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政策范畴的概念,最早在2004 到2005年各地的政府文件中出现,2006年9月《国家 “十一五” 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 “公共文化服务” 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内容进行了解释和指引,此后,这个概念就被广泛运用。具体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由公共组织机构使用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称,是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的文化是 “中文化” 概念,涵盖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报刊、互联网、演出、文物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领域。广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指政府提供的所有公共文化职能,包括文化产业;狭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指与文化产业相对应的文化事业,即公益性文化活动,满足广大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体现文化的福利性和普惠化。目前,我国的政策文件和学界使用的主要是狭义概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涵盖六大要素,即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建设,组织机构和人才,文化产品,服务方式,经费。
为了了解 “十一五” 期间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状况,笔者走访了天津市文化局,北辰区、红桥区、宁河县文化局以及个别社区文化活动室,本文以此为基础,总结了2006年到2008年天津市公共文化建设的成绩和经验,分析了其与国内同类城市和发展较快城市的比较差距,试图为下一步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截止2008年底,天津市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得到较大改善,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服务的均衡化向前迈进一步,服务方式趋向于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框架基本建成。主要成绩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大幅度增加建设资金,是这些年天津公共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2008年,天津市政府用于文化事业的费用是5.27亿元,人均费用44.88 元,在全国排名第三,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2 元,比2007年增涨19.34%。政府财政支持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得到巩固。
到2008年底,完成了10 项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文化设施工程 (天津图书馆整修、李叔同 (故居)纪念馆、滨湖剧院、周邓纪念馆西花厅、小白楼音乐厅。杨柳青年画艺术中心、文庙大修相继开工)。各区县加快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增加了一定数量的图书馆、博物馆、文体中心及影剧院,现有18 个文化馆、17 个博物馆、32 个图书馆。街道 (乡镇)文化设施建设有很大发展,243 个街(乡镇)已经建成203 个文化站,两年内将建成100 个600 平方米以上的高标准的乡镇文体活动中心。村和社区的文化设施在规划与建设中。总体而言,市、区 (县)、街 (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搭建起来。
1.2008年,一批艺术精品荣获国家级大奖,京剧《护国将军》、《郑和下西洋》在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获新编历史戏一等奖。评剧《寄印传奇》在第六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第一名,并获得多项大奖。儿童剧《第七片花瓣》在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比赛中荣获三项大奖。
2.经常性举行群众文化活动。文化艺术馆举办展览229 次,文艺活动879 次,举办培训班642 次。送电影下乡、进社区共放映电影19000 场,观众近400 万人次。送戏下乡281 场,观众17 万多人次。不定期的 “送书下乡工程” 和 “流动舞台车工程” 服务受到热烈欢迎。
3.“国字号” 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水平不断提高。“天穆杯” 首届全国小品展演初步确立了天津在全国小品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平杯” 第九届全国京剧票友大赛总体水平有很大提高;“文化杯” 第十七届全国梁斌小说评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在全国文学评奖中的知名度;第四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共吸引世界各地游客近20 万人。这些活动突出了天津本土文化资源优势,吸引了全国的瞩目,达到了展示天津、影响全国、波及海外的效果。
2007年以来,天津市以 “重心下移、普惠基层” 的工作思路,树立起“共享文化成果,共建和谐家园” 的品牌文化活动,面向农民、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中小学生、老年人等社会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型公益性主题文化活动,惠及500 多万群众。由全市著名艺术家和优秀中青年演员抽调组成的 “海河情” 艺术团,连续十余年深入农村、厂矿、军营慰问演出,惠及广大基层群众。数以万计的社区文化指导员和文化骨干活跃在全市各个社区、村镇,组织100 多万居民经常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创建区县文化活动品牌。这一活动推进了文化服务的基层化和均衡化。
1.推广数字化、信息化服务方式。推进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工程,建成共享工程18 个区县支中心和泰达支中心、223 个基层服务点,开通共享工程天津数字频道,覆盖全市700 多个农村基层点,大大延伸了共享工程的服务范围。
2.运用多种服务方式,进一步延伸图书馆服务。在全市建立社区和行业分馆125 个,流动汽车服务点36个,通过向注册读者开放公益性的电子文献网上检索和阅览,推出 “一码通” 通借通还项目,开通家庭虚拟图书馆。通过举办 “文化大讲坛”、“天津历史文化行” 等系列公益性讲座,把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区、乡镇和行业。
3.实施免费开放服务,在全市推出包括博物馆、纪念馆等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接待观众200 余万人次。
三年来,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质量显著改善。这三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预测,到2010年,将初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文化服务体系,基本达到天津市 “十一五” 文化规划中设定的目标。
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相比还有差距,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时,与国内同类城市如北京、上海,以及发展较快的深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国际港口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不相匹配。
近年来,虽然市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历史原因,经济总量相对较小,政府财政投入和其他城市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根据2008年文化部的统计,在文化事业人均投入方面,北京市是87.4元,上海市是71.02 元,天津市是44.88 元,和北京和上海存在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北京、上海、深圳基本完善了城市重要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上。而天津目前还缺乏有相当规模的能够体现城市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文化设施,缺少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或举办国际性文化盛事的重要平台,严重限制了参与国际文化盛会的竞选能力。
天津的公益性文化设施总数少,人均占地面积小,基层设施,特别是社区和农村的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预计到2010年,上海将建成150 个博物馆,北京建成130 个,而目前天津只有17 个。届时,上海所有社区都建成文化活动中心,1867 个行政村全部建有百姓影院,建成1800 个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一村一室” 的实现比例达到96.4%,北京 “一村一室” 也基本能全部实现,而天津的 “一村一室”实现比例仅能达到67%。深圳计划在2010年实现常住人口每15 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每1.5 万人拥有一座社区图书馆,常住人口人均拥有藏书2 册 (件)。目前,天津有32 个公共图书馆,按常住人口计算,平均32.5 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要达到深圳规划的目标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据2008年对电影院的统计,上海有104 个,北京69 个,天津只有9个。这些数据都可以显示出天津与这些城市的明显差距。
设施建设思路略嫌保守。北京推进了文体设施与城建、园林,甚至与休闲购物相融合的建筑,集健身、娱乐、文化休闲为一体,促使文化娱乐向便民化方向发展。
北京、上海、深圳已经形成一批具有城市特色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品牌活动,如深圳的读书月活动、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北京的春节庙会;上海国际艺术节、国际电影节,这些城市还注重打造市内各区的文化品牌活动。天津市已经创建了一些 “国字号” 文化品牌活动,但是特色不突出,很难树立对外的文化形象。同时,社区群众活动缺少组织,活动项目单调不规范。
上海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可以整合全市文化资源,通过宣教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为社区和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打造文化系统的资源配送,按需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大大提高了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天津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快,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七个区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 “共享工程示范区”,但服务方式的单一化或基层基础设施不到位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服务效率。
深圳、上海等发展较快的城市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深圳对一些大型文艺活动实行政府采购、委托承办,鼓励吸引民间团体积极参与。上海充分发挥社区与非营利组织的积极作用,增加文化投入和资助的渠道,同时还建立起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绩效评估机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天津在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以及整合资源方面较为滞后,民营性非营利性组织少,而且活动不规范,文化服务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很难保证文化建设支出的需要。
发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一般都有专职专业服务队伍,保证机构的高效运行;有兼职的专业参谋咨询和服务队伍,提高决策水平、深化对外服务;有数量庞大的义务服务志愿者队伍,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较高。而天津市基层文化工作者严重缺乏,多数文化站存在空壳化、工作人员老龄化、不专业、不专职的情况。文化站的编制少、人员待遇低、职称晋升机会少等现实问题,又成为优秀专业人员参与其中的现实问题。因此,基层文化工作得不到很好的开展,基层部门急需专业的工作人员和制度化管理。
深圳注重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全员化,强调服务的公平性、便利性、多样性,初步实现了 “老少皆宜、各得其所、均衡发展、惠及全市” 的服务效果。天津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群体差距。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展区县,在资金、人才、设施方面都有比较大的短缺。只有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加强这些区域的文化服务发展,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对于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北京成立了专门面向农民工的图书馆。上海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天津也举办过类似的活动,但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惠及民众的范围有限,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还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六个要素都还处于发展阶段,整体服务水平还不高,下一步要从现实问题出发,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资金保障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基本前提。建议政府把公共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专项资金,努力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在财政支出中占1%。当然,更重要的是积极引入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发掘社会和市场的潜能,支持各类基金和投资公司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发展多元化文化市场主体,形成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格局,多渠道完善公共文化资金保障体系,建立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和服务性。
就文化活动缺少特色和影响力小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围绕各区县的特色文化元素分板块发展,建成一批有天津特色的文化设施,如运河漕运文化长廊、海河生态与休闲文化长廊、近代文化观光旅游街区、杨柳青民间艺术基地等,体现天津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同时,以历史文化名镇、民间艺术之乡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依托,用特色文化元素壮大大型文化活动项目,树立文化活动品牌。比如将妈祖文化旅游节打造成辐射华北、影响全国甚至东南亚华人区的大型文化节事活动,树立天津作为海港城市的文化形象。从不同社区(村)板块的优势资源和群众的文艺基础出发,统筹规划文化活动,使文化活动特色化、常态化、便民化。
从天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六个要素的分布情况看,城乡、区域以及不同群体间形成较大差距,因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大力扶持弱势区域和弱势群体的文化服务,加强文化服务的均衡化。就城乡而言,加强基层社区和农村的建设,加大 “重心下移、普惠共享” 的文化活动的覆盖范围,在资金、人才、政策等层面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倾斜。就区域而言,大力扶持经济落后的区县;就人群而言,特别要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实,切实为老年人设置适合他们体力、精力和心理需求的文化设施和活动。针对大量外来务工群体开展长效性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同时,也要顾及残疾人、低收入等特殊社会群众的文化需求,并使活动规范化、长效化,切实保护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
文化中介机构少是限制天津文化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建议激励和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发展中介机构,使之真正起到传授、传播、传承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作用,深入推广文化服务。同时,要充分整合天津市的文化人才。天津的文化艺术传统根底深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专业艺术人才。建议出台灵活的用人政策,解决专业人才的后顾之忧,吸引一批懂业务、擅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发挥京津文化圈的地缘优势,吸引北京的专业人士,共同推进天津的文艺创作水平和文化活动策划水平。继续发展区县到社区的四级文化指导员,成立指导员协会,发展多个业余文艺团队,形成万人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成人才网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平台。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法规建设,切实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力量提供政策优惠和法规保障。放宽文化企业集团市场准入标准。对重点文化活动项目、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行税收、征地、市政配套等优惠政策。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数字化资源越来越成为提高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建议完善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数字资源库的内容建设,建设数字广播电视信息平台、数字电影放映网络系统,高效整合全国的文化信息资源,向每个社区、家庭输送高质量的文化信息。发展网络文化,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提升、扩大和延伸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联动发展,将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将文化产业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领域。按照国家的部署,滨海新区是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区,应该借此政策优势,以滨海文化产业园区为中心,辐射全市,优先发展数字动漫、影视制作、文化会展等重点产业,积极探索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休闲等新兴文化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拓宽公共文化产品的选择空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