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史考*

2010-04-11 04:14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海陵吴中如皋

张 树 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 泰州 225300)

《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说:“(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范文正公爱而敬之,聘为苏州教授,诸子从学焉。”[1](P148-161)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讲的是胡瑗从泰山学习回来到胡瑗被聘为苏州府学教授之间的事。由于黄宗羲在这段话中没有讲清这“吴中”究竟在何地,因而造成了一个天大的误会,致使许多人错把泰州之“吴中”当作苏州之“吴中”了。为了澄清事实,还历史本来之面貌,本文试就胡瑗在泰州讲学的一段历史作如下初步的考证。

一、黄宗羲所言“吴中”是指历史上的泰州地区

一般认为 “吴中”就是指历史上的吴中县,所以在考察胡瑗生平时,许多人习惯依据蔡襄、欧阳修、王安石、朱长文以及有关宋史记述等来理解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这句话,以为胡瑗泰山学习结束后就直接到吴中县设馆讲学。还有的人因现在的吴中已经成为苏州的一个区,所以就干脆说胡瑗泰山学成后直接到苏州办私塾。如,黄天铨先生在《胡瑗教育思想与如师创办总理沙元炳》一文中说:“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胡瑗在苏州讲授儒家经术,后被知州范仲淹聘为苏州郡学教授。”[2](A4版)当然,也有人把苏州府学误解为吴中学堂,如《胡瑗的教育改革实验及其文化效应》一文中就说:“虽然科举淘汰了胡瑗,虽然胡瑗在吴中一隅默默地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但其指向则是与时代思潮相一致的。”[3](P84-90)胡瑗的教育改革实验起始于苏州府学,与吴中并无联系,这一论述显然有误。事实上,宋代有关学者所说的“吴中”并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个区域名,即“吴”这个地方。

其实,历史上的“吴”,地域是十分广泛的。据有关资料介绍,三千多年前泰伯在吴地(即历史上的吴中)建“勾吴”国。由于泰伯倡教化、奖农耕,传播北方先进的文化技术,使当时生产较为落后的蛮荒之地很快富裕强盛起来,由此吴的疆域也就不断扩展,形成了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淮阴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的广大地区。泰州在西周末年到春秋初期为吴国所占。从属地关系来看,泰州(西周时泰州称海阳)地属邗国;春秋时,仍属邗。周敬王30四年(前486年),邗为吴所灭,遂属吴。战国时期,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并吴,海阳地属越。因吴越同族,所以习惯上仍称泰州为“吴”。

此外,历史上的泰州并不是现在行政区划上的泰州。古代泰州辖域辽阔,管辖着东至大海,西界广陵,南至长江,北界盐渎的广大地区。《汉书·地理志》载: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设置临淮郡,下辖29个县,其中有海陵县。东晋义熙七年(411年)设海陵郡,领建陵、宁海、如皋、临江、蒲涛五县,隶属南兖州。刘宋明帝泰豫元年(472年)增辖临泽县,领六县。武帝永明元年(483年)、五年(487年)先后增设齐昌、海安两个县。梁时海陵郡郡治移治海陵县,下辖海陵、建陵、宁海、如皋、临江、蒲涛、临泽七个县。北齐,南兖州改称东广州,海陵郡属东广州,仍辖海陵等七个县。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东广州复称南兖州,海陵郡属南兖州,仍辖海陵等七个县。北周,南兖州改称吴州,海陵郡属吴州,辖海陵、建陵、如皋、宁海、临泽五个县。隋开皇三年(583年)海陵废郡,建陵县并入海陵县,如皋县并入宁海县,临泽县并入高邮县。不久,海陵县分出江浦县。海陵县属吴州。高祖武义二年,分海陵北境招远场设置兴化县。睿帝乾贞中,于海陵县设置海陵制置院。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升海陵县为泰州,辖海陵、泰兴、兴化、如皋、盐城等县,隶属东都府。地域包括现通州、如皋、如东、东台、大丰、盐都、海安、靖江、泰兴、姜堰、兴化等十多个县域。也就是说,南唐之前泰州不仅属“吴”,而且地域辽阔,所以胡瑗的“家乡”也是一个大概念。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不是说胡瑗只在现在的泰州地区讲学,更不是只在现在的泰州城讲学,而是在包括如皋、海安等广大地区的讲学活动。而黄宗羲所撰《安定学案》依据的主要版本是宋文古本。宋人称泰州为吴地,延用的是古称。研究古代文化当遵循“古从古,今从今”的原则,所以黄宗羲以古说古,称泰州为“吴中”也在情理之中。

二、明泰州立有《宋安定胡先生讲学故址》碑

胡瑗的祖籍在陕西安定,他本人为当时的泰州如皋人。蔡襄在《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中说:“胡氏世居常安,询为唐兵部尚书。其孙韬因乱留蜀(蜀,五代时,孟知祥在四川称帝,国号蜀),为伪蜀陵州刺史,蜀平归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终卫尉卿,于君为曾祖。生泰州司寇参军讳修已,葬海陵。司寇生宁海军节度推官讳讷,赠太子中允,博学善属文。吕文靖公夷简尝荐其书备修国史。赠太子中允,博学善属文,吕文靖公夷尝荐其书,备修国史。君其长子,讳瑗,字翼之。”[4](P113)胡鸣盛先生研究也认为:“安定先生姓胡氏,世居安定。远祖询,为唐兵部尚书。曾祖韬,蜀陵州刺史,蜀平,归京师,终卫尉卿。祖修已,泰州司寇参军,卒葬海陵。父讷,博学善属文,吕夷简尝荐其书备修国史,官至宁海军节度推官。卒,赠太子中允。母隋氏赠京兆县太君。先生名瑗,字翼之。生于泰州官舍,海陵乃先生故址,称之为安定先生者,溯其源也。”[5](P170)

胡瑗出身名门,自幼聪慧好学,志存高远,“七岁善属文,十三通五经,即以圣贤自期许。”[1](P148-161)后又上泰山苦读十年不归,收到家信见上有“平安”两字,即投涧中不复展读,恐家事乱其读书心志。然而,事违人愿,胡瑗屡次科举不中,所以绝意科场,只好回到老家以教书谋生。这合乎常理。许多研究资料也说明,胡瑗泰山学习十年后从山东回到家乡,当上了一名塾师。关于这一点,泰州志中并无记载,但从泰州现存的文化遗存可以确证。胡瑗在泰州的讲学地点就在泰州城内华佗庙旁的经武祠(今江苏省泰州中学民营初中部)内。据传,胡瑗还在经武祠傍手植银杏二株(有一株后经雷劈而死,另一枝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杨瞻来泰州,获知胡瑗讲学故址,即在同年十月立《宋安定胡先生讲学故址》碑及《安定祠》碑。宋明时隔不长,且系官方立碑,可见胡瑗在此讲学属实无误。

另外,泰州的安定书院与祭祠也可进一步佐证。从书院来看,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泰州知州陈垓在泰山左侧胡瑗讲学处建安定书院,后屡有兴圯。最初,泰州奉祀胡瑗的祠堂就在安定书院内,清初才在书院中自成院落。明嘉靖初,安定书院移位现址。后屡经扩建,至清光绪间颇具规模:有大门三间及左右八字墙、东西过街辕门、客厅、东西执事厅各一进、斋舍三进、藏书楼一座。安定书院的东执事厅与客厅、回廊相连,四角飞翘,形似蝴蝶,又称蝴蝶厅。客厅后,建环碧亭、辟荷池、架板桥,具园林之胜。从祭祠看,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朝廷明令将胡瑗“从祀孔庙,称先儒胡子”。泰州因此建起崇祀胡瑗的专祠两座:一在城内东南隙地上,一在城内钟楼巷。清初,这两座专祠均已残破。嘉靖四十四年(1564年)督学耿定向在东讲堂祀胡瑗,在西讲堂祀王艮。次年,由巡盐御史朱炳如等集资,王艮次子王襞负责,对祠屋进行了整修。嘉靖十七年(1538年),经监察御史杨瞻倡议,院内建祠专祀安定先生。

当然,古老泰州的祭祠也不只是泰州城区的胡公祠。由于胡瑗也曾到过海安、如皋等地讲过学,如清道光时,县令范仕义《如皋县志序》就明确地说,“皋邑为胡安定讲学之乡。”[6](P22-23)所以,为感谢胡瑗所作出的贡献,海安、如皋也都有祠祭。如,清朝中叶,由王叶衢编纂,徐怀玉绘图的《海安考古录》表明:明朝,海安镇就分别建有范文正公祠、文信国公祠、胡安定公祠。后来,范、文两祠渐圮,里人又在凤山上建成“宋三先生祠”,追念“宋三先生”忧国爱民、造福桑梓的功德。再如,如皋除有胡瑗墓外,也曾建有胡公祠。如皋在宋崇宁元年(1102年)建成胡公祠。当然,现宋代胡公祠废址已不可考,后来的胡公祠乃为后来的官府及胡氏后人重修,可惜“文革”时被拆除。

三、有不少士子曾在泰州师从胡瑗

魏本亚先生在《胡瑗“苏湖教法”的社会价值》一文中说:“胡瑗出生于宋太宗至道元年(993年)。史料记载:既冠,设帐授徒,安定门下逾千人。也就是说,胡瑗20岁的时候已经在家乡开始了教育生涯。之后,他远赴泰山隐居苦读,历经十载,返乡之时已是不惑之年。”[7](P29)这段记述并不实,实际上胡瑗是在泰山学习十年后才回家乡设帐授徒的。

胡瑗泰山南归后回到家乡开办私学、讲授经术的情况,从《维扬志》和泰兴县志所记述的弟子中也能得到证实。如,明嘉靖《维扬志》记曰:“潘及甫,宇宪臣,泰兴(今属泰州)人。师事胡瑗。仁宗庆历二年(1024年)进士。为怀仁尉、筠州判官,历知分宁、霍丘、寿春三县。神宗时,迁秘书丞,充楚王宫太学教授。后以屯田员外郎通判江州。有文集30卷(《五山耆旧集》卷一),已佚。”[8](卷一九)关于这一情况,泰兴县志也有所记载。汪念先女先生研究指出,宋代泰兴最显赫的家族是潘氏家族。宋初大教育家胡瑗以经术教授于家乡一带,泰兴不少士子师从这位名师学习经术,并学有所成,泰兴人潘及甫及其兄潘希甫即是其中的皎皎者。潘及甫少年时即师从胡瑗,亲受其炙,博通经史,有出蓝之誉。胡瑗见潘及甫文章非同凡响,对他也十分器重,为他补了学职,并将自己的亲妹妺许配给他。庆历二年(1042年),不满20岁的潘及甫与哥哥潘希甫一同赴京参加“壬午科”省试,被仁宗皇帝赐进士及第。潘及甫从此走上了从政的道路。[9]此外,这段历史《安定学案·进士潘先生及甫》中亦已述及:“潘及甫,字宪臣,扬州人也(清时泰州隶属扬州)。励志文行。安定倡学吴兴,先生负笈从之,以其文呈安定。安定喜曰:‘非诸生比也。’遂补学职,妻以女弟。庆历中登第,不知其官所至。”[1](P148-161)在潘及甫兄弟的影响下,潘氏家族的族人以胡瑗为榜样,身体力行儒家“修己治人之实学”,崇尚道德,磨砺德性,在铸造人格上下番功夫。正因为如此,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中,潘氏家族独领风骚。宋代泰兴可考证的进士9人,潘氏家族8人。[9]

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有一点是:现代人与古代人不同,古代人喜欢游学,所以胡瑗虽然主要教学场所在泰州的经武祠,但他也曾到过如皋、海安、高邮、淮安等地讲学。这从他的弟子情况可以证实。如钱藻(1531-1596年),字自文,南直隶泰州如皋人。幼家贫,攻苦力学。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历官升郎中、广信县令、山东副使,转直隶密云兵备、左参议、湖北布政使等职。官至顺天府尹。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病卒于任上。上赐予御祭,灵柩“奉旨进城”,归葬如城东门外汤家湾。主要著作《押韵便览》。又如孙觉(1028-1090年),字莘老,高邮人。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哲宗元祐五年,年63岁。师事胡瑗,登进士第。调合肥主簿,累擢右正言。熙宁二年(1069年),诏知谏院,同修起居注。王安石早与觉善,骤然引用,将以为助。而觉与异议,由是出知广德军哲宗立,累御史中丞以疾请能,除龙图各学士,提举醴泉观压求舒州灵仙观以归。觉著有文集、奏议65卷,均《宋史本传》及易传并行于世。再如徐积(1028-1103年),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早年曾从胡瑗学《吕氏童蒙训》。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以耳聋不能仕。元佑初(1086年),近臣交荐他的孝廉文学,乃以扬州司户参军为楚州教授。改宣德郎,鉴中岳庙,卒。政和六年,赐谥节孝处士。积著《节孝集》30卷、《节孝语录》等行于世。

四、受聘之前胡瑗就与范仲淹相交于泰州

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延聘胡瑗任郡学教授,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这里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是:范仲淹何以聘胡瑗为教授,范仲淹又是怎么认识胡瑗的?范仲淹与胡瑗的关系很好。史载,范仲淹多方延请当代名士孙复、胡瑗、石介等人到自己家中作客,研究学问。天黑了,就同聚一帐,拈灯继续探讨,以致灯烟将帐顶全都熏黑了。《三朝名臣言行录》卷十一《丞相范忠宣公》曾记曰:“文正公门下多延贤士,如胡瑗、孙复、石介、李觏之徒,与公从游。”[10](B3版)然而,这些只讲了胡瑗受聘以后的事件。事实上,范仲淹聘胡瑗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与胡瑗受聘之前的交情。

1.胡瑗与孙复同学为胡瑗与范仲淹的结识创造了先期条件 范仲淹在孙复赴泰山学习之前曾给予孙复同情、帮助,如补以学职,授以《春秋》,激励他“安于学”等等。孙复不负范仲淹所望,在泰山苦学十年,成为著名的“宋初三先生”之一。同时,孙复在学习期间与范仲淹有很多书信往来,这不仅对孙复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也把范仲淹的思想传达给了一起同学的胡瑗和石介。更为重要的是,范仲淹对胡瑗也已经有了较深入的了解。[11](P40-47)这可以说是为范仲淹与胡瑗的交往创造了先期条件。

2.范仲淹在泰州任西溪盐监官期间与胡瑗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据陈士宏先生介绍,范仲淹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989年10月1日),未满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后,更名朱说。幼时生活苦难,身体瘦弱多病。经20年发奋读书,27岁时进士及第,学优而仕。朱说于考中进士的当年(1015年)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职,两年后调任集庆军(亳州)任节度推官。在此任上经报请朝廷和家族同意,改回范姓。1021年,从集庆调往东海之滨的泰州,任西溪盐监官。[12]范仲淹任西溪盐监官期间,与胡瑗等人有广泛的交往。吴克嘉先生在《泰州盐文化寻古》一文中说:滕子京和范仲淹“早年曾同登进士第,交往甚密。那个‘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先前曾在泰州任海陵郡从事。北宋天圣年间,海陵旧治(州署)内建文会堂,当时滕子京邀范仲淹、富弼、胡瑗、周孟阳和唱其中。”[13]天圣四年(1026年)八月,范仲淹母亲病逝,范仲淹请假奔丧。范仲淹从此也离开了泰州。但范仲淹与泰州的联系,并未因离开泰州而中断。八年后,他到祖居地苏州任知州,便邀聘当年在泰州结识的胡瑗,前去管理苏州州学并作掌教。[12]

可见,范仲淹邀聘胡瑗,主要是因为在泰州结识和了解了胡瑗。由此,对于胡瑗曾在泰州讲学的一段历史,也就毋用置疑了。

参考文献:

[1]-[明末清初]黄宗羲.安定学案·宋元学案(卷一)[A].徐建平.胡瑗[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2]-黄天铨.胡瑗教育思想与如师创办总理沙元炳----为纪念胡瑗逝世950周年而作[N].如皋日报,2009-07-16(A4).

[3]-姚成荣.胡瑗的教育改革实验及其文化效应[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4]-蔡 襄.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A].徐建平.胡瑗[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5]-胡鸣盛.安定先生年谱[A].徐建平.胡瑗[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6]-徐建平.胡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7]-魏本亚.胡瑗“苏湖教法”的社会价值[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6).

[8]-佚 名.明嘉靖维扬志[Z].宁波天一阁藏明嘉靖残本影印本(卷一九).

[9]-汪念先.古延人家[EB/OL].0523tx.com/Article1/sh,2009-06-08.

[10]-华 夫.学友相聚最有得益[N].潮州日报,2009-08-09(B3).

[11]-李存山.范仲淹与宋代儒学的复兴[J].哲学研究,2003,(10).

[12]-陈士宏.范仲淹与泰州[EB/OL].whllt.taizhou.gov.cn,2009-08-01.

[13]-吴克嘉.泰州盐文化寻古[EB/OL].news.jschina.com.cn,2004-12-29.

猜你喜欢
海陵吴中如皋
Were Dinosaurs Able to Swim?
“生扭吴中之拍”与“真诗只在民间”的深层次自洽——李开先《宝剑记》“不娴度曲”说新读解
如皋:围绕“四个来”做实侨务工作
如皋盆景走向世界绽放异彩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Beautiful Summer
《宋书·州郡志》“海陵”的一处句读
《海陵丛刻》及其研究
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把世界带进如皋,把如皋带向世界”
吴中太湖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