平民化报纸的都市报如何报道国际性自然灾害。
《南方都市报》对海地地震的报道不是简单的灾情报道或人情报道,而是融灾情、人情于一体的综合性报道。
首先是充分、客观的灾情报道。震后几天内的新闻报道中,客观的灾情报道是《南方都市报》的重点内容之一,如1月15日的《逾10万人遇难,救救海地》、《震级是7.0还是7.3?》(A04),《被埋联合国驻地,我八维和队员尚无音讯》、《海地驻华代表:两部长被埋》(A08);16日A06-07的《联合国粮库遭劫,4000名囚犯逃跑》、《联合国遇难人数升至36人》、《他乡遇难?外国公民遇难失踪逾百人》;17日A05链接的《灾情进展》;18日A06-07的《中国找到联合关驻海地最高长官遗体》等等,读者的知情权得到了全方位满足。
其次是多角度的人情报道。《南方都市报》的海地地震报道包括:对全球救援行动的展示,如《“黄金72小时”驰援》(15日A10)、《联合国牵头募捐,潘基文今赴灾区》(17日A06)、《中国救援队太子港机场附近搜救》(15日A10);对烈士的痛惜与追思,如《战友!我们接您回家》(17日A04);对海地灾民的怜悯,如24日A特叠《哭泣的海地》,以图片(彩图)展示+文字说明的形式,说明灾难的摧毁性、灾后重建的艰巨性,以及灾民求生的意志;对海地历史的忧思,如17日B叠B05《档案?不幸的海地》等,从侧面反映海地经历过的苦难。
再次,《南方都市报》海地地震报道的综合性还体现在解释性报道、特写、深度报道、记者手记等新闻报道体裁的灵活运用。解释性报道《海地为何不堪一击》(15日A12),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海地地震破坏力惊人的原因;人物特写《追忆》(18日A04-05)定格于八位牺牲的维和警察的生平、生活习惯、工作态度等等,突出其人格魅力以及国人的追思之情;深度报道《海地重建观察?苦难之国如何涅槃》(24日A特22-23),从海地经济发展、政治局面、灾情等多方面阐明海地重建的艰难与前景;《记者手记》(24日A特24)刊登记者们深入灾区的所感所想,也通过手记反映出海地人需要的是长期的、有规划的援助,而非物质的暂时的救助。
由此可见,《南方都市报》对海地地震的报道不但脱离了简单的灾情报道模式,还在灾情+人情的综合性报道模式之上作了更大的探索,更深入地关注海地重建的困境、前景,关注海地人如何生存、赈灾物资如何使用、精神家园如何建构等话题。
在新闻业务操作上,人们常把地震报道纳入“灾害报道”或“灾难新闻”或“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范畴加以探讨。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灾害、灾难、重大突发事件,相对于社会常态来说,是产生重要影响乃至破坏作用的危机。以此来看,本次海地地震其实就是一个极具破坏力,同时也牵涉了众多国家的国际危机。
一般来说,危机应对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的危机预警、中期的危机处理、后期的危机调控。相应地,危机传播也就包含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危机预警传播、危机处理传播和危机反思传播,不同阶段的危机传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不少学者提出,传媒应有报道阶段的意识,也是就是媒体在不同的阶段应充分使用“议程设置”,突出某些信息,自觉控制某些信息。[1]
然而,地震、海啸、火山爆发这类自然危机可能突然降临,世人难以观测到其预兆,因此危机预警传播可能很短暂,甚至处于缺失状态。《南方都市报》对此次海地大地震没有预警传播环节,甚至1月13日当天也没新闻见报,而以危机暴发为起点,14日《南方都市报》迅速报道了地震灾情。而且,在接下来十几天的危机处理传播过程中,《南方都市报》重在做好救灾抗灾综合性报道。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南方都市报》缺乏报道阶段意识呢?答案是否定的。《南方都市报》对海地地震报道同样具有阶段意识,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预警性报道。首先,对震后海地可能出现的异常进行报道,见《南方都市报》15日A10《警惕“异常”?大规模疫情或爆发》和《严防烧杀抢劫》,17日A06《科学预测?海地附近或再发更强震》等,有针对性地对震后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报道,而非沉溺于灾情报道,提醒相关部门做好工作准备。其次,对未来地震区域的预测报道,见17日B叠地球周刊B05版《未来五大地震热点》。海地大地震让人类震惊和恐惧,何时何地这类灾害会再次出现?《未来五大地震热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的防患意识,其凭借着科学的根据,从地域现状和地震发生史出发,预言洛杉矶、东京等五大地震热点,警醒相关国家、地区做好地震预测与应对准备。这些预警性报道的报道时间、版面位置凸显出《南方都市报》具有前期危机预警传播意识,真正起到了社会“观风使”与人类生活“消息树”的作用。
第二,反思性报道的适时性。危机发生后,在中期这个危机阶段,反思传播和危机处理传播同样重要。迅速的反思、即刻的批评、马上的总结,本身就是抗灾的内涵之一;检讨、反省、问责则是对抗灾松懈、救灾不力的重要督促手段。因此,阶段意识也体现为反思性报道的适时性。《南方都市报》在震后3天内连续出现反思性报道,以鞭策、监督抗震救灾。首先,反思中国的救灾能力。《南方都市报》在16日A32版刊登专栏文章《海地救灾:美国纠错能力值得深思》,通过美国救灾范畴的进步来说明中国的救灾能力存在更多的提升空间及其提升方向,在舆论上为救灾方向提供参谋。其次,反思媒体对海地地震的报道。如21日A10版《联合国批评媒体专挖负面新闻》,报道联合国海地维和事务总负责人指责目前媒体对海地的报道过多聚焦于并夸大个别抢劫事件,缺乏关注团结精神。这则消息反映出《南方都市报》注重“适时性”,既适时地反思别人的错误,提醒自身应坚持人道主义的报道立场,也适时提醒媒体、观众,切莫过分夸大渲染地震中某些不利因素,从而影响救灾重建。这种适时性和反思性是媒体报道阶段意识的重要体现。
第三,媒体报道的工作重心层次分明。地震消息传来之时,《南方都市报》重点报道灾难的摧毁性和遇难人数等灾情,以及发出人道主义救援呼号;紧跟着,如何稳定民心、告慰牺牲者,以及对灾情的深度报道、对地震的思考,成为《南方都市报》报道的主题。例如,17日B叠地球周刊B04-05《震后重建:失去的不仅是家园》这篇时评,指出灾后海地不仅要重建家园,解决一系列公共卫生危机,也需要重新寻找自我。从灾情的报道到深层探究精神家园的建构,可见《南方都市报》海地报道的全面与深度。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本身的尊重与重视,它着眼于人的价值、个性、尊严、地位、发展与自由。在自然灾害中,人的生存与发展遭到了威胁,急需社会和政府的人道援助,以便走出困境,重树生活信心。新闻事业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人文关怀是灾难报道的重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与世界新闻大师普利策所说的“正义、勇气、公理和悲悯是新闻工作者遵奉的最高价值”如出一辙,也就是要求在灾难报道中,媒体要富有人文关怀,站在人道主义的高度上,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展示社会和政府的行动,提供人性化的救助信息、服务信息,关注灾难事件中生命个体的精神与生存状态,弘扬灾难中的善,批判人性中的丑恶残酷和冷漠,帮助受灾者重获希望。在海地地震报道中,《南方都市报》通过巧妙运用报道元素,注意选择报道内容,表现出高度的人文主义关怀。
“新闻图片是一种对新闻事实的视觉报道,与文字相比,它有极具说服力的视觉优势,有一种现场见证性。”[2]在灾难报道中,语言和数据可以理性、客观地表达灾难程度,但对于灾难的场景再现,图片则比数字表达更形象。在海地地震报道中,《南方都市报》运用新闻图片使读者如临强震现场,与灾民共同经历生死时刻。其灵活处理新闻图片的手段主要有全景描绘与特写渲染交替出现、黑白与彩色应景使用等。
全景图片占了《南方都市报》海地地震新闻图片的很大比例。《南方都市报》在24日A特12-13专门刊出了“海地地震特刊之全景扫描”。报道中的全景图片主要用于再现灾情的严重性、悼念遇难的维和警察等。再如15日封面导读版,一幅全景废墟图片占据了一半版面,16日A05(重点)一幅联合国提供的灾后照片也占据了将近半个版面,这些画面宛如电影叙事中的空镜头,昭示了灾难中房屋倒塌、人民无家可归的悲怆,再现了海地居民的生存境地。而有的全景图片则记录了我国对遇难同胞的追悼,如16日A05-06(重点)、17日封面导读版,弘扬了人性的善,宣传了献身、尊重、以人为本等社会主流价值观。
特写渲染图片与全景式图片交替出现,形象传达出灾情,聚焦受难者的灾后精神状态。如16日A06版尸体堆中手的特写,前景深清晰,一只手从尸体堆中向上举起,后景深模糊,是一片在地震中倒下的灾民尸体。17日A05(重点)一名儿童被国际救援队从废墟中救出的脸部特写,脸上有尘土,双眼惊悸睁着,嘴唇微张。17日B叠地球周刊封面,一名妇女满脸尘土的脸部大特写占据了整个版面。24日地球周刊B08-09版,断壁残垣中一只手向上伸出。这些特写暗喻着灾难带来的毁灭与灾民的恐惧、绝望,冲击着人类的内心,激发出人之善的本性。小孩的特写在《南方都市报》海地地震中反复出现。例如24日A特叠封面,一海地小女孩跟随母亲在人龙中等待领取食物和水,图片聚焦于小孩的脸部(目光柔和,些许微笑)与紧紧抓着母亲的手;24日地球周刊B05,选取了一个小孩仰望着,斑驳的阳光打在其身上的特写,配图的文章标题是《海地仍有希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指出,虽然海地目前困难重重,但这个历来就苦难深重的国家仍有发展希望》。小孩、拉手、微笑、阳光,彰显出海地灾民对人道主义的渴望,更体现了报纸对灾民的关注、鼓励与爱护,人文关怀不言而喻。
黑白颜色的组合有庄严、肃穆之意,《南方都市报》海地地震报道特别注意黑白与彩色的应景使用。黑白色图片主要用于悼念死者、寄托哀思,或全景式,或特写式,无一不在传达着生者的悲悯、尊重之情。值得注意的是,在每期的海地地震报道中,《南方都市报》始终有一幅黑白小图片贯穿于该期报道的重点版面左上角,图中一个女人匍匐在废墟中,神情渺茫地望着前方,似乎与读者对视。就像其中一篇报道所说的:“流着泪看新闻,每次重播都像新的。”这张图片重复出现,能强化读者对地震的感受。
《南方都市报》海地地震新闻的新闻语言同样具有人文关怀。以新闻标题为例,在海地地震报道中,《南方都市报》的新闻标题往往通过呼吁拯救、悲天悯人等词语来彰显其人文关怀。如15日 A04共4篇报道,其中两篇报道的标题均涉及救援、求救,《遇难者可能超10万,救救海地》借报纸之口发出,实则是每一位读者的心声,《总统求援》借海地总统之口说出,实则是灾民对人文关怀的呼唤。再如24日A特叠“直击哭泣的海地”24版特刊,封面标题“哭泣的海地”、“震痛海地”(A特02-03),“WE NEED HELP”、“德尔马斯毁了,太子港心碎了”(A特04-05),“天堂咫尺已成追忆”(A特06-07),“空气中充满哭叫的声音(A特08-09),“废墟之上共度时艰”(A特10-11),“救援360°——带来秩序井然一面”(A特叠12-13)等,这些标题的遣词造句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些主观色彩与新闻要求的客观、真实并无二致,反而与新闻的功能定位不谋而合,体现了报纸、读者乃至全人类与灾民同呼吸共患难的决心。新闻语言的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对我国维和队员牺牲的悼念之上,如“我们回家”(18日封面版标题)、“送别八英雄,九常委到齐”(21日封面版标题)。而且,“英雄”、“战友”、“优秀儿女”、“忠诚卫士”、“永远怀念他们”等词语贯穿在对维和队员的悼念报道中,不但表达出对牺牲者崇高的敬意,也通过肯定、弘扬这些牺牲精神,达到了巩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宣传目的。
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要求新闻内容不能仅停留在报道灾情,它必定要求在准确报道灾情后,更深入关注灾民、救援与重建等。《南方都市报》17日B叠地球周刊B04-05《震后重建:失去的不仅是家园》、24日A特22-23《海地重建观察?苦难之国如何涅槃》等,体现出对海地重建的深刻思考。
结语
灾难是无情的,但报道和救援却可以充满人情味,藉此来帮助受害人重获新生。《南方都市报》的灾情报道满足了“地球村”村民的知情权,人情报道用于表达人类的恻悯之心及共呼吸共命运的情怀;而报道过程中的阶段意识,跳离灾情报道的拘囿,其预警性报道对预防灾难中的负面因素有积极作用,如抢劫、骚乱、余震等,反思性报道也通过思考各种救灾现象及灾难发生根源等,推动国家赈灾能力的提升,促进海地的重建。
《南方都市报》海地地震报道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报道中处处充满了人文关怀,不但舍弃晦涩的政治术语、行话、套话和空话,用人性化的、贴近心灵的语言表达痛苦、悼念、追忆、希望等灾难情感,而且报道重点放在普通灾民身上,通过新闻图片、体裁、报道内容的选择及视觉化的细节、具体感人的事实,以小见大,从微观到宏观,从一个受灾个体的影响反映整个国家的灾难情况。
[参考文献]
[1] 董天策. 在开放与控制之间:危机传播的基本准则与尺度[J]. 岭南新闻探索,2008(4): 4-6.
[2] 邵斌. 略论新闻图片的图像修辞[J]. 新闻界,2007(2): 6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