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学传承历史 科学发展不断提升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2010-04-11 11:45北京工商大学
中国科技产业 2010年5期
关键词:办学学科学校

■ 北京工商大学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也在加速,对高等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高等院校林立,其中不乏中外知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作为由两所著名行业高校组建而成的北京市属高校,要在北京高校领域内立足,则必须发挥历史、地域、行业所形成的办学优势,彰显特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学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融入首都和行业服务的主战场,不断提升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六十年风雨兼程,十余载励精图治,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北京工商大学是1999年6月10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商学院合并机械工业干部管理学院并入组建而成,6月12日举行合并组建大会,时任北京市市长刘淇同志出席会议并揭牌。

北京轻工业学院与北京商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北京商学院前身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干部学校和中央商业干部学校。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干部学校建于1950年初,中央商业干部学校建于1953年,1958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干部学校合并到中央商业干部学校。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商业部成立中央商学院,1960年更名为北京商学院,中央商业干部学校与北京商学院合并。北京轻工业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所轻工业高等学校。1970年迁入陕西省咸阳市,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原址重建。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成立于1982年。60年来学校发展一直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过学校师生,姚依林、程子华曾兼任过学校领导;九十年代初,李鹏、贾庆林、李岚清、刘淇等到校视察调研;新世纪,李长春、陈至立分别看望我校老教师和到良乡校区考察。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校的关爱使不同时期的师生员工都备受鼓舞,如沐春风。原国家商业部、中国商业联合会、原国家轻工业部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共北京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也多次莅临学校指导工作,解决有关问题。学校的办学还得到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及有关委办局和地区的大力支持。对此,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早在合并之前,北京轻工业学院与北京商学院就是两所国内知名的行业大学。两所学校学科之间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面临21世纪,两个学校都强烈地意识到,外界环境正在迅速变化,区域性、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商学院合并给北京工商大学所带来的机遇并不仅仅是合并之后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合并为两校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北京工商大学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继承办学历史上所形成的特色和优势,服从首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大局,适应北京地区和行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以培养首都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在服务“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和产业调整振兴计划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扎实推进实质性合并,学校发展步入新时期。学校通过统一组织机构,统一规章制度,统一分配制度,统一配置教学资源,统一财务制度,在较短时间内基本实现了实质性合并,学校发展步入新时期。

抢抓机遇建成良乡校区,基础设施建设迈向新阶段。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空间狭小、办学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在市委、市政府和房山区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紧紧抓住北京建设良乡高教园区的难得机遇,率先启动良乡新校区建设。良乡校区的建成拓展了办学空间,改善了办学条件,解决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迎评促建”成果丰硕,教育教学工作跃上新水平。学校始终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大力开展“迎评促建”活动,有效地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2007年6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标志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跃上新水平。目前,学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22本,会计学全英语教学实验区被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文科实践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原会计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在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校取得新的突破,共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2009年,我校首次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推进资源整合,学科建设迈出新步伐。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的核心。为了加快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打造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有效整合资源,学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科建设规律,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反复论证,于2008年底开始进行院系调整工作,特别是经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广大师生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一所多科性大学必须集中精力打造优势学科,为区域服务,为行业服务。经过调整,院系部的学科特点更加突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意识普遍增强。学校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凝聚方向,紧紧围绕食品学科和商科这两个优势学科,使学科建设迈出新步伐。

院士增选取得重大突破,科学研究跨上新台阶。学校科研工作是促进学科发展最重要的活动,同时,科研工作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10年来,学校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科研经费增长了近7倍。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国家“863”项目9项、“973”项目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8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得国家级奖项等级和数量均居北京市属高校前列。去年年底,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本校的孙宝国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北京市市属市管高校当年被增选的唯一一名工程院院士,同时也是全国轻工行业仅有的4位院士之一。孙宝国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我校食品专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意味着我校在食品科学研究上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也将引领学校的科学研究跨上更高的台阶。

二、传承历史,科学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以2007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标志,学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

从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转变看,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积极参与国家物流、轻工业等10大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重要方面军作用看,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调整和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设学习型城市,市属高校加快发展,提升竞争力看,对学校的发展战略、办学定位、科学管理、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为开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提供坚强保证看,对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还不明显,学术、科研团队建设比较薄弱,学术大师和领军人物需要加强培养和引进,与党和政府提出的“办人民满意大学”的要求相比,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正在建设高水平、一流大学的高等学校相比、与全校师生员工包括离退休教职员工的期盼相比,当前我校的改革发展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怎样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怎样调整办学布局和结构、怎样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怎样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怎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上。

一所高校要发展,学科特色最重要。北京工商大学发展到今天,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和良好声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合并组建使学校由单科性学院发展成为以经、管、工为主,经、管、工、理、文、法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并且学科体系比较好。党中央明确提出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增强了我们加强学科建设,打造学校特色,实现科学发展的使命感。学校提出充分利用区域和行业资源,融入首都和行业服务的主战场的指导方针,力求把学校的发展与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与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办学能力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大学的使命和责任,做好学校发展的顶层思考、顶层设计。2009年5月,北京工商大学第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内学校实现由教学型大学转变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规划,力争在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为此,学校明确了学科建设的目标与规划: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学科结构调整的部署和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的规格及特点要求,以“北京市学科建设工程”为指导,开展学科的调整与建设,巩固提高以食品和商科为代表的学校的优势学科,充实、加强学校的骨干学科,从根本上完成学校学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一套基本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结构布局合理,特色优势明显的学科建设体系。

北京工商大学着力把学校发展的重心从前一阶段更多关注外延扩张转移到加强内涵建设上来,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主线,明确了发展建设的具体目标: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争取建成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市级重点学科,3-4个国内有影响的特色学科和一批优势明显的特色专业;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就业更具竞争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初步建立;科研实力显著提升,立项课题、出版专著、发表论文、发明专利、到款经费的数量逐年大幅增加,科研综合实力进入市属高校前列;体制机制创新显著进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体制运行良好,院系、学科调整全面完成,两级管理模式基本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校风基本形成。

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全校教职工和干部深入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意义,各职能部门和院系认真总结“十一五”学校发展的经验和不足,明确了今后的主要任务:

一是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作为第一批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我们要认真总结学科建设的经验和不足,修订学科建设规划,落实相关政策,努力构建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适应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学校办学定位,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全面提高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做好汇聚资源、凝炼方向的工作,加强10个重点学科建设,加强学术、科研团队建设,鼓励跨学科,跨院、系、所组建团队;以博士授予权单位申请为契机和动力,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力争实现实质性突破。

二是坚持质量立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要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主动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认真实施“首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重视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高度重视哲学社会学科建设和体育、美育、国防教育工作。

三是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创新,建立适应学校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特别是校、院(系、部)二级管理模式。在队伍建设、教学建设、教学运行、教学质量监控和经费管理方面,建立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价方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评估机制和保障机制。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完善研究生论文撰写和毕业答辩有关制度,不断改善研究生教育的条件和环境,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四是坚持科研兴校,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深入实施“首都高校科学技术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继续健全学校科研管理体制,完善科研考核办法,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要进一步优化校内科研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与国家、北京有关部委办局和原属行业系统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围绕北京市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不断增强服务首都现代服务业和行业发展的能力,切实做到“以服务促发展,以贡献求支持”。

五是坚持人才强校,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5年内,选拔培养50名学术造诣高、师德修养好的学校名师,选拔培养100名学术潜力大、师德修养好的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完善优秀人才选拔、培养、评价、激励机制。修订人才引进办法,加快引进在学术界有影响的、有国外留学背景的优秀人才。5年内,每年引进50名左右优秀博士生充实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教师结构。进一步拓宽境内外培训渠道,大规模开展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境内外培训工作。

六是坚持开放办学,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认真落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把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作为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主动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主动引进优质的国外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先进的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并以此为借鉴,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途径。把加强优秀学生、优秀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国际交流纳入人才培养和干部培训计划,研究建立境外培训的新模式。加强与国外友好学校的紧密联系,积极扩大合作范围和领域,积极开展跨国、跨校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

七是优化资源配置,做到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尽快完成校园布局调整,有效整合、科学配置办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领导干部要增强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坚持促进学校全面进步与促进师生员工个人发展紧密结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充分调动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发扬民主,自觉接受师生员工监督,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积极推进校务、院务公开。继续推进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后勤管理体制,理顺关系,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激发活力,强化后勤保障功能,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根据“一校多区”特点,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全力建设平安、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和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大学精神,发挥大学精神、价值观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师生行为的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传承历史,科学发展,实现学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既是我校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校提升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的必由之路。让我们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服务区域和行业;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坚持加强学科和队伍建设;坚持打造学校发展和学生培养特色,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融入区域和行业服务的主战场,不断提升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早日建成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猜你喜欢
办学学科学校
【学科新书导览】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超学科”来啦
学校推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