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政治理论教育的路径与模式探析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例①

2010-04-11 04:14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研究生马克思主义

张 成

(南京政治学院 理论一系,江苏 南京 210003)

党的十七大对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变化和历史性飞跃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精辟的论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重大的创新理论体系。胡锦涛主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具有很重政治分量和丰富理论含量的论述,为我们研究、阐释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点明了主题、确定了重点、指明了方向。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条主线,以教育转型和教学改革为牵引,积极探索让理论“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以下简称“三进入”)的新途径新模式,提升思想理论武装的质量和水平。

研究生教育是精英式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理论基础,能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专门性应用型人才。它区别于本科层次的通识教育。研究生的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分散性和独立性,同时,研究生自身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理论甄别能力和主观能动性。针对这些特点,开展“三进入”工作,应当在如何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渗透力,促进“三进入”取得长效上下功夫。

一、统分结合,突出政治理论教育的整体性、层次性、方向性

(一)在教育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获得的新证明和新胜利,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源与流、根与果的关系。在推动“三进入”工作,尤其是在让理论系统进教材的过程中,必须理顺这一关系。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的整体观照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统领下和学科内容体系的融合中,研究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体系研究》系列教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将理论的重要性、真理性、创新性、指导性统一起来,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现实成果和未来指向,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联系,并探讨其创新所在。要避免就理论体系谈理论体系式的浅显空洞的论述方式,避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理论形成发展史上的超越和割裂,使学生能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准确的整体认识和宏观把握。

(二)在教育中统筹马克思主义具体科学的层次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一股绳,是一个严密开放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一张网,是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各门具体科学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具体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的当代形态,是各门科学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为我们充实研究生专业教材、开展专业方向教学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基础,为挖掘专业课的政治理论教育功能提供了路径。要注重理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组成部分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各组成部分间的对应和层次关系。根据各专业学科的特点、功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各个领域的成果体现,补充融入到各专业教材体系、教案编写和课程教学中,形成多门渗透的局面。要区分专业,揭示并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那些相关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理论论断。要避免生搬硬套和重复遗漏,力求精、深、透,实现理论体系在各具体专业层面上的完美结合和深度渗透,发挥专业理论学习的载体和带动作用,强化学员对理论体系的微观理解。

(三)在教育中坚定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的方向性

在研究生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推进理论“三进入”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对理论进行认识理解和创新发展的过程。理论的说服力和发展动力源自理论自身的开放性、现实批判功能和实践指导功能。因此,在教材充实和课堂展开工作中,必须立足“中国特色”,避免误读和曲解。对此,列宁在《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和《我们的取消派》等文章中曾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它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各个方面的认识要随着具体的政治形势和任务的改变而改变,“不取决于主观愿望,而取决于总的历史条件。”[1](P5)而理论“三进入”工作面临的历史条件就是“中国特色”。这个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揭示和认清,在这一条件下,哪些是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哪些是必须要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和错误观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现实的解释和指导意义,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实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双重收获,不断深化理性认识,激发创新思维。

二、重点切入,提升政治理论教育的深入性、丰富性、持续性

(一)集约资源力量,为提升教学质量夯实基础

政治理论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涵盖广、历史积淀厚重、时代特色鲜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调动各种资源,为坚实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提供有力的支撑。实现整合,就是使原有分散的备课方式、图书资源、教员分布在联合集中的资源配置和运作方式下统一调配、组织和使用。一是将研究生各专业方向的相关资料汇总整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信息、图书资源库。二是组织各研究领域教员对部分相关课程进行集中备课和教学研讨,丰富专业课教学的理论视角,形成“一科为主、多科渗透”的模式,扩大专业课教学内容的辐射面,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充分感受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三是优化教员队伍。要配置老、中、青结构合理的理论教员队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堂讲授中,经历丰富、造诣深厚的老教授有助于增强理论教学的历史感和说服力,成长于现代语境中的年轻教师则有助于增强教学的时代感和课堂的亲和力。要提升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以适应研究生深入求知的需要。每一名教育者首先应当是受教育的,“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每名教师要努力先学、博学、深学,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二)构建课堂体系,变单一课堂为全维课堂

研究生课程门类多,课堂教学相对分散,自主学习研究时间多。同时,研究生公共课设置有限,“三进入”(尤其是理论进课堂)的效果呈现弱化。对此,要改变将创新理论单纯同第一课堂结合的旧模式,构建创新理论同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同步结合、多维渗透、四位一体的课堂体系。一是扎实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第一课堂教学的指导、同第一课堂的融合工作,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内容进入专业课课堂,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列专题讲座课程,在第一课堂的形式下不断丰富其内容。二是创新谋划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灵活的特点,把创新理论与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参观见学、外请报告、文化娱乐等形式相结合,实现活动胜似课堂的效果,将第二课堂办成第一课堂的延伸。三是建好网络课堂。网络课堂是时代发展带来的开展政治教育的新平台。网络课堂以其海量的资源、信息共享化、发布实时化、形式多媒体化、参与的开放性,受到学生的喜爱。研究生的网络环境好、网络利用率高、网络停留时间长、网络接受教育程度高,这为在研究生中发展网络教育奠定了基础。建设网络课堂时,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线,做好对相关信息的筛选、组织、排列和呈现工作,保持趣味性,突出教育性,真正发挥全维课堂教育的综合效应。

(三)创新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高校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育中被广泛运用,这些都推促着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课堂组织形式成为制约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入”工作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研究生深入求真、求知、求实的心理。要改变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新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结构的课堂形式,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参与意识。一是普及自主式教育。采用启发式、问答式、学导式、讨论式、辩论式、交流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平等交流中学习、在理性思考中理解、在研究探讨中消化、在答疑解惑中澄清。二是探索自助式教育。在课堂上呈现诸多的研究问题,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理论研究资料,介绍当前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进度,让学生自己制定对某一问题的研究“菜单”,发挥个人理论旨趣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作用,使课堂更有活力,促进创新理论同课堂的天然对接,增强创新理论进课堂的深度和效果。

三、实践升华,促进政治理论教育的主动性、实效性、长效性

(一)结合教学实践,深化理论理解,坚实学生对创新理论的信赖之感

“三进入”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义进入学生的头脑,内化为学生内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其首要环节是使学生真信党的创新理论,不仅认识到创新理论的正确性,而且在理性上对创新理论的真理性深信不疑。课堂教学更多地通过“由外而内”的形式使学生接触、认识理论,而要实现创新理论“由外而内”后“化”于学生内心,必须做好课堂外的工作。教学实践活动是深化课堂学习的有效途径,如讲课实习、经验交流、学术沙龙等,既使学生自由展示自己的思想又补充了课堂教学。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时,一是要注重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保证理论的严肃性、深刻性、强烈的现实批判力,使对创新理论的学习研究变得生动,增强理论的感染力。二是要将组织角色让位于学生,强化其主观体验。要让学生自主谋划、组织、参与,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分析辨别能力、主观体验强度。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实现自我体验、自我探索、自我教育,深化对创新理论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创新理论的认知情感,达到坚信的程度。

(二)拓展社会实践,强化自我教育,激发学生对创新理论的热爱之情

学习、追求理论的持久性和强大动力源自学生对理论强烈的热爱情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谈到:“在中国,事情非常明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2](P674)同样,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利益实惠,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根本所在。研究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参与社会交往机会少,他们缺乏对社会现实变化的直观感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巨大历史推动作用、提升生活水平的作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作用缺乏直接体验,不易产生情感共鸣。“三进入”工作必须重视拓展研究生的社会实践,为其提供走进社会、走进群众现实生活、走进国家建设的机会和平台。如有的高校组织研究生进社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活动,就是推动“三进入”取得长效的良好机制。由社区搭桥,研究生在传播理论中同群众互动,了解群众生活的进步和变化,了解群众对党的政策理论的拥护支持和赞誉,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长久情感共鸣。

(三)依托社会实践,引导推动工作,升华学生对创新理论的信仰之需

高校教育要实现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功底,能够适应国家、社会建设需要的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是把好人才培育道德关、信仰关的重要途径。学生对党的理论的信仰是否坚定是衡量政治理论教育质量的关键。对此,“三进入”工作要重视解决巩固成效的问题,要开辟社会实践课堂,拓宽和丰富学生社会实践的渠道和方式。通过社会工作实践,让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现实情况。高校要做好实践引导工作,协助学生成功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工作问题,使其深切感受以党的旗帜为旗帜,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对于推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需求,以实现“三进入”工作“扎实进头脑”取得长效这一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韦建桦.理论工作者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的特殊使命[A].俞可平,王伟光,李慎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中共中央文献编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2版])[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研究生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文学语用理论体系构想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