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效应在钢琴演奏教学中的应用

2010-04-11 03:18
关键词:触键触觉钢琴演奏

袁 媛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影视艺术系,湖南 长沙 410007)

协同学主要是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同步、合作、互补关系。研究协同效应的形成,揭示系统进化的运动,它的核心思想是“协同导致有序”。[1]依据协同学原理,我们发现钢琴演奏教学中的听觉、触觉、视觉系统之间同样存在着协调、同步、合作、互补的关系,通过听觉、触觉、视觉系统之间的协同,必将促使钢琴演奏教学系统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这也是钢琴演奏教学中系统之间产生协同效应的原动力。笔者运用协同学理论,并集合多年钢琴教学实践的经验与心得,对传统的钢琴演奏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并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对钢琴演奏听觉、触觉、视觉协同能力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以下例举的四种训练方法基本是按照钢琴学习程度的递进而逐步实施的。当然,根据教学需要,各种训练方法之间也可作为有益的补充。

一、“听、唱、弹、读”训练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更是感性的艺术。在钢琴演奏学习的初级阶段,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提高其音乐的综合素质,应该从听觉入手进行教学。

首先,在学习一首钢琴作品之前,教师先生动的范奏这首乐曲,学生的听觉系统会在浓厚学习兴趣的驱动下,自然的将听到的外在听觉音响储存到脑海中,转化成内心听觉。其次,教师有意识的把乐曲中高低两声部旋律分开弹奏,同时带领学生跟着弹奏的音乐旋律歌唱。此时,学生对该作品的音高、节奏特点有了大致的了解,并通过观看老师的弹奏,为键面视觉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再次,教师要求学生以歌唱出的旋律乐句为依据,单手(分左、右手)弹奏该乐曲,这样,学生的内心听觉及带有唱名的听觉记忆将指导其触觉器官进行演奏,在此过程中,键面视觉及键面视觉记忆将为触觉器官的准确、顺利演奏提供保障。最后,教师将乐谱呈现在学生面前,要学生仔细读谱,思考刚才的弹奏在音准、节奏等方面与乐谱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即而,让学生识谱演奏一次。此时,其听觉、触觉、视觉器官将被充分调动起来,再次进行协同。这样,学生的听觉、触觉、视觉器官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多次充分的协同配合,各感官之间产生了协同效应,使钢琴演奏的听觉、触觉、视觉协同成为了一种自觉行为。“听、唱、弹、读”训练法,打破了传统钢琴教学所采用的先识谱、再弹奏的教学顺序,从音乐的实质(听觉)入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提高了音乐学习的能力,又克服了传统钢琴教学中只注重识谱、演奏技巧的培养以及忽视听觉能力培养等弊端。

二、“四手联弹”训练法

“四手联弹”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初学钢琴者具有较好的的促进和辅助作用,特别是在培养演奏者听觉、触觉、视觉的协同方面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对于初学钢琴的学生来说,四手联弹大多是教师给学生伴奏(《拜厄》、《汤普森》等教材中的谱例),这种演奏形式增强了弹奏的趣味性,因而深受初学者的喜爱。然而,四手联弹独特的方式限定了演奏者必须把曲子弹得准确无误,熟练流畅,这就促使学生在练习时要注重听觉、触觉、视觉各感官间的协同合作(注意指法、节奏、力度、速度、乐句间的停顿或衔接,双手间的配合等等)。其次,在四手联弹的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听觉指导触觉系统来协调统一与老师弹奏速度、力度、音色、情绪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又要利用(读谱、键面)视觉与听觉、触觉的协同,为演奏技巧、触键的准确性及四手弹奏音响、情绪的和谐性提供有利保证。再次,当遇到四手联弹中的声部交替或旋律进出不同步时,演奏者的视觉系统必须适当顾忌到双方的乐谱内容,听觉系统应该同时听辩双方的节奏和速度,以调整触觉系统的弹奏,只有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系统的协同合作,才能确保演奏中声部的交替或旋律的进出在时值和衔接上的准确无误,使四个声部的演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后,教师要运用力度的层次、旋律音色的明暗、情绪的变化来增强音乐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听觉、触觉、视觉系统在与老师四手联弹的配合过程中高度自觉的协同合作意识,以达到在弹奏时与老师配合默契、浑然一体的目的。

三、“旋律分析”训练法

旋律又名曲调,它是音乐表现的主要手段,因而也被称之为“音乐的灵魂”。在钢琴演奏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旋律“表情达意”的优势,提取乐谱中有特点的旋律来培养学生听觉、触觉、视觉的协同能力。

(一)旋律音形走向。 音符根据音乐发展的需要串成流动的曲线,即为旋律线。[2]在钢琴演奏识谱时,准确把握旋律音型(线)的特点对识谱的效率及音乐情绪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旋律线的走向与音乐情绪是休憩相关,可分为:上行、下行、平行折转三种。通常当看到旋律的“骨干音”向上移动时(如音阶上行、模进句上行),旋律线向上移动,此时音乐力度从听觉和触觉上都呈现渐强的趋势,手指触键可由贴键法触键逐步转化为快速高抬指垂直触键,由此,音色也会从柔美、圆润渐渐变得明亮、结实,音乐情绪兴奋、高涨;当看到旋律线向下(如音阶下行、模进句下行)时,音乐力度从听觉和触觉上都呈现渐弱的趋势,手指触键可由快速高抬指垂直触键逐步转化为贴键法触键,由此,音色也会从明亮、结实渐渐变得柔美、圆润,乐句“语气”下沉,情绪低落、松弛;当看到旋律线平行折转时,力度变化平稳,可运用手腕摇动式触键,协同手指主动弹奏,音色细腻而婉转。

(二)主旋律提取。主旋律是最能勾画音乐作品风格和情绪的,因此,在演奏中要着力刻画它。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乐曲对学生的听觉、触觉、视觉协同的能力进行训练。以舒曼的《士兵进行曲》为例:通过识谱我们可以观察到,双音旋律中,高声部旋律流动感较强,低声部几乎以平行的同音进行为主,可见主旋律应该出现在高声部。弹奏时要协调双音两指的触键,担负高音声部演奏的手指(3、4、5指居多)要主动“勾”出每个旋律音,强调高音手指力度和下键深度,在听觉系统的调控下,使主旋律音色铿锵、坚定、明亮;同时,适当减弱低音手指的触键力度,使其音色柔和、细腻。在演奏以双音、和弦组成的旋律时,务必让主旋律声部的弹奏在听觉效果上相对突出、个性鲜明,切不可“一视同仁”。

四、“ 情境想象”训练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音乐想象是人在原有的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形象基础上,通过拼接、重塑而形成的新的音乐形象的心理过程。音乐想象在音乐认识、音乐创作、音乐表现等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音乐想象就没有音乐的灵魂。借助于音乐想象,我们对音乐的认知不仅可以驰骋于无限的现实音乐世界,而且可以为音乐的表现插上飞翔的翅膀,更可以高效、科学的使钢琴演奏机制得以完善。[3]在钢琴演奏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和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所弹的音乐作品进行情景想象,可以促使演奏者在生动的想象画面的引导下,完成听觉、触觉、视觉系统之间的自主协同。

教师要多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和表达。例如,学习弹奏《野蜂飞舞》这首乐曲时,我们应该从视觉提供的作品标题、谱面旋律的特点(细腻的半音阶、级进、折转音形)、音乐术语中对速度和力度变化的要求等信息中得到内心听觉的感受,并指导触觉来表现这样一幅幅图画:一群群野蜂飞舞而来,一会儿集中(力度渐强的蜂鸣音响),一会儿又分散(力度渐弱的蜂鸣音响);有时来势凶猛(和声织体加重,踏板的运用),有时又有趣地围着野花采蜜(运用手腕转圈运动带领手指做小型的“橄榄形”力度变化)。这样一来,音乐会更加层次鲜明、富有表现力。演奏者也会沉浸在生动形象的想象画面当中,不知不觉的完成听觉、触觉、视觉的协同。

以上培养钢琴演奏者协同能力的四种训练方法,是运用协同学理论对原有钢琴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将自然科学方法移植于人文科学研究的新尝试,希望为传统的钢琴教学注入一丝新活力。

(责任编辑 远 扬)

[参考文献]

[1] 吴跃跃. 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音乐培养[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 涅高兹. 论钢琴表演艺术 [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3] 刘庆刚. 钢琴的演奏与教学[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触键触觉钢琴演奏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探究
食的触觉
布赫宾德的贝多芬阐释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钢琴演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
浅析提高钢琴演奏技巧的有效途径
试论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
触觉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
针对视障者的触觉图形呈现及其设计实现研究
初中音乐合唱教学中的钢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